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大合照。 人間社記者周俊雄攝
圖說: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宗教學所所長蕭麗華教授(右),致贈結緣品給鄭毓瑜院士。 人間社記者周俊雄攝
圖說:佛光大學傅昭銘副校長(右)致詞中提到:「文學也是一種療癒方式」,讚嘆蕭麗華院長之努力付出,「以院為核心」,圓滿舉辦學術最高端之中研院院士論壇深度交流。
人間社記者周俊雄攝
圖說:佛光大學傅昭銘副校長(左),致贈結緣品給鄭毓瑜院士。 人間社記者周俊雄攝
圖說:佛光大學中國文學人文學院院長兼宗教學所所長蕭麗華教授(右2)、鄭毓瑜院士(左2)、與談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許聖和助理教授(右1)、與談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楊治平助理教授左。
人間社記者周俊雄攝
圖說:佛光大學中國文學人文學院院長兼宗教學所所長蕭麗華教授(右2)、鄭毓瑜院士(左3)、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許聖和助理教授(右)、與談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楊治平助理教授(左2)。 人間社記者周俊雄攝展現「跨領域聯結科技人文」 破除框架新思惟的力量
2022-11-20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暨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11月16日在雲起樓301國際會議室,舉辦人文學領域鄭毓瑜院士論壇,「感動與表現―跨域共感的可能性」。採用現場實體與線上直播併行交流,逾百餘位師生蒞會參與,激盪出文學感動與情感共振的學術火花。
佛光大學副校長傅昭銘致詞中提到「小國大戰略」要做就要做大且頂尖議題。「文學也是一種療癒方式」需具備初步的覺照認知,發展身心靈健康與數位人文之跨域。
鄭毓瑜提到佛光大學的校園就有自然療癒功能,能結合跨領域之專長,開出跨校與跨學科的學校通識課程,一定能產生跨域共感的可能性。感動,是理解他人的開始,從中不斷地反問自己、詮釋自我的層次。情感是完整生命的來源,具生命動能,不僅是知識與理性之表現。共感即為相互的走進,是整體的概念,具同理心的運用。數位發展的時代,是感物而動。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表示,佛光大學人文學院未來要發展「人文五箭」,運用星雲大師的集體創作理念結合數位與跨域兩支箭,激盪出新的創新力。這次將臺灣人文學的精英份子,邀請到佛光大學演講「打破自我僵化的藩籬,才能與他者同情共感,創造人文的整體價值」。
與談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許聖和提到到自己在文學史課程中,運用維基百科的共寫軟體,讓學生善用數位工具,寫入中國文學史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知識建構之信心。
與談的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楊治平,從電車理到MIT LAB自駕車的倫理實驗,思惟機器人倫理學與自動化時代來臨,面臨數位時代人文價值的根本問題。整體看出人文學須跳出遊戲的框架,提升人類的溫度與質量,才能面對未來世代。
佛光大學前學務長釋永東分享呼應佛教之體、相、用,跨域共感才能泯除著相。法無定法,融合共感,才能隨緣創造無限可能。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主任簡文志提到,跨域共感是生命華瞻的情境,人生審美的逸趣。在理智與情感中獲致協調,多美好的共融相和。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張瑋儀教授,認為鄭院士演講融情於理,將情感視為生命力的來源,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釋見幢法師分享心得,讚嘆鄭院士能透過不同領域與生命經驗,詮釋人文的整體意義。
佛光大學副校長傅昭銘致詞中提到「小國大戰略」要做就要做大且頂尖議題。「文學也是一種療癒方式」需具備初步的覺照認知,發展身心靈健康與數位人文之跨域。
鄭毓瑜提到佛光大學的校園就有自然療癒功能,能結合跨領域之專長,開出跨校與跨學科的學校通識課程,一定能產生跨域共感的可能性。感動,是理解他人的開始,從中不斷地反問自己、詮釋自我的層次。情感是完整生命的來源,具生命動能,不僅是知識與理性之表現。共感即為相互的走進,是整體的概念,具同理心的運用。數位發展的時代,是感物而動。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表示,佛光大學人文學院未來要發展「人文五箭」,運用星雲大師的集體創作理念結合數位與跨域兩支箭,激盪出新的創新力。這次將臺灣人文學的精英份子,邀請到佛光大學演講「打破自我僵化的藩籬,才能與他者同情共感,創造人文的整體價值」。
與談人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許聖和提到到自己在文學史課程中,運用維基百科的共寫軟體,讓學生善用數位工具,寫入中國文學史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對知識建構之信心。
與談的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助理教授楊治平,從電車理到MIT LAB自駕車的倫理實驗,思惟機器人倫理學與自動化時代來臨,面臨數位時代人文價值的根本問題。整體看出人文學須跳出遊戲的框架,提升人類的溫度與質量,才能面對未來世代。
佛光大學前學務長釋永東分享呼應佛教之體、相、用,跨域共感才能泯除著相。法無定法,融合共感,才能隨緣創造無限可能。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主任簡文志提到,跨域共感是生命華瞻的情境,人生審美的逸趣。在理智與情感中獲致協調,多美好的共融相和。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張瑋儀教授,認為鄭院士演講融情於理,將情感視為生命力的來源,產生跨越時空的共鳴。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釋見幢法師分享心得,讚嘆鄭院士能透過不同領域與生命經驗,詮釋人文的整體意義。
最新消息
堅持理想一路到底 普中校友楊世均的世界麵包冠軍之路
2025-10-24光明大學師生以藝術詮釋生命 以舞蹈傳遞善與美的精神
2025-10-24紐西蘭北島攜手校園VEGRUN 450師生跑步推動綠色公益 We Got It
2025-10-24全球拯救飢餓兒童計畫 達拉斯協會響應
2025-10-24紐西蘭南島協會贈敦煌展特刊 予敦煌研究院
2025-10-24艾姆赫斯特醫院心靈關懷週 紐約道場受邀共祈安康
2025-10-24普中原音社原住民語歌謠比賽第一名 唱歌不只是唱歌
2025-10-24紐約大男童軍清掃公園 用行動愛地
2025-10-24高市姑山國小校園講座 從人我看情緒管理
2025-10-24雲水書車展翅佳里國小 大手牽小手共讀傳書香
2025-10-24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