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110學年度「佛教與心理療癒」研究計畫,舉行第一場專家演講。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圖說: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楊蓓主任,提出禪修的自我成長歷程作為與心理治療對話的模式。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圖說:「佛教與心理療癒」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老師,主持演講。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圖說:心理學系林緯倫主任關注心理治療目標「自我實現」與佛教目標「無我」的異同。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圖說:郭朝順院長致贈楊蓓老師一幅星雲大師的辛丑年墨寶。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圖說:佛教學系林欣儀老師提問如何應對肇因於社會問題的心理疾病。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
圖說:來自佛教學系、心理學系、宗教學研究所等近70名師生聆聽。 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提供修行與轉化 禪修與心理諮商的對話
2021-11-22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佛教與心理療癒」研究計畫第一場專家演講,在11月17日於雲水軒,由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楊蓓主任帶來「修行與轉化—禪修與心理諮商的對話」講題,研究計畫總主持人暨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主持。來自佛教學系、心理學系、宗教學研究所等近70名師生與會。
楊蓓指出心理治療的專業化發展,有病理化的醫療取向與去病理化的成長取向。學派的發展逐漸從以尋藥除病為導向,轉往以接納自我為導向,更重視靈性面。卡巴金MBSR提取禪修技術而去脈絡化,結合醫學實證,蔚為風潮,有其深刻了解西方及現代文化的巧思,但也引來一些佛教學界的批評。
楊蓓反省佛法與心理治療的對話範疇有:「精神分析」之於「業感緣起」、「認知行為」之於「轉識成智」、「人本存在」之於「法住法位」等。對此持以保留態度,認為兩邊的殊性多於共性,尤其是用語上的差距。
接著聚焦禪修與心理治療的對話,引人本主義理論說明正常人為了維持生存而常處於各種操弄(Manipulating);如能剝落各種武裝面具,便能走向成長的正常人(Growing Normals),乃至自我實現。這是「由淨而悟」,可由自我轉化歷程「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來說明,是從聖嚴法師的「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無心」所提出的心理學解讀。反之,扭曲地戴著面具,長時以往導致精神疾病,是「由染而濁」。
禪修與心理治療的方向一致,但禪修取勝之處在於跳脫病理取向、問題解決導向與被動式治療,不動輒定義「病」與「不正常」而視眾生平等,能使人主動探詢生命本質而推進轉化。
最後肯定禪修與心理治療可交互為用,亟待更多人投入讓心理治療百花齊放。
交流時,郭朝順提出佛教重談無我與空性的「無心」,增加與心理治療對話的難度;此演講提供禪修的自我成長歷程作為對話策略。然而如何由自我轉向無我、由統一心轉向無心,跳脫定學中心的視角以建構三學增上的心理療癒模型,是他所關注。回應時,楊蓓點出將蒲團上的功夫用於生活才是修行的主體,禪修則是輔助。
此外,還有心理治療目標「自我實現」與佛教目標「無我」的異同;作為生存苦境的「語言」本質、禪修的「離言」、大乘以「方便」用言;維繫生存所需的「面具」之剝落;如何結合心理治療與社會學徑路來解決肇因於社會問題的心理疾病等等話題。
楊蓓指出心理治療的專業化發展,有病理化的醫療取向與去病理化的成長取向。學派的發展逐漸從以尋藥除病為導向,轉往以接納自我為導向,更重視靈性面。卡巴金MBSR提取禪修技術而去脈絡化,結合醫學實證,蔚為風潮,有其深刻了解西方及現代文化的巧思,但也引來一些佛教學界的批評。
楊蓓反省佛法與心理治療的對話範疇有:「精神分析」之於「業感緣起」、「認知行為」之於「轉識成智」、「人本存在」之於「法住法位」等。對此持以保留態度,認為兩邊的殊性多於共性,尤其是用語上的差距。
接著聚焦禪修與心理治療的對話,引人本主義理論說明正常人為了維持生存而常處於各種操弄(Manipulating);如能剝落各種武裝面具,便能走向成長的正常人(Growing Normals),乃至自我實現。這是「由淨而悟」,可由自我轉化歷程「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來說明,是從聖嚴法師的「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無心」所提出的心理學解讀。反之,扭曲地戴著面具,長時以往導致精神疾病,是「由染而濁」。
禪修與心理治療的方向一致,但禪修取勝之處在於跳脫病理取向、問題解決導向與被動式治療,不動輒定義「病」與「不正常」而視眾生平等,能使人主動探詢生命本質而推進轉化。
最後肯定禪修與心理治療可交互為用,亟待更多人投入讓心理治療百花齊放。
交流時,郭朝順提出佛教重談無我與空性的「無心」,增加與心理治療對話的難度;此演講提供禪修的自我成長歷程作為對話策略。然而如何由自我轉向無我、由統一心轉向無心,跳脫定學中心的視角以建構三學增上的心理療癒模型,是他所關注。回應時,楊蓓點出將蒲團上的功夫用於生活才是修行的主體,禪修則是輔助。
此外,還有心理治療目標「自我實現」與佛教目標「無我」的異同;作為生存苦境的「語言」本質、禪修的「離言」、大乘以「方便」用言;維繫生存所需的「面具」之剝落;如何結合心理治療與社會學徑路來解決肇因於社會問題的心理疾病等等話題。
最新消息
沙巴人間音緣佛光普照 500聽眾體悟星雲大師慈悲智慧
2025-11-27在雨聲、茶香與覺照間 溫哥華佛光人體驗禪心
2025-11-27佛光童軍三好家庭營 共築和諧與善念
2025-11-27丹佛講堂感恩節送暖 三好四給關懷社區警消與基層服務人員
2025-11-27曼城佛光人再展慈悲願力 捐贈物資助抗癌研究
2025-11-27菩提寺感恩節送暖 向人民保母致敬
2025-11-27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參訪佛館 讚歎佛光山行善「有影」
2025-11-27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母親──徒眾們口中的老奶奶4-3
2025-11-27員林講堂三好親子彩繪燈籠 創意點亮願力之燈
2025-11-26松信分會彩繪燈籠 社區里民歡喜豐收
2025-11-26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