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慧開法師以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為引,指出人間佛教行者要走向國際,更要在本土扎根,必須理解東、西方宗教文化的脈絡,才能真正做到對話、交流與會通。 人間社記者張利平攝
圖說:慧開法師為東禪佛教學院全體師生主講「東西方宗教與儒道佛三家之對比理解與會通」。 人間社記者張利平攝
圖說:慧開法師專題講座,打開了同學們的視野和思路。 人間社記者張利平攝
圖說:慧開法師(二排右4)與東禪佛教學院師生合影,陪同尚有慧尚法師(二排右3)、妙豪法師(二排左4)、有宗法師(二排左3)。 人間社記者張利平攝東禪佛教學院專題講座 跨文化宗教思考人生課題
2025-11-19
東禪佛教學院11月17日邀請佛光山寺副住持慧開法師為全體師生主講「東西方宗教與儒道佛三家之對比理解與會通」專題講座。法師從東西方宗教傳統出發,深入解析「宗教」一詞的本義,並對比儒、道、佛三家哲理與西方三大宗教,引導同學們以跨文化、跨宗教的視野,重新思考人生意義與生死課題。
講座伊始,慧開法師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為引,指出人間佛教行者要走向國際,更要在本土扎根,必須理解東、西方宗教文化的脈絡,才能真正做到對話、交流與會通。
面對社會大眾對「宗教」的刻板印象,多停留在服飾、建築、儀式與符號層面,慧開法師以「上帝與教堂」、「燒香拜拜」、「打坐參禪」、「講經說法」等常見畫面為例,說明一般人對宗教的理解多屬外在形式,卻忽略其背後深刻的人文關懷與生命哲理。
他指出,現代漢語「宗教」一詞雖由日本學者用以翻譯英文 religion 而流行於近代,但「宗教」二字本身,早在中國佛教傳統中即有深義:「宗」為宗旨,「教」為教化,意指一套指引生命覺悟、自利利他的根本宗旨與教化事業,並不等同於狹義的教派或儀式活動。
在談到華人文化圈的宗教脈絡時,慧開法師從「現實導向、功利導向、融合導向」三個特質,解析華人民間信仰中燒香拜拜、求神問卜的普遍現象,以及「有燒香就有保庇」的社會心態;同時也指出「三教同源、五教合一」的相容並蓄精神,是華人社會的重要資產。
在比較東、西宗教傳統時,慧開法師簡述了西方宗教的三大陣營:以猶太文化為基底的猶太教、以希臘羅馬文化為基底的基督宗教,以及以阿拉伯文化為基底的伊斯蘭教,說明它們在一神信仰、啟示傳統與救贖觀上的共通性與差異。
談到當代教育時,慧開法師直言,學校體制在宗教文化面向長期「失語」:不是完全忽略,就是流於教條式介紹,容易落入偏見與對立。他主張,應以「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為定位,推動「宗教人文教育」,課程不在於替學生決定信仰,而在於引導他們理解宗教對生命意義、苦難超克、價值抉擇的啟發。
講座最後,慧開法師總結指出,宗教不只是歷史或文化知識,更關乎「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有限人生中開展無限心量。他勉勵與會大眾,以開放、包容、尊重的態度認識不同宗教,以覺悟與慈悲豐富自己的生命,並以行動回饋社會,真正走向「福慧雙修、生死自在」的人生境界。
傅佳琳有感而發,今日講座融匯哲學、歷史、文學、跨宗教議題,非常專業。作為政治學背景的佛教徒,首次正式探討,深感共鳴。特別是「宗教人文教育」概念,正是尋覓已久的方向,期待未來深入學習。
西方一神教強調外在超越的他力救贖,人與神分立;東方傳統則側重內在覺悟的自力修行,追求天人合一。從古至今都在說「安身立命」,在逆境中保持獨立和追求理想,這與佛法所言不謀而合,可見兩者有共通之處,李彥萍對此感受頗深。
講座伊始,慧開法師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為引,指出人間佛教行者要走向國際,更要在本土扎根,必須理解東、西方宗教文化的脈絡,才能真正做到對話、交流與會通。
面對社會大眾對「宗教」的刻板印象,多停留在服飾、建築、儀式與符號層面,慧開法師以「上帝與教堂」、「燒香拜拜」、「打坐參禪」、「講經說法」等常見畫面為例,說明一般人對宗教的理解多屬外在形式,卻忽略其背後深刻的人文關懷與生命哲理。
他指出,現代漢語「宗教」一詞雖由日本學者用以翻譯英文 religion 而流行於近代,但「宗教」二字本身,早在中國佛教傳統中即有深義:「宗」為宗旨,「教」為教化,意指一套指引生命覺悟、自利利他的根本宗旨與教化事業,並不等同於狹義的教派或儀式活動。
在談到華人文化圈的宗教脈絡時,慧開法師從「現實導向、功利導向、融合導向」三個特質,解析華人民間信仰中燒香拜拜、求神問卜的普遍現象,以及「有燒香就有保庇」的社會心態;同時也指出「三教同源、五教合一」的相容並蓄精神,是華人社會的重要資產。
在比較東、西宗教傳統時,慧開法師簡述了西方宗教的三大陣營:以猶太文化為基底的猶太教、以希臘羅馬文化為基底的基督宗教,以及以阿拉伯文化為基底的伊斯蘭教,說明它們在一神信仰、啟示傳統與救贖觀上的共通性與差異。
談到當代教育時,慧開法師直言,學校體制在宗教文化面向長期「失語」:不是完全忽略,就是流於教條式介紹,容易落入偏見與對立。他主張,應以「生命教育」與「通識教育」為定位,推動「宗教人文教育」,課程不在於替學生決定信仰,而在於引導他們理解宗教對生命意義、苦難超克、價值抉擇的啟發。
講座最後,慧開法師總結指出,宗教不只是歷史或文化知識,更關乎「如何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如何在困境中找到出路,在有限人生中開展無限心量。他勉勵與會大眾,以開放、包容、尊重的態度認識不同宗教,以覺悟與慈悲豐富自己的生命,並以行動回饋社會,真正走向「福慧雙修、生死自在」的人生境界。
傅佳琳有感而發,今日講座融匯哲學、歷史、文學、跨宗教議題,非常專業。作為政治學背景的佛教徒,首次正式探討,深感共鳴。特別是「宗教人文教育」概念,正是尋覓已久的方向,期待未來深入學習。
西方一神教強調外在超越的他力救贖,人與神分立;東方傳統則側重內在覺悟的自力修行,追求天人合一。從古至今都在說「安身立命」,在逆境中保持獨立和追求理想,這與佛法所言不謀而合,可見兩者有共通之處,李彥萍對此感受頗深。
最新消息
達拉斯講堂感恩行動 致贈理查遜警消深化社區合作
2025-11-26新馬寺兒童青少年參訪東禪寺 開啟文化藝術新視野
2025-11-26《綠・蔬食評鑑指南》星級餐廳 將蔬食推向全球
2025-11-262025年《綠・蔬食評鑑指南》 65家星級餐廳獲表揚
2025-11-26東禪寺社教多元佛學教育 助孩子建立積極人生觀
2025-11-26南方寺周日佛學班結業典禮 三好同行慈悲種子啟航
2025-11-26走進復興區慢讀之旅 凝聚惠中佛光家庭情誼
2025-11-26侯友宜贈匾一炁玉皇宮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觀禮
2025-11-26雪州瓜冷土地局官員東禪寺體驗抄經 跨宗教文化交流開創新頁
2025-11-26曼城佛光中文學校燈籠彩繪比賽 傳遞光明六十載
2025-11-26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