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講座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2025-10-11
應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之邀,多倫多佛光山住持覺凡法師於10月8日在該學院內的會議室專題演講,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主要內容,舉例各宗教都面臨重新定位的課題,並以六大架構點出人間佛教不離世間法,又兼具出世的啟發性,引領40位與會者共同思考面對現代社會,各信仰的教義如何因應現代人所需,期許為世界帶來覺醒的光明以及照亮生命的道路。
此次演講是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和多倫多佛光山,在今年4月簽署合作成立「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研究院」之意向書,以及7月啟動初步資金後進入籌備階段的第一次公開演講活動。代理主任易際漲博士代表主辦單位作引言並結語。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副院長Provost Nicholas Terpstra、教務長Christopher Brittain,校務和校友發展事務執行長Ana White等出席。
「今天不是正式學術研討會,是以人間佛教修行者與實踐者的觀點,作為分享。」覺凡法師表示,面對當今社會,從基督教、伊斯蘭教到猶太教等各宗教,都在面對重新「校正」,過去的佛教也曾遠離人群,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重回世間生活,透過教育、文化、藝術、社會服務等方面著手,尋回與生活關聯性,超越時空的隔閡,促成佛教現代化的局面。
覺凡法師以「回歸最初本懷」、「人本具有平等尊嚴與佛性」、「同體共生與社會責任」等六大架構,搭配佛光山在四大宗旨,以及星雲大師曾與天主教教宗見面為例,要讓教義實踐在人間,幫助社會,這個世界誰都不能獨自存在,都是相互依連。其中也結合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輪迴,給予眾生重新來過與成長的機會,並指出修行並非逃避世俗,而是找到與娑婆世界一切,和諧共處的平衡,最終成就佛道。
「走入人群的修行」項目中,法師引用星雲大師的話,說明辦教育是為了讓大眾都能增長智慧,若無文化薰習,大眾心靈將缺乏養分,若無慈善事業,悲願無法共享;如無共修弘法,人心不能得到淨化。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願景,早在他年輕時就開始構思,多年的筆耕著作翻譯文本超過30種語言,讓佛法在五大洲,不限地域與文化背景得弘揚;跨宗教交流活動,是為建立友善橋梁,增進對彼此的了解。
現場亦有校內各院系教授學者及學生參與,包括伊曼紐學院(Emmanuel College)佛教學者教授Henry Shiu。有學者讚歎法師清楚解析人間佛教,打破西方常對佛教避世的誤解。講座結束後也開放Q&A時間,有人提問「有時感覺到自己的慈悲心,會被有心人士濫用,應如何平衡信仰與世間的運作?」覺凡法師鼓勵大家回歸自己初心,並要有正知見與因果觀,也能以八正道作為處世原則。
對於個人修行的提問:「一般以止觀的修行為主,請問人間佛教的修行觀是什麼?」覺凡法師則以「服務」(Service)二字簡明地給予回應,啟發大眾從當下因緣著手,透過社會參與、落實三好,增長慈悲與智慧,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此次演講是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和多倫多佛光山,在今年4月簽署合作成立「人間佛教思想與實踐研究院」之意向書,以及7月啟動初步資金後進入籌備階段的第一次公開演講活動。代理主任易際漲博士代表主辦單位作引言並結語。多倫多大學三一學院副院長Provost Nicholas Terpstra、教務長Christopher Brittain,校務和校友發展事務執行長Ana White等出席。
「今天不是正式學術研討會,是以人間佛教修行者與實踐者的觀點,作為分享。」覺凡法師表示,面對當今社會,從基督教、伊斯蘭教到猶太教等各宗教,都在面對重新「校正」,過去的佛教也曾遠離人群,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重回世間生活,透過教育、文化、藝術、社會服務等方面著手,尋回與生活關聯性,超越時空的隔閡,促成佛教現代化的局面。
覺凡法師以「回歸最初本懷」、「人本具有平等尊嚴與佛性」、「同體共生與社會責任」等六大架構,搭配佛光山在四大宗旨,以及星雲大師曾與天主教教宗見面為例,要讓教義實踐在人間,幫助社會,這個世界誰都不能獨自存在,都是相互依連。其中也結合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輪迴,給予眾生重新來過與成長的機會,並指出修行並非逃避世俗,而是找到與娑婆世界一切,和諧共處的平衡,最終成就佛道。
「走入人群的修行」項目中,法師引用星雲大師的話,說明辦教育是為了讓大眾都能增長智慧,若無文化薰習,大眾心靈將缺乏養分,若無慈善事業,悲願無法共享;如無共修弘法,人心不能得到淨化。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願景,早在他年輕時就開始構思,多年的筆耕著作翻譯文本超過30種語言,讓佛法在五大洲,不限地域與文化背景得弘揚;跨宗教交流活動,是為建立友善橋梁,增進對彼此的了解。
現場亦有校內各院系教授學者及學生參與,包括伊曼紐學院(Emmanuel College)佛教學者教授Henry Shiu。有學者讚歎法師清楚解析人間佛教,打破西方常對佛教避世的誤解。講座結束後也開放Q&A時間,有人提問「有時感覺到自己的慈悲心,會被有心人士濫用,應如何平衡信仰與世間的運作?」覺凡法師鼓勵大家回歸自己初心,並要有正知見與因果觀,也能以八正道作為處世原則。
對於個人修行的提問:「一般以止觀的修行為主,請問人間佛教的修行觀是什麼?」覺凡法師則以「服務」(Service)二字簡明地給予回應,啟發大眾從當下因緣著手,透過社會參與、落實三好,增長慈悲與智慧,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最新消息
Sagay教育局28週年慶頒獎典禮 表揚佛光山推動三好校園貢獻
2025-10-15不丹駐澳大使團副團長參訪南天寺 攜手推動佛教教育合作
2025-10-15藝遊芳華彩墨展開幕 交織藝術與信仰
2025-10-15金光明寺讀報教育 開啟中園國小學生閱讀新思維
2025-10-15智利太極團隊參訪佛光山 一日修持叩響佛法大門
2025-10-15丹佛佛光人社區維護 實踐環保與心保
2025-10-15「泥巴到嘴巴的食物旅程」 大豆食農教育活動惠中寺熱鬧登場
2025-10-15佛光西來學校三好師資培訓 從正念體驗教育的力量
2025-10-15心轉命轉開富足 命運與財富講座啟發幸福人生
2025-10-15峇株佛光辦考生祈福會 150考生赴會
2025-10-15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