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社會萬象> 助一「腳」之力 長短腳在台東即可醫治

社會萬象

字級

助一「腳」之力 長短腳在台東即可醫治

【人間社記者 張武吉 台東報導】 2018-11-21
「我走路不會痛了,謝謝吳醫師!」因長短腳合併踝關節變形及踝關節炎,而尋求台東基督教醫院骨科醫師吳欣翰診治的65歲張媽媽,歷經1年來踝關節矯正及融和、小腿骨延長及矯正後,終於可以放心走路不喊痛。「像這樣複雜、花費時間較長的手術,台東在地就可以處理,不需長途跋涉的北漂或南漂。」吳欣翰醫師在11月20日「助一『腳』之力、長短腳歸位」記者分享會上,透過張媽媽的現身說法,把這項手術復原成功的好消息分享給台東鄉親。

曾醫治多位長短腳病人的吳欣翰醫師,稱張媽媽為「勇敢的病人」。吳醫師說,手術後張媽媽左腳戴著約1.4公斤的鋼架3個月,他和家人都能確實配合醫囑是復原的成功關鍵。不過,礙於年齡及骨質的限制,長短腳是越年輕處理越好,一來可以降低術後感染的風險,二來可以減少回院處理的次數,對病人及家屬有很大的幫助。

張媽媽是吳醫師長短腳病人中年紀最長、也是吳醫師到東基後第一位接受脛骨延長術的案例。吳欣翰醫師幽默的呼籲:「正為長短腳所苦的台東鄉親,可以盡早來找我,不需要等到像張媽媽這樣的年紀再來。」

約莫4、5歲時,張媽媽左小腿脛骨及腓骨幹骨折,經過治療後,骨頭順利癒合,但是骨折處有輕微歪斜。之後2腳長度越差越多,腳踝的歪斜也越來越明顯,腳踝關節也漸漸變形。成年時,2腳長度差距為5公分。吳醫師分析道:「不要小看這骨折處的輕微歪斜,它正是導致張媽媽腳內踝生長板受損,引發腳踝後續更嚴重變形的原因。」

對開刀懷有恐懼的張媽媽猶豫不決,而長短腳的差距也著實嚴重影響步態,在2017年12月初,在大女兒鼓勵及醫師建議之下,張媽媽接受踝關節矯正、融和,並使用健保給付的鋼架(環形骨外固定器)延著骨髓內釘開始延長。從術後1周開始,每天依指示調整鋼架上的刻度來延長骨頭。由於張媽媽左小腿從小比一般人短,長期導致骨盆及脊椎歪斜,在延長至3公分時,張媽媽覺得剛剛好,延更長覺得走路不習慣,所以就此打住不再延長。

遵守醫囑、家人相伴,門診、手術、住院、出院後,每週六天持續到院換藥直到鋼架拆除,再到今年7月中旬拆線後改為2個月到院回診1次。今年8月上旬,張媽媽再度接受手術,在脛骨植入鋼板,矯正左腳的角度。大女兒田張世春說:「今年10月開始,我媽媽又開始定期參加據點的活動;我阿姨也跟我媽媽說,要約他一起出去玩了。看到他走路不會痛,這一年來的辛苦,非常值得。」

一位民眾看到張媽媽的案例後,充滿希望的表示要趕緊告訴也受長短腳之苦的哥哥前來手術,「台東可以治療,不用到外地了!」
1011121314151617181920第17 / 260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