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05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文化藝術 > 藝文活動> 月光寺人文饗宴 祈願與重生 在苦難中遇見星雲大師

藝文活動

字級

月光寺人文饗宴 祈願與重生 在苦難中遇見星雲大師

【人間社 陳秀卿 花蓮報導】 2024-05-29
「祈願,是一種修持。」5月26日下午,佛光山月光寺一場「心靈花園‧人文饗宴」,5位講者透過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撰寫,與地震、救災、消災相關的祈願文,帶領現場與線上千逾人,深入了解大師如何在過去70多年間,不斷地透過祈願與行動,幫助社會從苦難中重生,獲得心靈慰藉,也從祈願文中遇見悲智願行的星雲大師。

「心靈花園‧人文饗宴」由佛光山月光寺、《人間福報》、「香海文化」共同主辦,今年邁入第12年。花蓮0403大地震及全球各地災難頻傳,主辦單位今年特別以星雲大師的〈為地震祈願文〉、〈為救難人員祈願文〉、〈消災免難祈願文〉為主題,探討星雲大師如何透過佛教的力量,為社會帶來慈悲與希望。

佛光山福山寺住持妙宥法師首先分享「在〈為地震祈願文〉中遇見星雲大師」。妙宥法師細數國內外諸多災難,當災難發生時,除了救難人員,就是宗教祈福的安定力量。

「大師在祈願文中說到,要讓世間的災情減少,必須要修身修行,要待人好,要照顧社會,提倡環保與心保。」妙宥法師強調,每一次災難中,大師的祈願文,就是信仰的力量,是智慧的光明,是觀念的重整,是精神的武裝,是災民走出陰影的力量。

文學作家石德華以「〈為救難人員祈願文〉中遇見星雲大師」的主題,闡示「無常中展現穩定的如常」之重要性。

石德華說,每次災難,都看到橘黃色救難人員的身影,甚至還有救難犬,他們都是慈悲心、觀音心,展現最強大的布施「施無畏」。某些災難來臨的時刻,除了誦經、梵唄、灑淨、法會之外,沒有其他力量可以讓冥陽兩皆安。若問世上有哪個地方是安全的?石德華認為,眾生相互扶持、互助即是相對安全的地方,讓善與善無限連環,義與義無限付出。

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談以〈消災免難祈願文〉談祈願與重生的因緣關係。他說,大師在《佛光祈願文・序》中提到:「祈願,是一種修行。」祈願是因,重生是果,重生最好的方法是用佛法真理改變自己的觀念,正見具足,依著祈願的修行,即啟動重生的契機。

妙南法師說,大師在祈願文中祈求佛陀增加我們的力量、啟發我們的智慧、提升我們信心、促進我們的了解,大師希望我們增長四大菩薩的「悲、智、願、行」,長養自己的善根。

妙南法師也帶領叢林學院學生唱誦大師年輕時寫的詩〈星雲〉,回向花蓮災民與鄉親,祝福晝夜六時都吉祥。

第二階段進行論壇,探討從1951年至2024年這73年間,星雲大師如何透過佛教的力量,為社會帶來慈悲與希望。由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戴慶華主持。

香海文化執行長妙蘊法師說,1951年花蓮大地震,那一年,大師是《人生》雜誌主編。得知花蓮大地震,立即請示東初長老,對花蓮災民急難救助,當時社會經濟情況不好,仍勸募到3000元,約現今150萬元價值,這是當時25歲的大師為花蓮做的事,現在傳承給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協助今年花蓮大地震災民重生。

妙勳法師回顧0403花蓮大地震時,秉持大師急難救助的精神,第一時間到重災區設立關懷站,並在月光寺成立安住中心,讓災民身心安住,感謝佛光山長老協助支持,以及花蓮佛光人的陪伴。

石德華說,大師深刻理解救難人員的辛苦艱難,用心體貼救難人員。大師在祈願文中,祈求佛陀能加被他們,「善心不退,果報無邊;生生世世,吉祥如意。」

妙宥法師說,大師將祈願化作學佛者行動的力量,教育弟子,如何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後,還要化身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行動救苦救難,這是大師教育的啟示,也是大師教育的力量。大師用祈願做為修行,要為人間帶來的幸福。

妙蘊法師勉眾,重生的契機在於發願,如果不會發願,或覺得修行很難,可讀《佛光祈願文》。妙勳法師說,地震中大家互相關懷,平安就好,感受到大師「幸福平安照五洲」的願心。石德華說,世間有最可敬的力量,可以從無常中展開穩定的如常。妙宥法師提醒,把佛法當做深刻的信仰,不怕風吹雨打。妙南法師再次強調,祈願是一種修行,在願力的啟動中可以看到重生的力量,在花蓮的救災中看見重生的行動力。

最後,法師們領眾恭讀大師〈為地震祈願文〉,祈求消災免難,清淨安住。
12345678910第1 / 14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