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慧昭法師說,「禪」就在生活中,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念迷即凡夫、念覺即佛,所以惠能大師提醒了眾生要靠自我方能得救,《壇經》中「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
圖說:佛光山台北道場於5月6日下午舉辦人間佛教佛學講座,邀請佛光山寺副住持慧昭法師來與大眾分享大師著作《六祖壇經講話》,現場和線上直播信眾近800位,得以聽聞《壇經》要義並同獲法喜。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
圖說:講座圓滿,慧昭法師與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及親臨道場聆聽法要的信眾合影。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
圖說:講座中,佛光人專心聆聽,勤紀錄。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
圖說:慧昭法師以《六祖壇經》歷史背景,輔以大師書中傳遞的人間佛教概念,透過自身經歷與故事分享禪機,聽聞者法喜充滿。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
圖說:講座後,由慧昭法師代為頒贈,台北道場2023年考核通過宣講員共52人。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
圖說:講座後,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頒贈宣講員徽章,2023年通過考核的宣講員共52人,合影留念。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
圖說:講座後,慧昭法師與台北道場2023年考核通過宣講員合影。 人間社記者陳文杞攝慧昭法師宣講《六祖壇經》 常覺不住觀照自心見性
2023-05-08
佛光山台北道場於5月6日下午舉辦人間佛教佛學講座,邀請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分享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六祖壇經講話》。慧昭法師以《六祖壇經》歷史背景,輔以大師書中傳遞的人間佛教概念,並透過自身經歷或故事分享禪機,現場和線上直播信眾近800位得以聽聞《壇經》要義並同獲法喜。
在禪宗龐大典籍中,《六祖壇經》被視為是無上的寶典。大師曾提過《六祖壇經》為禪宗典籍之王,亦為禪門思想革新,並提供我們在修行法門上的思考。大師書中亦帶出六祖惠能大師一生的行誼,可對應至悲智願行,惠能大師的頓悟禪法,透過弟子神會的弘揚,方能以《六祖壇經》展現世人其生命智慧。
「禪是什麼?禪就在生活中,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念迷即凡夫、念覺即佛。」法師說,所以惠能大師提及眾生佛性本具,若能自覺、方能得度。《壇經》中「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從時間上說:宇宙當下這一刻即遍一切處,而一切處,都在當下這一刻;宇宙萬法,皆由一心造,一心中具足萬法。世間一切有為法為緣起性空,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六祖壇經》可提供什麼修行觀念給我們?無住、無念及無相。慧昭法師說明,如何理解無住的概念,凡事隨緣即為生其心,在扮演好生活中的各種角色時,而不去相應一切人我因緣的影響而生煩惱,此為無住的不變原則。慧昭法師以此簡述為「常覺不住」的概念,並分享不同因緣的信眾,或甚至天主教及基督教徒,皆能因此觀念而豁然開朗。
《六祖壇經》描述惠能大師隱居獵人群中,吃肉邊菜的典故,藉此提醒大眾吃素意義不僅止於形式,更應於過程中應長養慈悲心,同時回歸心意清淨。慧昭法師提及,曾至韓國參加活動的經驗,透過幾餐盛宴中僅有石鍋拌飯與豆腐湯的鍋邊素,體會到在台灣用素食豐盛方便,生起常懷感恩之念。
最後,慧昭法師分享以觀音菩薩像結緣所獲歡喜反饋,表達慈悲心具足的重要,亦以阿彌陀佛超越時間空間的願力,勉眾應該開佛知見,與善法清淨無我法相應,藉由《六祖壇經》智慧,當我們心量廣大無邊,日常生活中可無住的慈悲待人並喜捨結緣,平直無私的對待一切人事物,方可與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相應,見性發覺「我是佛」。
講座圓滿後,慧昭法師及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為台北道場通過「2023年人間佛教宣講員」考核的52名宣講員,頒發徽章。
在禪宗龐大典籍中,《六祖壇經》被視為是無上的寶典。大師曾提過《六祖壇經》為禪宗典籍之王,亦為禪門思想革新,並提供我們在修行法門上的思考。大師書中亦帶出六祖惠能大師一生的行誼,可對應至悲智願行,惠能大師的頓悟禪法,透過弟子神會的弘揚,方能以《六祖壇經》展現世人其生命智慧。
「禪是什麼?禪就在生活中,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念迷即凡夫、念覺即佛。」法師說,所以惠能大師提及眾生佛性本具,若能自覺、方能得度。《壇經》中「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從時間上說:宇宙當下這一刻即遍一切處,而一切處,都在當下這一刻;宇宙萬法,皆由一心造,一心中具足萬法。世間一切有為法為緣起性空,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六祖壇經》可提供什麼修行觀念給我們?無住、無念及無相。慧昭法師說明,如何理解無住的概念,凡事隨緣即為生其心,在扮演好生活中的各種角色時,而不去相應一切人我因緣的影響而生煩惱,此為無住的不變原則。慧昭法師以此簡述為「常覺不住」的概念,並分享不同因緣的信眾,或甚至天主教及基督教徒,皆能因此觀念而豁然開朗。
《六祖壇經》描述惠能大師隱居獵人群中,吃肉邊菜的典故,藉此提醒大眾吃素意義不僅止於形式,更應於過程中應長養慈悲心,同時回歸心意清淨。慧昭法師提及,曾至韓國參加活動的經驗,透過幾餐盛宴中僅有石鍋拌飯與豆腐湯的鍋邊素,體會到在台灣用素食豐盛方便,生起常懷感恩之念。
最後,慧昭法師分享以觀音菩薩像結緣所獲歡喜反饋,表達慈悲心具足的重要,亦以阿彌陀佛超越時間空間的願力,勉眾應該開佛知見,與善法清淨無我法相應,藉由《六祖壇經》智慧,當我們心量廣大無邊,日常生活中可無住的慈悲待人並喜捨結緣,平直無私的對待一切人事物,方可與佛菩薩的慈悲智慧相應,見性發覺「我是佛」。
講座圓滿後,慧昭法師及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為台北道場通過「2023年人間佛教宣講員」考核的52名宣講員,頒發徽章。
最新消息
心保和尚關懷怡朗佛光緣 勉勵不忘初心共成佛道
2025-11-19雪梨三好四給二手市集 推動佛教環保惜福理念
2025-11-19佛光山西澳中華學校年度成果展 再創華語教學亮點
2025-11-19般若之旅安頓身心 南天寺三日禪為東西方學員注入正念
2025-11-19北美印地安喬克托全球帕瓦節 佛光山是唯一受邀佛教團體
2025-11-19中國大陸僧信訪問團 參訪萬年寺
2025-11-19紐約幼童軍社區行動 清掃逾2百袋落葉
2025-11-19守護星雲人間音緣音樂會 以樂音傳遞真善美
2025-11-19巴西華僑運動會 逾2千華僑延續使命接力傳承
2025-11-192025第十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 宜興開幕
2025-11-19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