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3年03月27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大師專區> 【星雲大師全集16】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㉜

大師專區

字級

【星雲大師全集16】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㉜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23-03-19
三好

佛教講:「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是透過「身口意」三者所造作的行為,所以造業的主人翁就是身、口、意「三業」。

修行用功,必須從身、口、意三業修起;三業要淨化,就是要身行善事,口出善言,心存善念。為此,一九九八年四月,我在中正紀念堂恭迎佛牙舍利來台的祈福法會上,邀請當時的副總統連戰先生,共同提倡宣誓「三好運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經過多年的推行,目前「三好活動」已經從佛教徒擴及到校園、社會上,大家也都在說三好、行三好。

所謂做好事,就是修身,淨化身業。把侵犯、傷害人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為非作歹,而能做一些利益人的善行、懿行、利行,這就是做好事,也就是身行善事。
所謂說好話,就是修口,淨化口業。把瞋恨、嫉妒人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不說妄語、不可兩舌、不講綺語、不能惡口。與人往來,要說慈悲的話、智慧的話、真誠的話,多說誠信、正直的話,可以為我們帶來好的人緣。

所謂存好心,就是修心,淨化我們的意念。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例如:不要有疑心、嫉心、貪心、瞋心、惡心,而要懷著慈心、悲心、願心、善心、發心等,「照顧念頭」,念念是慈心,自然所遇的都是善緣。

其實人的身、口、意行為,無論善惡,都會產生一股力量,驅使我們去造作新的行為,新的行為又會產生新的力量,形成不斷的循環、流轉。我們所造下的善業、惡業,待因緣成熟,一切果報,還得自受。因此,一般人都知道,生存在世間要多行善,不可造惡業,佛教徒也都了知因果輪迴的道理。而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學家也證明了佛教所說的業力,就是他們研究出來的基因,也就是生命的密碼。

以佛教的立場而言,生命的密碼所展現的相是因果輪迴,簡單的說就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因果,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是宇宙人生的實相。有些人以為算命可以改運,實在說,人若心念不正,看什麼都是邪的;如果不想被命運束縛,就要改變自己的心念。把汙穢的心,改為清淨的心;把邪惡的念頭,改為純正的念頭。改掉情緒化的脾氣、改掉逞強好鬥的個性,運氣也會跟著好轉起來。

所以說,你造了惡業,不但親人救不了你,甚至佛菩薩也幫不了忙;同樣的,你造了善業,不需要另外的外力幫助,自己必然會享受善緣善果。如果說不幸造了惡業,還有補救的方法,如:

第一是懺悔。正如衣服上的塵埃、身體上的垢穢,你可以用清潔劑、肥皂來清洗;造了惡業,要懂得真心的懺悔認錯,才能減輕、消除惡業。

第二是發願。你要懂得發願,願做好事、願說好話、願存好心等,要能發善美廣大的願。當然,不能只有願力,還要付諸實踐,自然有願必成。

歷史上的聖賢君子,因為他們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而美名流傳。佛教也早就昭示人要行善,要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所以行「三好」看似簡單,實是蘊含甚深佛法的真義,更是合乎佛陀的本懷;人人行三好,社會和諧,世界必定更美好。

四給

在人間生存,無法離群索居,因為世間一切都要靠因緣和合才能成就,離開人群就沒有因緣,所以人間佛教以「人」為本,要重視他人的存在、需要、苦樂、安危等。

太虛大師曾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人道圓滿,佛道必能慢慢成就。以人為本、以眾為我的修行,也就是我一貫主張的「四給」之佛法意涵──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早在佛光山開山之初,我就將「四給」訂為佛光人的工作信條。今略述此中心要:

一、給人信心:《華嚴經》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是力量的泉源,是進步、發展的基礎;凡事具足信心,即使排山倒海之難,也能迎刃而解。如目犍連尊者本著「不捨一人」的慈悲,讓對人生已萬念俱灰的蓮華色女,再次生起了堅定的信心,這分鼓勵給予的信心助力,讓他出家修行不久後,即證得阿羅漢果。

一般人講話,常常令人感到挫折,讓人喪失信心;其實講話只要多注意修辭,就能給人信心。比方,你罵人「沒有出息」,若改為「你只要努力,就會有前途,就能成功」,對方聽起來必會信心增長,對你心生感謝。因此,在待人處世方面,不妨多給予別人慈悲愛語,一者增加他人的信心,二者也增加自己的人緣。

二、給人歡喜: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諸佛菩薩當中,以「歡喜」成就佛道的,除了眾所熟悉的彌勒佛外,還有歡喜光佛、歡喜自在佛、歡喜王菩薩、歡喜念菩薩等,從中可知歡喜也是重要的修持法門。

佛教裡除了法布施以外,還有心意布施、微笑布施,這些給人歡喜的「密行」我一直都很努力在實踐。直到現在,不論走到何處,不管年齡老少,我都樂於親近,因為每個人都值得我們真誠對待。我更發願要把歡喜布滿人間,畢竟,人是為歡喜而來人間的,不是為了苦惱而來。

三、給人希望: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這些諸佛許下的誓願,都是建立在給予一切眾生的希望上,從給予中也莊嚴了佛國淨土;普賢菩薩十大願、彌勒菩薩三大弘願,也都是在實踐給人希望,從中成就了無上菩提。

人,活在希望當中,只要有一線希望,哪怕是赴湯蹈火,犧牲性命,也在所不惜,這就是希望的可貴。而人生的希望,就是要不斷與時俱進的往前走,舉例來說,地屬長形的佛陀紀念館,館內的環館道路可以環繞佛館一圈,但是一般人看到永無止境的道路會感到遲疑,不知前方通往何處?因此,我請人豎立了「向前有路」的指標,除了提醒大家往前走還有路之外,也告訴大家,只要一直往前走,就會有希望,只要你肯得向前,必能追求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希望。

四、給人方便:中國歷代佛寺附設的碾坊、倉庫,促進民生的發展;宿坊、車坊便利商旅的往來;義學、譯經提升社會的文教;僧祇戶、寺庫穩定國家的金融;病坊、當鋪照顧貧者的需要。這些「給人方便」的設施,都是公益措施的推行,對民眾苦難的救助及國富民安的增進,都具有莫大的貢獻。

「給」看似利他,實則利己。只要我們常存慈悲之心,處處與人為善,時時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給人一點因緣、給人一個微笑……就能讓我們的心形成一座美好的橋梁,不但方便了別人,也讓人我溝通無有障礙;從「給」的佛法實踐中,我們的生活必定也會充滿歡喜、希望,在追求佛道的路上也能獲得諸多善緣。
12345678910第1 / 421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