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馬來半島華人移民社會與觀音信仰 開啟觀音的「異域之眼」聞聲救苦
2022-12-02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暨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學院,於11月22日聯合舉辦「馬來半島華人移民社會與觀音信仰」講座,邀請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副院長黃文斌主講,現場逾30位善知識蒞會參與,齊聚探討移民社會現象與觀音信仰演變傳承,精采絕倫。
黃文斌教授提到,因中學時代曾聽聞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演講與家鄉佛教會啟迪思想。後來,才有機緣開啟與佛光大學與南華大學的交流合作,發願未來會做人間佛教之研究。透過田野調查方式,實地勘察蒐集相關史料,以馬六甲青雲亭(1673年)、檳城的廣福宮(1800年)及霹靂州的務邊觀音古廟(1892年)及金寶觀音古廟(1904年)為案例作為今天的講題範圍。
黃文斌說,馬來西亞華人的祖先輩於1860年間大量移民,而大部分都是在底層求生的的勞工,他們精神力量來自觀音信仰。目前馬來西亞有700多萬的華人,新一代華人90%以上會說華語。一般認為,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但許多人卻忽略,觀世音菩薩還是有大智慧及大無畏勇猛精進的面向。
馬來西亞華人移民時會把家鄉的神明一起隨身帶來供奉,若在一個多元族群的移民社區建立宮廟,大家會選擇「觀音佛祖」為主神,因為它是超越幫派為神明。本次演講談的案例都是當地有代表性的「觀音古廟」,探討的重點是觀音信仰的社會和宗教功能。例如,1673年馬六甲青雲亭,不僅是一間雜糅儒佛道元素的歷史悠久且有代表性寺廟;也是甲必丹及亭主解決華人社會人事糾紛、提供安葬福利及結婚服務等的宗教場所。
黃文斌教授說,華人在明末清初已經從漳州及泉州移民到馬六甲,並以永春人最多。19世紀中葉以後才是華人大量移民的年代,移民的關鍵原因是鴉片戰爭造成了人民的貧困,而更重要的是馬來半島發現錫礦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移民也大部分從廣東省的各州府移民過來,尤其是霹靂州。除了錫礦業,1895年又遇種植橡膠成功,此時正須有大量人力,這也造成華人大量移民到馬來半島的原因。
黃文斌認為,馬來西亞有許多華人移民社會時期所創辦的百年觀音古廟,形成了豐富的「民間觀音信仰」文化,他期待與臺灣民間觀音信仰研究的學者合作,以便尋找出兩地觀音信仰的異同,相互學習。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主任簡文志提到,馬來西亞觀音信仰多從中國南來移民的特質,且能匯聚文化能量,穩定移民墾殖中不安的心靈,更能攏攝地方情感。有些廟寺又能兼蘊佛儒道內涵,實屬多元的觀音文化體系,其中又有很多義舉義行,令人崇敬。
與會學者討論熱絡,佛光大學前學務長釋永東法師提問交流,包括佛光山與馬來西亞的合作關係、佛光山與國際本土化。早期印尼有多元宗教信仰,在八世紀日惹有觀音殿,是以太陽升起時間,太陽光照射在銅鏡上而會映照在約3、4樓高的佛像。事實上,早期的印尼佛像,很具中國式,臉圓圓的很有福氣,因此若只依地理位置來區分印尼為南傳佛教,可能無法很好解釋中國式古佛像的現象,若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可能要重寫教科書了!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生法懺法師提到,看到馬來華人移民社會和觀音菩薩的緊密連結,和台灣寺院的道味很相似;觀世音菩薩一直守護著人們,是精神上的依怙,從古至今,寺廟也一直扮演著具有社會地位影響力的橋梁,聞聲救苦,隨眾生心,滿眾生願。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生見幢法師提到,觀世音菩薩給眾生溫暖的心靈引導,慈眼心耳悲濟眾生苦難,將此慈悲喜捨精神,化為行動關懷需要幫助眾生,形成善的循環。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生張桂香提到,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隨種族的南遷與觀音信仰結合,讓早期開疆闢土的先祖也有安頓身心的墓園與道場。觀音法力無邊,在遙遠的南方,仍護祐我中華民族與全人類。
最後,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綜整說,感謝黃副院長帶來觀音研究的「異域之眼」,讓與會者深切地感受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宗教文化特色。
黃文斌教授提到,因中學時代曾聽聞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演講與家鄉佛教會啟迪思想。後來,才有機緣開啟與佛光大學與南華大學的交流合作,發願未來會做人間佛教之研究。透過田野調查方式,實地勘察蒐集相關史料,以馬六甲青雲亭(1673年)、檳城的廣福宮(1800年)及霹靂州的務邊觀音古廟(1892年)及金寶觀音古廟(1904年)為案例作為今天的講題範圍。
黃文斌說,馬來西亞華人的祖先輩於1860年間大量移民,而大部分都是在底層求生的的勞工,他們精神力量來自觀音信仰。目前馬來西亞有700多萬的華人,新一代華人90%以上會說華語。一般認為,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慈大悲,但許多人卻忽略,觀世音菩薩還是有大智慧及大無畏勇猛精進的面向。
馬來西亞華人移民時會把家鄉的神明一起隨身帶來供奉,若在一個多元族群的移民社區建立宮廟,大家會選擇「觀音佛祖」為主神,因為它是超越幫派為神明。本次演講談的案例都是當地有代表性的「觀音古廟」,探討的重點是觀音信仰的社會和宗教功能。例如,1673年馬六甲青雲亭,不僅是一間雜糅儒佛道元素的歷史悠久且有代表性寺廟;也是甲必丹及亭主解決華人社會人事糾紛、提供安葬福利及結婚服務等的宗教場所。
黃文斌教授說,華人在明末清初已經從漳州及泉州移民到馬六甲,並以永春人最多。19世紀中葉以後才是華人大量移民的年代,移民的關鍵原因是鴉片戰爭造成了人民的貧困,而更重要的是馬來半島發現錫礦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移民也大部分從廣東省的各州府移民過來,尤其是霹靂州。除了錫礦業,1895年又遇種植橡膠成功,此時正須有大量人力,這也造成華人大量移民到馬來半島的原因。
黃文斌認為,馬來西亞有許多華人移民社會時期所創辦的百年觀音古廟,形成了豐富的「民間觀音信仰」文化,他期待與臺灣民間觀音信仰研究的學者合作,以便尋找出兩地觀音信仰的異同,相互學習。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主任簡文志提到,馬來西亞觀音信仰多從中國南來移民的特質,且能匯聚文化能量,穩定移民墾殖中不安的心靈,更能攏攝地方情感。有些廟寺又能兼蘊佛儒道內涵,實屬多元的觀音文化體系,其中又有很多義舉義行,令人崇敬。
與會學者討論熱絡,佛光大學前學務長釋永東法師提問交流,包括佛光山與馬來西亞的合作關係、佛光山與國際本土化。早期印尼有多元宗教信仰,在八世紀日惹有觀音殿,是以太陽升起時間,太陽光照射在銅鏡上而會映照在約3、4樓高的佛像。事實上,早期的印尼佛像,很具中國式,臉圓圓的很有福氣,因此若只依地理位置來區分印尼為南傳佛教,可能無法很好解釋中國式古佛像的現象,若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可能要重寫教科書了!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生法懺法師提到,看到馬來華人移民社會和觀音菩薩的緊密連結,和台灣寺院的道味很相似;觀世音菩薩一直守護著人們,是精神上的依怙,從古至今,寺廟也一直扮演著具有社會地位影響力的橋梁,聞聲救苦,隨眾生心,滿眾生願。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生見幢法師提到,觀世音菩薩給眾生溫暖的心靈引導,慈眼心耳悲濟眾生苦難,將此慈悲喜捨精神,化為行動關懷需要幫助眾生,形成善的循環。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博士生張桂香提到,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隨種族的南遷與觀音信仰結合,讓早期開疆闢土的先祖也有安頓身心的墓園與道場。觀音法力無邊,在遙遠的南方,仍護祐我中華民族與全人類。
最後,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綜整說,感謝黃副院長帶來觀音研究的「異域之眼」,讓與會者深切地感受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宗教文化特色。
最新消息
烏日分會幸福百法生活講座 暢談保健養生之道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慧傳法師開示 法會度脫有緣無緣眾生
2023-06-09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