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3年06月10日 星期六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全球宗教 > 佛光新聞> 佛光青年齊聚雲端 自在談生死

佛光新聞

字級

佛光青年齊聚雲端 自在談生死

【人間社記者 李慧婷、陳奕妏 馬來西亞報導】 2020-06-08
行動管制令期間,馬來西亞佛光青年團發起精進防疫系列講座。6月7日的第二場講座是一場跨國雲端座談會,主題爲「自在談生死」。由馬來西亞佛光青年團白象幹部二級吳慧銘主持,邀請到馬來西亞佛光山文教中心副住持如行法師、前馬佛青總會長吳青松以及臺灣中華佛光青年總團白象幹部二級兼妙慧講師陳彥霖為與談人,與大眾一起自在地探討生死課題,共吸引約151人線上參與。

對於生死問題,大部分的人都是茫然的,甚至避而不談。但生死卻是自然常態,無能避免的事實。人們喜歡生,不喜歡死,主要原因是「生我能看到、感受到;死了以後往哪裡去,我卻不知道。」對於未知的事物,大家都會感到恐懼;因為畏懼而不想多瞭解。

佛教對於生死的看法,不同於世俗。如行法師表示,世人一般忌諱談論生死,對自己往生後的去處茫然不解,通常會以諧音、意象或不淨的方式去形容、概論死亡。但,無論是貧富貴賤,死亡無時無刻都在發生,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去接受它。

佛教對於生死是非常重視的,法師從三個觀點論述:第一,生命是不死的。猶如一條長河,無止盡的在流淌,有著無限的未來,也好比添柴火,一根一根的添柴續火,每添一根又是新的一個階段,而火就一直燃燒著,猶如生命的延續。佛教相信輪迴轉世,就像汽車,老舊了換新的,是一件歡喜的事情。

第二,生死是不能滅的。自古以來沒有人能避免死亡,當大家對於生命有了認知,就會積極的面對生活,建構未來的生命。法師進一步說明,在疫情期間,大家把握機會行三好,除了是不忍心別人受苦,同時也希望自己的生命往未來更好的方向建構、發展。

第三,生死是可以超脫的。學佛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人生在世能夠擁有更幸福、更圓滿、更淨化的生命;也希望死後可以通往更好的方向,不再受生死的輪迴,而能解脫。若平時就做功課,以平常心談論生死,當大限來時,就能從容的去接受和面對它。法師勉勵大眾,佛法能夠廣大利益我們的未來,我們應趁現在活著時,善用時間及能力做廣大利益眾生的事,現在所做的善事會為以後鋪路。

「面對家人突如其來的離開,應以什麼心態面對呢?」吳青松分享,生命是不確定的,而死亡卻是確定的。通常,大家對死亡抱持著事不關己的態度。但當真正瞭解以後,就會以敬畏的態度去面對它。父親意外的辭世給吳青松很大的衝擊和經歷,也因此和家人尤其是母親,有了更多的溝通,母子倆對於生死的疑問有很多趣味的對話,母親因接觸了佛法,也有了信仰。

「雖然我們已做妥臨終準備或計劃,可是一旦意外發生時還是無法落實。鼓勵大家要把握當下,及時去完成未完成的事,因為無常時時刻刻會來臨,不分男女老幼。」吳青松由感而發。

現任養護機構護理長的陳彥霖分享,起初自己對於死亡也並不太給予關注和瞭解,但父親的離世讓他上了一堂生死課,也因此信仰佛教。由於職業的關係,陳彥霖照護過無數的臨終病人,體會到無常來得措手不及,建議可為死亡提早做準備。他並以多年的服務經驗為大家講解安寧療護的起源及理念,認識「五全照護」、「四道」,提升病人的生命品質,有尊嚴地活到最後一刻,以及協助家屬走過喪親的悲痛。

透過3位與談人的經驗分享,佛光青年瞭解到佛教所說的「往生」是這一期生命的結束,下一期生命的開始,即星雲大師所說的老、病、死、生。面對死亡要處之泰然,無所畏懼。
12345678910第1 / 4031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