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台灣傳統工藝名師、華梵大學教授陳益宗主講「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台灣傳統工藝」。 人間社記者陳佳君攝
圖說:台灣傳統工藝名師、華梵大學教授陳益宗主講「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台灣傳統工藝」。 人間社記者陳佳君攝 圖說:佛光山惠中寺副住持如瑄法師介紹陳益宗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傳統工藝教育工作者。 人間社記者陳佳君攝
圖說:佛光山惠中寺副住持如瑄法師介紹陳益宗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的傳統工藝教育工作者。 人間社記者陳佳君攝 圖說:佛光緣美術館舉辦藝文講座,邀請台灣傳統工藝名師、華梵大學教授陳益宗主講「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台灣傳統工藝」,吸引60多人到場參與。 人間社記者陳佳君攝
圖說:佛光緣美術館舉辦藝文講座,邀請台灣傳統工藝名師、華梵大學教授陳益宗主講「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台灣傳統工藝」,吸引60多人到場參與。 人間社記者陳佳君攝傳承與新生 陳益宗解析台灣傳統工藝的文化精髓
2025-10-19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分館於10月17日晚間,於佛光山惠中寺舉辦藝文講座,邀請台灣傳統工藝名師、華梵大學教授陳益宗主講「無形文化資產之美:台灣傳統工藝」。陳益宗專精傳統建築修復與吉祥圖案研究,投身古蹟修復與文創領域逾40年,在兩岸地區擁有高知名度,此次慕名而來參與講座的學員逾60人,全程互動熱烈。
佛光山惠中寺副住持如瑄法師開場時介紹,陳益宗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的教育工作者,致力於推廣傳統工藝教育,感謝他特地從台北南下授課。並指出,傳統工藝雖然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卻常被人們忽略其中蘊含的文化之美與藝術價值,這場濃縮精華的講座定會讓學員收穫滿滿。
陳益宗在講座中深入淺出闡述雕藝、編藝、剪紙、糊紙、繪畫、女紅、童玩、塑藝、製作及金工等10類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傳承課題。他強調:「傳統工藝一定要生活化才能延續下來」,唯有將傳統融入現代生活應用,這些珍貴的技藝才不會失傳。並以自己在民國83年推動的「傳統造型生活化」理念為例,說明工藝品若只是擺設觀賞,民眾購買意願不高;若能兼具實用功能,才能在市場上生存發展。
談到工藝師的社會地位,陳益宗語重心長地指出,許多傳統工匠常因學歷不高而不受重視。他以鹿港薪傳獎得主施鎮洋為例,即使擁有人間國寶資格,仍因學歷問題受到輕視。因此,鼓勵工匠們提升學歷,並提到自己也是44歲才重返校園進修,最終取得博士學位。陳益宗目前在華梵大學開設學分班,希望讓更多工藝師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與尊重。
陳益宗說明台灣傳統工藝的地域分布:因廟宇多,故木雕、泥塑、彩繪等工匠主要聚集在鹿港與台南兩大重鎮;石雕工藝因觀音山產石材,澎湖有玄武岩,因此多集中在八里及澎湖;南投因盛產竹子而成為竹編重鎮;陶藝以鶯歌、南投為主;漆器產業則集中在豐原、潭子一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工藝面臨失傳危機,如藤編、簑衣、斗笠等農業社會用品已式微,剪紙、風箏、毛筆製作等傳統技藝也後繼乏人。
講座精彩亮點之一,是陳益宗解說廟宇常見的三種龍柱形式。他指出,正確的禮制規範應是龍頭在下、龍尾在上,象徵「降龍」準備起飛;龍頭在上的「升龍」則等級過高,民間不宜使用;而一上一下的造型則展現「飛天潛淵」的動態美感。此外,他強調觀察石材種類就能判斷年代:使用觀音山石者,表示為日據時代或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建,因當時兩岸關係中斷,無法進口花崗石或青斗石。
最後,陳益宗以日本「一生懸命」(全心投入)的工匠精神勉勵大家,強調工藝創作者應精益求精,作品才能達到一定水準,有良好的學歷,才能提高社會地位與受尊重。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分館後續還有三場精彩講座:11月2日(週日)下午2時:謝輝龍主講「藝術家面對面:文字之美」、12月13日(週六)下午2時:程代勒與江心靜對談「傳統與創新:從星海雲瀑談藝術的常道」及12月27日(週六)下午2時:游文玫與江心靜探討「無常與恆常:從星海雲瀑談藝術的價值」。
                    
                    
                    
                佛光山惠中寺副住持如瑄法師開場時介紹,陳益宗老師是一位非常認真的教育工作者,致力於推廣傳統工藝教育,感謝他特地從台北南下授課。並指出,傳統工藝雖然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卻常被人們忽略其中蘊含的文化之美與藝術價值,這場濃縮精華的講座定會讓學員收穫滿滿。
陳益宗在講座中深入淺出闡述雕藝、編藝、剪紙、糊紙、繪畫、女紅、童玩、塑藝、製作及金工等10類傳統工藝的保存與傳承課題。他強調:「傳統工藝一定要生活化才能延續下來」,唯有將傳統融入現代生活應用,這些珍貴的技藝才不會失傳。並以自己在民國83年推動的「傳統造型生活化」理念為例,說明工藝品若只是擺設觀賞,民眾購買意願不高;若能兼具實用功能,才能在市場上生存發展。
談到工藝師的社會地位,陳益宗語重心長地指出,許多傳統工匠常因學歷不高而不受重視。他以鹿港薪傳獎得主施鎮洋為例,即使擁有人間國寶資格,仍因學歷問題受到輕視。因此,鼓勵工匠們提升學歷,並提到自己也是44歲才重返校園進修,最終取得博士學位。陳益宗目前在華梵大學開設學分班,希望讓更多工藝師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與尊重。
陳益宗說明台灣傳統工藝的地域分布:因廟宇多,故木雕、泥塑、彩繪等工匠主要聚集在鹿港與台南兩大重鎮;石雕工藝因觀音山產石材,澎湖有玄武岩,因此多集中在八里及澎湖;南投因盛產竹子而成為竹編重鎮;陶藝以鶯歌、南投為主;漆器產業則集中在豐原、潭子一帶。然而,隨著時代變遷,許多工藝面臨失傳危機,如藤編、簑衣、斗笠等農業社會用品已式微,剪紙、風箏、毛筆製作等傳統技藝也後繼乏人。
講座精彩亮點之一,是陳益宗解說廟宇常見的三種龍柱形式。他指出,正確的禮制規範應是龍頭在下、龍尾在上,象徵「降龍」準備起飛;龍頭在上的「升龍」則等級過高,民間不宜使用;而一上一下的造型則展現「飛天潛淵」的動態美感。此外,他強調觀察石材種類就能判斷年代:使用觀音山石者,表示為日據時代或國民政府來台後所建,因當時兩岸關係中斷,無法進口花崗石或青斗石。
最後,陳益宗以日本「一生懸命」(全心投入)的工匠精神勉勵大家,強調工藝創作者應精益求精,作品才能達到一定水準,有良好的學歷,才能提高社會地位與受尊重。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分館後續還有三場精彩講座:11月2日(週日)下午2時:謝輝龍主講「藝術家面對面:文字之美」、12月13日(週六)下午2時:程代勒與江心靜對談「傳統與創新:從星海雲瀑談藝術的常道」及12月27日(週六)下午2時:游文玫與江心靜探討「無常與恆常:從星海雲瀑談藝術的價值」。
                        最新消息
                    
                    - 法華禪寺三好兒童秋令營 團隊生活實踐三好2025-10-31
- 《365日》贈台中通豪大飯店 喚醒旅人的心靈寶典2025-10-31
- 西來寺與BAPS神廟交流 共譜宗教和諧之曲2025-10-31
- 紐西蘭北島小學師生VEGRUN 跑出300棵樹2025-10-31
- 大佳國小生命十堂課 從電玩看休閒生活2025-10-31
- 《台灣超人》北美巡演 西來寺綻放人間光影2025-10-31
- 法寶寺《人間佛教之美》攝影展開幕 傳遞光明與歡喜2025-10-31
- 西來寺融入社區親子夜 三好理念樂中學2025-10-31
- 大明社區大學公民素養周 情緒教育學習說出心聲不傷人2025-10-31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南華大學獲金心獎肯定2025-10-31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