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1月26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文化藝術 > 藝文活動> 千絲萬語中國絲綢 織就中華文明瑰寶

藝文活動

字級

千絲萬語中國絲綢 織就中華文明瑰寶

【人間社 吳瑞英 香港報導】 2025-11-18
中國絲綢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之一,通過古代「絲綢之路」,促進中外貿易與文化交流,而現代「一帶一路」正是歷史的延續與發展。香港佛光道場舉辦兩場佛光緣美術館講座,分別以中國絲綢與晚唐宮廷服飾為主題,首場於11月16日舉行,由敦煌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香港博物館專家顧問李美賢老師主講「千絲萬語.中國絲綢」,150人出席。

佛光山佛光大學副校長暨健康與創意蔬食產業學系系主任詹丕宗,藉講座因緣,為支持佛光大學的大眾,報導辦學成果和介紹道場提供的「健康樂活暨管理學院碩士課程」。

佛光山港澳深教區總住持暨香港佛光緣美術館館長永富法師於致詞中表示,絲綢的獨特光澤,源自蠶絲纖維如三稜鏡般的結構,能以不同角度折射,將光線散射出去,象徵無私奉獻的精神,其柔軟啟發人心趨於柔和。過去高僧大德行走絲路,克服艱險,將經典帶到中國,展現生命的緣起法。期勉參與者以清淨、恭敬、歡喜、柔軟之心,體驗一場身心靈的文化饗宴。

李美賢指出,中國蠶桑文化源遠流長,蠶可謂以犧牲自己來服務眾生;若不殺生,讓蠶自行破繭而出,其絲經加工整合成紗線,稱為「綿線」,但質地略遜一籌。接著深入解析蠶的類別、絲的特性與用途、中國絲綢簡史與技術精髓。200多張簡報涵蓋珍貴的出土絲綢與絲路上的稀世珍品,內容豐富,令出席人士目不暇給。

李美賢繼而詳述中國傳統絲綢的重要種類–綾、羅、綢、緞、錦及緙絲的結構與織法,指出絲綢的質地輕薄柔軟,屬高強度天然纖維織物。中國最早的絲織品可追溯至五千多年前的河南仰韶文化。由養蠶和繅絲工序衍生出諸如「抽絲剝繭」、「絡繹不絕」、「絲絲入扣」、「錯綜複雜」等成語。典籍中以「孟母斷機」頌揚母儀教化;「弄瓦之喜」則寓意女兒能精通紡織技藝。

中原歷朝嚴控絲織和養蠶技術外傳,玄奘大師《大唐西域記》記載「東國公主傳蠶種」的傳說,公主將蠶卵藏於帽中,成功帶往西方。

「絲綢是中國最早連結世界各大文明之物質文化,兼具宗教、貨幣、賦稅、賞賜、貿易、服飾及身份象徵等功能,其紋飾更融合希臘、羅馬、波斯與伊斯蘭藝術,展現多元文化之美。」李美賢總結。

聽眾王秀麗感謝李老師精闢講解,讚歎絲綢種類繁多、工藝精湛,令她大開眼界。車美玲表示,從古人的製作可見專注與用心,體悟「唯心而作」,方能成就精妙絲織。陳登安一直嚮往絲綢之路,專程參與講座,對「錯綜複雜」等源自絲綢的詞語印象深刻,表示受益良多。羅少芬欣賞實物展品後,讚歎古代絲綢工藝的精緻與深度,感嘆即使現代科技進步,仍不及古人之優雅細膩。
12345678910第1 / 15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