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妙光法師 人間佛教的翻譯使者
2018-06-21
在南天寺找到心靈依歸 種下翻譯種子
妙光法師,從小在台灣出生,11歲時跟著父母親移民澳洲,那時正好是雪梨南天寺正要重建,1992年開始就跟著母親接觸佛光山,面對新環境與語言的隔閡,她與母親在雪梨南天寺找到心靈的依靠與寄託;於是妙光法師從參加兒童班到加入佛光青年團,乃至於大學四年都在道場服務。
是何因緣開始踏上翻譯這條路?妙光法師指出,那時候有許多第二代的華人移民子弟並不太會說中文,道場法師想要向他們講述佛法時就發現孩子們聽不懂,於是法師決定尋找幾位較年長的孩子協助翻譯,而妙光法師恰好是其中之一。「我當時也只是覺得,有一件事情法師願意讓我做,我就盡力將它做好。於是從南天寺的「南天通訊」開始,乃至三日禪、短期出家等活動,都成為我翻譯的練習。」
一直到星雲大師到澳洲弘法,滿謙法師將仍在就讀大學的妙光法師介紹給大師,大師也曾問她「你怎麼聽得懂我說的話?」她如今回想,應該是小時候媽媽讓她聽了大師的《有情有義》有聲書,讓她讓不知不覺中,早已聽懂了大師的揚州腔。
出家之後,妙光法師跟隨大師回到佛光山,在法堂書記室領職,但在書記事的這段期間,大師並沒有讓妙光法師從事翻譯工作,而是指著書櫃告訴她:「櫃子上所有的書你都拿去看,我的想法、我的思想,你要熟悉!」也許是透過這樣的因緣,2001年跟隨大師作翻譯的時候,讓妙光法師迅速熟悉大師的話語及思想。
克服緊張突破自我 享受法語融會貫通
擔任星雲大師的英文口譯人員,經常要在眾人面前快速翻譯,要克服緊張並突破自我是一門很大的功課,關於這方面您是如何運用星雲大師的心法?
妙光法師表示,「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是最貼切的寫照,平常沒有在台上翻譯的時候,大量的閱讀累積詞彙,以及過去在南天寺擔任義工時,固定每個禮拜翻譯大師的文章,直到出家也一直不斷在翻譯文章。如此下來,每個禮拜大概累積5000字的翻譯,從《星雲法語》到《迷悟之間》,後期的《金剛經講話》、《佛法真義》等,讓她養成習慣,當讀到大師的文章時先理解其含義,同時也思索若是要翻譯成英文時應該如何?利用時間與經驗的積累,讓她在台上可以迅速抓住大師話中要點。
大家提到翻譯工作是一種壓力很大的工作,但是這時佛法最好的地方在於,翻譯也可以是禪定最好的練習。曾經有一位法師問她:「妳是否有注意到妳在幫大師翻譯的同時,妳其實也進入了一種甚深的禪定?」她仔細一想,或許真的是!因為在翻譯的當下,她只聽到大師的聲音,她的所緣境都扣在大師的聲音、神韻和話語的內涵當中。反而讓她沒有時間去煩惱因翻譯,又或沒有做足準備而產生的緊張。
「在這樣的思維當中,我只要去思維『法』,讓我可以完完全全專注在師父的智慧法語中,其實這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妙光法師表示,她認為自己很有福報,才可以完成這樣一個工作。也慢慢戰勝了自身的緊張感,因為當她的心神融會貫通,完全扣在大師的話中,也沒有時間再打妄想。
因「我是佛」心開意解 「法」和答案近在眼前
在翻譯時,是否也經常進入佛法文意而心領神會,或者自己也因此心開意解?妙光法師分享,在翻譯大師書籍的時候時常感覺「好像讀得懂,卻不知道能否在生活當中落實?」當她腦筋動得夠快的時候,常一邊翻譯,一邊心裡起了這樣的疑問。她舉例「我是佛」,聽起來很簡單,但妙光法師二十幾歲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當時的想法是「怎麼可能?我怎麼可能是佛?」一直到她出家十五年後,大師讓她翻譯「我是佛」,才覺得「好像可以,但實在是不容易做到。」她形容,心裡像有一個發電廠,當講到「我是佛」的時候,就知道若要罵人或是做壞事,就會問自己「如果我是佛,佛陀會這麼做嗎?」
最近幾年,她才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她分享,有一次為了舉辦一場活動,她必須在兩個禮拜之內編三本書,這樣緊湊的安排讓人十分疲勞。當時有一位負責美編的小姐與她一起完成這項編書的任務,兩人可說是住在美編室兩個星期不眠不休,但某天下午,妙光法師突然接到要去幫大師翻譯的任務,原來是大師要為短期出家的佛子開示。
此時她心想,已經兩個星期幾乎沒有休息,若要幫大師翻譯,應該要回去休息片刻,讓頭腦不那麼混沌。於是她告知那位美編小姐自己要稍微離開一會兒,卻忘了確認要交接給她的資料,於是接下來的一個小時,美編小姐不斷接到印刷廠打來催件的電話。當妙光法師不明就理的進辦公室詢問她工作進度時,又急又氣的小姐拍桌、指著妙光法師的鼻子罵:「東西都沒有做好,你還有臉給我回去睡覺?!」
妙光法師說,她嚇了一跳,而且幾乎要生氣了,但是她想到待會要為星雲大師翻譯,於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並向她道歉,將資料交給她後便趕到會場為大師翻譯。「其實一路上我很生氣,內心非常憤怒。」妙光法師說,但是她看到大師後,她告訴自己不可以生氣,因為她待會要幫大師翻譯。
然而,她發現自己翻譯完大師的每一句話後仍是非常憤怒,直到大師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歡喜而來的。」她翻譯後,大師接著說:「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都不要計較。」妙光法師翻譯完,內心卻想著「這個小姐真是太沒禮貌了!」這時大師說:「所以大家跟我念一句『我是佛』。」當妙光法師用英文翻譯「I am a buddha.」大師轉過來看著她說:「你都已經說你是佛了,妳還要計較嗎?」妙光法師回想這段經歷,直呼當下她豁然開朗,只想大笑,「那一刻我終於知道什麼是『我是佛』,『我是佛』就是當我心裡看見這些黑暗的時候,發電廠會把燈打亮,照見無明。」從此她對於大師簡單卻意義深遠的話語,心領神會。原來有時候我們追求的「法」和答案,近在眼前。
同時,法師也分享她在翻譯時遇過的窘境。她指出,因為中文跟英文可說是「兩個世界」,並表示「有人曾說過,當你像要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你面對的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文化。」句型、文法以及翻譯後的內容都會有所不同,也因此並並不一定能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相應的詞彙。
法師舉例有一次,大師必須要為新出家的非洲弟子開示,為鼓勵他們不受到種族歧視的影響,於是大師說:「黑色是世界上最好看的顏色。」妙光法師說明,那一刻她非常困惑,因為一旦用英文表達「Black」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種族歧視。於是妙光法師翻譯成「You have the most beautiful face in the world.」用這樣的方式,避免把大師的話翻譯成帶有歧視意味的話。
更多的時候,她遇到的窘境其實是當大師信手捻來一句詩歌偈語,而她要如何也翻譯的有詩意呢?法師分享,有一次大師講到淨土法門的殊勝,信手拈來「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而緊張的妙光法師,便直譯成「叮叮噹噹,off to the West I go.」,下台後大師就提點妙光法師,應該連聲音也要一起翻譯。妙光法師說,她認為一個翻譯無法馬上組織完成的詞彙,首先就是佛門偈語,有時是人名或職稱,又或是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都是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
克服翻譯困難 力求翻譯精準到位
不僅是口譯,妙光法師也做文字的翻譯,面對中英文的詞句翻譯可曾遇過什麼困難?她表示,印象較深刻的一次,是星雲大師要將《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聖典》翻譯成多種語言,但是這本書涵蓋約八百則作品,舉凡詩詞、歌曲、家訓、座右銘、勸世文,乃至經論等文體。尤其詩詞歌賦有韻腳,若要與英文一模一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法師舉例:「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類似這樣的偈語,該如何翻譯呢?她解釋,在中文的文句中第一個字通常會是最重要的字或主詞,而英文恰好相反;於是負責翻譯的大家開始將每句話拆解,判別每個字的詞性,把每一個「法」的磁性與意思,也把前後句的順序釐清,最後不斷推敲翻譯後的內容,盡量將原句的感覺和韻腳與翻譯搭上。
法本法無法, Dharma, in essence, was no Dharma.
無法法亦法; Dharma of the emptiness of dharma is dharma.
今付無法時, Now, to entrust the emptiness of dharma;
法法何曾法。 How was the Dharma of emptiness of dharma ever dharma?
法師也以甫在去年出版的《星雲大師全集》中的「書法類」一筆字為例,表示一筆字的困難點就在於字數少,卻意義深遠,更難翻譯的精準與順暢。並舉例其中一系列「四重天」,如:「天涯海角四方為家,先天不足因緣不具,暴殄天物浪費資源,烽火連天生靈塗炭。」這些都是極艱難的翻譯任務。
天涯海角四方為家, Heaven and Earth’s edges: the whole world is home.
先天不足因緣不具, What Heaven has bestowed onto you: congenital handicap.
暴殄天物浪費資源, To waste Heaven’s gifts recklessly: to squander resources.
烽火連天生靈塗炭。 To be without Heaven’s blessings: continuous wars and chaos.
「直譯」與「意譯」 只為搭起溝通橋樑
在翻譯的當下,應該逐字翻譯,又或者只將內涵到位即可?法師舉例玄奘大師與鳩摩羅什大師,解釋文字「直譯」與「意譯」的區別。她透露,在跟星雲大師學習的過程中,大師告訴她「話說出來,要讓別人聽得懂。」也因此她在翻譯時傾向「意譯」,也避免使用過於艱澀的詞彙,希望讓人有心開意解之感。
妙光法師也表示,「直譯」與「意譯」很難兩全其美,而她做文字翻譯的第一步驟,就是忠實翻譯每個字的意思,再讓語句通順,進而變得有詩意。妙光法師透露,當她翻譯到「四重天」的時候一度想放棄,因為再怎麼翻譯,「天」都不會出現在對的位置。正當她已開始放棄,思考著如何向大師解釋翻譯所遇的難處時,她翻閱到大師《佛光菜根譚》的〈提醒自我〉,「再苦也要堅持到底」、「再累也要不忘初心」幾個字映入眼簾,彷彿大師對妙光法師的殷殷教誨。「我想,大師如何與我們說法?他透過聲音、文字,甚至是在佛光山各式各樣的建築與事業裡,都是在與我們說法。」
翻譯時是否有甚麼訣竅,可以和有心從事翻譯者一些建議?妙光法師分析,筆譯的優勢在於思考時間充裕,可以不斷修正翻譯內容直到認為譯作精確;缺點則是一旦出版便成為永久的例子,後人更有可能翻譯出更好的解釋,進而推翻之前的例子。口譯的困難則在於思考時間被壓縮,考驗記憶力,所耗費的精神也更大,也因此壓力較大。
法師建議,從事口譯的語言人才,對於主講人平時說話的內涵及著作有足夠了解,而禪定也能幫助集中精神,可以每天為自己留下15分鐘的禪定時間。妙光法師表示,翻譯需要邏輯性的思考,翻譯員所抓到的每個字,從一個點、一條線到一整個面積,讓所有文句前後呼應。此外,也依靠平時累積的知識及專有名詞,集中力、語言能力、應變能力,亦需要經常練習,克服眾人聚焦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因即席翻譯產生的緊張,還有針對自己因翻譯得不好產生的懊悔和懊惱,將翻譯內容完整呈現。
而從事筆譯的話,平時需要做兩種語言的大量閱讀,同時在閱讀時,思考兩種語言的連結,「不只是字面上的直譯,而是像在兩個世界當中搭起許多橋樑,讓讀者在讀到這個字的時候,馬上能有一道可以通往另一端的路線。」
人間佛教對於西方人士 善用語言接引大眾
妙光法師除了翻譯,也經常到世界各地講學,就她的觀察,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對西方人士有那些啟發與影響?
在最近的十年左右,大師的弘法範圍聚焦在大陸,妙光法師一度以為自己要失業,沒想到大師勉勵她到世界各地講學,用英語弘揚人間佛教。她也講述,這樣的安排讓她有了許多意外的收穫。她指出,西方人士的思維非常先進、前衛,比如他們對於「同體共生」的概念很能接受,當大師講述人間佛教就是人類透過佛法對全世界的關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覺得很相應,因為他們認為,人類在進化到某個階段後,在物質、精神、信仰上要能得到相當充裕的滿足,同時也反思應該如何幫助他人,表示他們已有大乘菩薩道精神,不把福報據為己有。
而西方人對於「空」的解釋早就超越東方。在東方,大家對於佛教的認識有些包袱,有些對於佛教錯誤的詮釋,讓大家覺得「空」就是「甚麼都沒有」,但西方人早就接受大師對於「空」的解釋,他們很喜歡大師講到「『空』就是建立在『有』,『有』就是建立在『空』。」當這個世界甚麼都沒有,代表的就是無限的可能。
於是西方人士也把「空」的概念表現在藝術或建築上的創作,並結合「同體共生」的概念。妙光法師強調,當西方人士有「同體共生」的概念的時候,大約是三、四十年,與大師開始在世界各地弘法的時間點非常相近,更說明大師對佛法的認知其實相當前衛。
「人間佛教走向世界的方向是必然的,而佛光山的外語人才必須要更努力,我們要學會用西方的思維,把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用他們能理解與聽懂的方式聽傳達給他們。」法師並引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名言:「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你可以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在他腦海中留下印記;你也可以用這個人所講的語言,在他的心中留下印記。)」最後表示,「也就代表,佛法的國際化,我們所說的英文必須要『道地』,而這『道地』的英文背後蘊含著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甚至是宗教信仰。」
「我覺得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就是我跟對了師父。」妙光法師表示,她的願景就是將來把人間佛教弘揚到全世界時,必定不能忘記星雲大師背後的初衷;也希望能在未來的十年之內,把大師的著作都翻譯成西方人士看得懂的書籍,進而讓他們親自品味、體現人間佛教。
妙光法師,從小在台灣出生,11歲時跟著父母親移民澳洲,那時正好是雪梨南天寺正要重建,1992年開始就跟著母親接觸佛光山,面對新環境與語言的隔閡,她與母親在雪梨南天寺找到心靈的依靠與寄託;於是妙光法師從參加兒童班到加入佛光青年團,乃至於大學四年都在道場服務。
是何因緣開始踏上翻譯這條路?妙光法師指出,那時候有許多第二代的華人移民子弟並不太會說中文,道場法師想要向他們講述佛法時就發現孩子們聽不懂,於是法師決定尋找幾位較年長的孩子協助翻譯,而妙光法師恰好是其中之一。「我當時也只是覺得,有一件事情法師願意讓我做,我就盡力將它做好。於是從南天寺的「南天通訊」開始,乃至三日禪、短期出家等活動,都成為我翻譯的練習。」
一直到星雲大師到澳洲弘法,滿謙法師將仍在就讀大學的妙光法師介紹給大師,大師也曾問她「你怎麼聽得懂我說的話?」她如今回想,應該是小時候媽媽讓她聽了大師的《有情有義》有聲書,讓她讓不知不覺中,早已聽懂了大師的揚州腔。
出家之後,妙光法師跟隨大師回到佛光山,在法堂書記室領職,但在書記事的這段期間,大師並沒有讓妙光法師從事翻譯工作,而是指著書櫃告訴她:「櫃子上所有的書你都拿去看,我的想法、我的思想,你要熟悉!」也許是透過這樣的因緣,2001年跟隨大師作翻譯的時候,讓妙光法師迅速熟悉大師的話語及思想。
克服緊張突破自我 享受法語融會貫通
擔任星雲大師的英文口譯人員,經常要在眾人面前快速翻譯,要克服緊張並突破自我是一門很大的功課,關於這方面您是如何運用星雲大師的心法?
妙光法師表示,「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是最貼切的寫照,平常沒有在台上翻譯的時候,大量的閱讀累積詞彙,以及過去在南天寺擔任義工時,固定每個禮拜翻譯大師的文章,直到出家也一直不斷在翻譯文章。如此下來,每個禮拜大概累積5000字的翻譯,從《星雲法語》到《迷悟之間》,後期的《金剛經講話》、《佛法真義》等,讓她養成習慣,當讀到大師的文章時先理解其含義,同時也思索若是要翻譯成英文時應該如何?利用時間與經驗的積累,讓她在台上可以迅速抓住大師話中要點。
大家提到翻譯工作是一種壓力很大的工作,但是這時佛法最好的地方在於,翻譯也可以是禪定最好的練習。曾經有一位法師問她:「妳是否有注意到妳在幫大師翻譯的同時,妳其實也進入了一種甚深的禪定?」她仔細一想,或許真的是!因為在翻譯的當下,她只聽到大師的聲音,她的所緣境都扣在大師的聲音、神韻和話語的內涵當中。反而讓她沒有時間去煩惱因翻譯,又或沒有做足準備而產生的緊張。
「在這樣的思維當中,我只要去思維『法』,讓我可以完完全全專注在師父的智慧法語中,其實這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妙光法師表示,她認為自己很有福報,才可以完成這樣一個工作。也慢慢戰勝了自身的緊張感,因為當她的心神融會貫通,完全扣在大師的話中,也沒有時間再打妄想。
因「我是佛」心開意解 「法」和答案近在眼前
在翻譯時,是否也經常進入佛法文意而心領神會,或者自己也因此心開意解?妙光法師分享,在翻譯大師書籍的時候時常感覺「好像讀得懂,卻不知道能否在生活當中落實?」當她腦筋動得夠快的時候,常一邊翻譯,一邊心裡起了這樣的疑問。她舉例「我是佛」,聽起來很簡單,但妙光法師二十幾歲在翻譯這句話的時候,當時的想法是「怎麼可能?我怎麼可能是佛?」一直到她出家十五年後,大師讓她翻譯「我是佛」,才覺得「好像可以,但實在是不容易做到。」她形容,心裡像有一個發電廠,當講到「我是佛」的時候,就知道若要罵人或是做壞事,就會問自己「如果我是佛,佛陀會這麼做嗎?」
最近幾年,她才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她分享,有一次為了舉辦一場活動,她必須在兩個禮拜之內編三本書,這樣緊湊的安排讓人十分疲勞。當時有一位負責美編的小姐與她一起完成這項編書的任務,兩人可說是住在美編室兩個星期不眠不休,但某天下午,妙光法師突然接到要去幫大師翻譯的任務,原來是大師要為短期出家的佛子開示。
此時她心想,已經兩個星期幾乎沒有休息,若要幫大師翻譯,應該要回去休息片刻,讓頭腦不那麼混沌。於是她告知那位美編小姐自己要稍微離開一會兒,卻忘了確認要交接給她的資料,於是接下來的一個小時,美編小姐不斷接到印刷廠打來催件的電話。當妙光法師不明就理的進辦公室詢問她工作進度時,又急又氣的小姐拍桌、指著妙光法師的鼻子罵:「東西都沒有做好,你還有臉給我回去睡覺?!」
妙光法師說,她嚇了一跳,而且幾乎要生氣了,但是她想到待會要為星雲大師翻譯,於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緒並向她道歉,將資料交給她後便趕到會場為大師翻譯。「其實一路上我很生氣,內心非常憤怒。」妙光法師說,但是她看到大師後,她告訴自己不可以生氣,因為她待會要幫大師翻譯。
然而,她發現自己翻譯完大師的每一句話後仍是非常憤怒,直到大師說:「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歡喜而來的。」她翻譯後,大師接著說:「所以我們來到這個世間都不要計較。」妙光法師翻譯完,內心卻想著「這個小姐真是太沒禮貌了!」這時大師說:「所以大家跟我念一句『我是佛』。」當妙光法師用英文翻譯「I am a buddha.」大師轉過來看著她說:「你都已經說你是佛了,妳還要計較嗎?」妙光法師回想這段經歷,直呼當下她豁然開朗,只想大笑,「那一刻我終於知道什麼是『我是佛』,『我是佛』就是當我心裡看見這些黑暗的時候,發電廠會把燈打亮,照見無明。」從此她對於大師簡單卻意義深遠的話語,心領神會。原來有時候我們追求的「法」和答案,近在眼前。
同時,法師也分享她在翻譯時遇過的窘境。她指出,因為中文跟英文可說是「兩個世界」,並表示「有人曾說過,當你像要學習一個新的語言,你面對的是全新的世界、全新的文化。」句型、文法以及翻譯後的內容都會有所不同,也因此並並不一定能在最短的時間,找到最相應的詞彙。
法師舉例有一次,大師必須要為新出家的非洲弟子開示,為鼓勵他們不受到種族歧視的影響,於是大師說:「黑色是世界上最好看的顏色。」妙光法師說明,那一刻她非常困惑,因為一旦用英文表達「Black」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種種族歧視。於是妙光法師翻譯成「You have the most beautiful face in the world.」用這樣的方式,避免把大師的話翻譯成帶有歧視意味的話。
更多的時候,她遇到的窘境其實是當大師信手捻來一句詩歌偈語,而她要如何也翻譯的有詩意呢?法師分享,有一次大師講到淨土法門的殊勝,信手拈來「叮叮噹噹,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而緊張的妙光法師,便直譯成「叮叮噹噹,off to the West I go.」,下台後大師就提點妙光法師,應該連聲音也要一起翻譯。妙光法師說,她認為一個翻譯無法馬上組織完成的詞彙,首先就是佛門偈語,有時是人名或職稱,又或是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都是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
克服翻譯困難 力求翻譯精準到位
不僅是口譯,妙光法師也做文字的翻譯,面對中英文的詞句翻譯可曾遇過什麼困難?她表示,印象較深刻的一次,是星雲大師要將《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聖典》翻譯成多種語言,但是這本書涵蓋約八百則作品,舉凡詩詞、歌曲、家訓、座右銘、勸世文,乃至經論等文體。尤其詩詞歌賦有韻腳,若要與英文一模一樣,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法師舉例:「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類似這樣的偈語,該如何翻譯呢?她解釋,在中文的文句中第一個字通常會是最重要的字或主詞,而英文恰好相反;於是負責翻譯的大家開始將每句話拆解,判別每個字的詞性,把每一個「法」的磁性與意思,也把前後句的順序釐清,最後不斷推敲翻譯後的內容,盡量將原句的感覺和韻腳與翻譯搭上。
法本法無法, Dharma, in essence, was no Dharma.
無法法亦法; Dharma of the emptiness of dharma is dharma.
今付無法時, Now, to entrust the emptiness of dharma;
法法何曾法。 How was the Dharma of emptiness of dharma ever dharma?
法師也以甫在去年出版的《星雲大師全集》中的「書法類」一筆字為例,表示一筆字的困難點就在於字數少,卻意義深遠,更難翻譯的精準與順暢。並舉例其中一系列「四重天」,如:「天涯海角四方為家,先天不足因緣不具,暴殄天物浪費資源,烽火連天生靈塗炭。」這些都是極艱難的翻譯任務。
天涯海角四方為家, Heaven and Earth’s edges: the whole world is home.
先天不足因緣不具, What Heaven has bestowed onto you: congenital handicap.
暴殄天物浪費資源, To waste Heaven’s gifts recklessly: to squander resources.
烽火連天生靈塗炭。 To be without Heaven’s blessings: continuous wars and chaos.
「直譯」與「意譯」 只為搭起溝通橋樑
在翻譯的當下,應該逐字翻譯,又或者只將內涵到位即可?法師舉例玄奘大師與鳩摩羅什大師,解釋文字「直譯」與「意譯」的區別。她透露,在跟星雲大師學習的過程中,大師告訴她「話說出來,要讓別人聽得懂。」也因此她在翻譯時傾向「意譯」,也避免使用過於艱澀的詞彙,希望讓人有心開意解之感。
妙光法師也表示,「直譯」與「意譯」很難兩全其美,而她做文字翻譯的第一步驟,就是忠實翻譯每個字的意思,再讓語句通順,進而變得有詩意。妙光法師透露,當她翻譯到「四重天」的時候一度想放棄,因為再怎麼翻譯,「天」都不會出現在對的位置。正當她已開始放棄,思考著如何向大師解釋翻譯所遇的難處時,她翻閱到大師《佛光菜根譚》的〈提醒自我〉,「再苦也要堅持到底」、「再累也要不忘初心」幾個字映入眼簾,彷彿大師對妙光法師的殷殷教誨。「我想,大師如何與我們說法?他透過聲音、文字,甚至是在佛光山各式各樣的建築與事業裡,都是在與我們說法。」
翻譯時是否有甚麼訣竅,可以和有心從事翻譯者一些建議?妙光法師分析,筆譯的優勢在於思考時間充裕,可以不斷修正翻譯內容直到認為譯作精確;缺點則是一旦出版便成為永久的例子,後人更有可能翻譯出更好的解釋,進而推翻之前的例子。口譯的困難則在於思考時間被壓縮,考驗記憶力,所耗費的精神也更大,也因此壓力較大。
法師建議,從事口譯的語言人才,對於主講人平時說話的內涵及著作有足夠了解,而禪定也能幫助集中精神,可以每天為自己留下15分鐘的禪定時間。妙光法師表示,翻譯需要邏輯性的思考,翻譯員所抓到的每個字,從一個點、一條線到一整個面積,讓所有文句前後呼應。此外,也依靠平時累積的知識及專有名詞,集中力、語言能力、應變能力,亦需要經常練習,克服眾人聚焦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因即席翻譯產生的緊張,還有針對自己因翻譯得不好產生的懊悔和懊惱,將翻譯內容完整呈現。
而從事筆譯的話,平時需要做兩種語言的大量閱讀,同時在閱讀時,思考兩種語言的連結,「不只是字面上的直譯,而是像在兩個世界當中搭起許多橋樑,讓讀者在讀到這個字的時候,馬上能有一道可以通往另一端的路線。」
人間佛教對於西方人士 善用語言接引大眾
妙光法師除了翻譯,也經常到世界各地講學,就她的觀察,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對西方人士有那些啟發與影響?
在最近的十年左右,大師的弘法範圍聚焦在大陸,妙光法師一度以為自己要失業,沒想到大師勉勵她到世界各地講學,用英語弘揚人間佛教。她也講述,這樣的安排讓她有了許多意外的收穫。她指出,西方人士的思維非常先進、前衛,比如他們對於「同體共生」的概念很能接受,當大師講述人間佛教就是人類透過佛法對全世界的關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覺得很相應,因為他們認為,人類在進化到某個階段後,在物質、精神、信仰上要能得到相當充裕的滿足,同時也反思應該如何幫助他人,表示他們已有大乘菩薩道精神,不把福報據為己有。
而西方人對於「空」的解釋早就超越東方。在東方,大家對於佛教的認識有些包袱,有些對於佛教錯誤的詮釋,讓大家覺得「空」就是「甚麼都沒有」,但西方人早就接受大師對於「空」的解釋,他們很喜歡大師講到「『空』就是建立在『有』,『有』就是建立在『空』。」當這個世界甚麼都沒有,代表的就是無限的可能。
於是西方人士也把「空」的概念表現在藝術或建築上的創作,並結合「同體共生」的概念。妙光法師強調,當西方人士有「同體共生」的概念的時候,大約是三、四十年,與大師開始在世界各地弘法的時間點非常相近,更說明大師對佛法的認知其實相當前衛。
「人間佛教走向世界的方向是必然的,而佛光山的外語人才必須要更努力,我們要學會用西方的思維,把佛教博大精深的智慧,用他們能理解與聽懂的方式聽傳達給他們。」法師並引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名言:「If you talk to a man in a language he understands, that goes to his head. If you talk to him in his language, that goes to his heart.(你可以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在他腦海中留下印記;你也可以用這個人所講的語言,在他的心中留下印記。)」最後表示,「也就代表,佛法的國際化,我們所說的英文必須要『道地』,而這『道地』的英文背後蘊含著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甚至是宗教信仰。」
「我覺得我這一生最大的福報,就是我跟對了師父。」妙光法師表示,她的願景就是將來把人間佛教弘揚到全世界時,必定不能忘記星雲大師背後的初衷;也希望能在未來的十年之內,把大師的著作都翻譯成西方人士看得懂的書籍,進而讓他們親自品味、體現人間佛教。
最新消息
緬懷星雲大師 多倫多佛光山人間佛教主題座談
2025-09-16普門寺讀報教育迎新 共讀《人間福報》遇見幸福
2025-09-16北卡協會參與羅利警局社區同樂日 促進警民交流
2025-09-16教育部USR EXPO展 佛大展現地方創生與永續新風貌
2025-09-16月光寺知賓分隊儀態研習 展現佛光品牌優質服務素養
2025-09-16《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 8-1
2025-09-16東京佛光會幹部研討聯誼 人間佛教道上攜手前行
2025-09-15西來大學攜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 共譜佛教教育新篇章
2025-09-15昆士蘭警務處參訪佛光山 歡喜與澳洲歷任住持相會
2025-09-15國際佛光會印尼蘇北協會金剛 淨灘愛地球
2025-09-15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