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佛大研究生發表論文 宏論精闢文采斐然
2018-06-04
6月1、2日在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舉行「雲起龍驤-2018年中興、佛光大學中文研究生論文發表會」,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研究生發表宏論精闢、文采斐然的論文,深獲講評教授讚許。
高偉智發表「孟浩然隱逸、求士形象初探」,窺探孟浩然對「仕」與「隱」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理狀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唐代的進士科舉是最受到士人矚目的,就連皇帝也覺得進士出身是一種榮耀。綜合孟浩然成長背景、社會風氣、交遊狀況及作品風格轉變,考證孟浩然到底是「真隱」,還是「假隱」。
張桂香發表「蘇軾的生死觀研究」,考證蘇軾對生命及生死的堅持與看法。蘇軾由迷轉悟的三階段,立身於儒教,讀佛書與僧為友;外儒內禪,以儒家思想立身處世,靠參禪悟道調節精神生活;儒家理念與佛禪思想漸消退,而以自己的經歷、觀察與認識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洪協強發表「有關臺灣閩南語日常俗諺『乞食』之探析」,著墨在「乞食」特殊行業,深入探討日益流失的閩南語俗諺。 所謂「乞丐」是指無業遊民且在街頭行討維生的人,有因天災人禍為丐、因病為丐、奢惰成丐、自願為丐、飾丐,節婦撫孤、千里尋親、盜為丐等。
王雅雍發表「辛稼軒詩中的佛道儒面向」,深入剖析佛、道、儒三家,哪一家才是辛稼軒思想的重心。辛稼軒以儒家為依歸的詩作占多數,從詩中往往以陶自喻,觀察出「隱含道家思想的儒家」。由於文字的坦率,稼軒詩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出作的思想面向與人格特質、人生的遺憾以及所追求的境界。
廖伶潔發表「論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之孤獨意象」,探討為何質樸簡短的〈登幽州臺歌〉能傳唱千百年?〈登幽州臺歌〉文字樸實,卻剛健有力、極具風骨,仰天長嘯的雄豪之氣,全詩充滿慷慨悲涼的格調,以氣勢取勝,發人深思,引人共鳴。中興大學教授林淑貞評點:「該篇論文結構平穩,論述井然,敘寫流暢。」
陳蕙蘭發表「從《古詩十九首》略探『詩可以怨』的時代意義」。佛學指世間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陰」等八種苦果,「怨」運用在文學評論可歸納成「詩教」、「審美」及「創作」三個角度觀察。林淑貞教授評點:「此作品書寫人世悲感,提昇世人對悲怨情感的釋放與解脫,形成契會感知的情感力量。」
陳昱廷發表「黃庭堅〈士大夫食時五觀〉之養生禪觀」,探討為何〈士大夫食時五觀〉能成為佛教食禪的代表,及養生食禪對當代有何意義與影響。四十歲學佛茹素的黃庭堅,在〈士大夫食時五觀〉與〈四休居士詩〉文章中揭示養生禪觀的精髓,喚起現代人注重養生禪觀與生命意義的價值。
陳昱廷指出,如《金剛經》所揭示:「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黃庭堅在禪淨雙修中融會貫通,體驗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食養專一,能與佛連結產生正能量,盡量不與眾生業力連結造成負能量。中興大學教授周玟觀評點:「版本學的運用與論文具有意義,值得肯定。」
高偉智發表「孟浩然隱逸、求士形象初探」,窺探孟浩然對「仕」與「隱」難以抉擇的矛盾心理狀態。「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唐代的進士科舉是最受到士人矚目的,就連皇帝也覺得進士出身是一種榮耀。綜合孟浩然成長背景、社會風氣、交遊狀況及作品風格轉變,考證孟浩然到底是「真隱」,還是「假隱」。
張桂香發表「蘇軾的生死觀研究」,考證蘇軾對生命及生死的堅持與看法。蘇軾由迷轉悟的三階段,立身於儒教,讀佛書與僧為友;外儒內禪,以儒家思想立身處世,靠參禪悟道調節精神生活;儒家理念與佛禪思想漸消退,而以自己的經歷、觀察與認識為判斷是非的標準。
洪協強發表「有關臺灣閩南語日常俗諺『乞食』之探析」,著墨在「乞食」特殊行業,深入探討日益流失的閩南語俗諺。 所謂「乞丐」是指無業遊民且在街頭行討維生的人,有因天災人禍為丐、因病為丐、奢惰成丐、自願為丐、飾丐,節婦撫孤、千里尋親、盜為丐等。
王雅雍發表「辛稼軒詩中的佛道儒面向」,深入剖析佛、道、儒三家,哪一家才是辛稼軒思想的重心。辛稼軒以儒家為依歸的詩作占多數,從詩中往往以陶自喻,觀察出「隱含道家思想的儒家」。由於文字的坦率,稼軒詩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出作的思想面向與人格特質、人生的遺憾以及所追求的境界。
廖伶潔發表「論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之孤獨意象」,探討為何質樸簡短的〈登幽州臺歌〉能傳唱千百年?〈登幽州臺歌〉文字樸實,卻剛健有力、極具風骨,仰天長嘯的雄豪之氣,全詩充滿慷慨悲涼的格調,以氣勢取勝,發人深思,引人共鳴。中興大學教授林淑貞評點:「該篇論文結構平穩,論述井然,敘寫流暢。」
陳蕙蘭發表「從《古詩十九首》略探『詩可以怨』的時代意義」。佛學指世間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盛陰」等八種苦果,「怨」運用在文學評論可歸納成「詩教」、「審美」及「創作」三個角度觀察。林淑貞教授評點:「此作品書寫人世悲感,提昇世人對悲怨情感的釋放與解脫,形成契會感知的情感力量。」
陳昱廷發表「黃庭堅〈士大夫食時五觀〉之養生禪觀」,探討為何〈士大夫食時五觀〉能成為佛教食禪的代表,及養生食禪對當代有何意義與影響。四十歲學佛茹素的黃庭堅,在〈士大夫食時五觀〉與〈四休居士詩〉文章中揭示養生禪觀的精髓,喚起現代人注重養生禪觀與生命意義的價值。
陳昱廷指出,如《金剛經》所揭示:「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黃庭堅在禪淨雙修中融會貫通,體驗到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食養專一,能與佛連結產生正能量,盡量不與眾生業力連結造成負能量。中興大學教授周玟觀評點:「版本學的運用與論文具有意義,值得肯定。」
最新消息
佛光緣美術館宜蘭館佛像玉石展 藝術弘法洗滌心靈
2025-08-25紐西蘭佛光山供僧緬懷師恩 攜手古董車協會為癌症基金募款
2025-08-25大林講堂舉辦知賓培訓 提升專業素養弘揚人間佛教
2025-08-25怡保佛光青年課程 探討朋友影響力與選擇
2025-08-25多倫多佛青歡迎日 為生命留下信仰足跡
2025-08-25兩岸學子書法交流 千年遺址書院再現文風
2025-08-25普中棒球隊韓國應援 助陣城南高中進鳳凰旗八強
2025-08-25印度加爾各答禪淨中心佛學會考 增進佛法理解信心
2025-08-25蘭陽別院首訪同安廟與補天宮 盛邀參與世界神明聯誼會
2025-08-25佛光童軍北區初級訓練營 領受自然新能量
2025-08-25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