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2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5-09-03時間:1984年11月15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誦經時,為什麼要敲打木魚?為什麼要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呢?原來,魚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禪者要用功不能懈怠。甚至在鐘板上面書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時時警惕參禪的人珍惜光陰。 禪堂裡最重要的領導者,佛門稱作「維那」,其座位旁有個小牌子,寫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也就是說,在禪堂裡,大家修行的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大家的慧命,維那應好好維護,否則執行不力,就是維那的罪過了。 警策香板 助道啟悟 禪堂裡還有一樣非常引人關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幾種: 1.警策香板:用來勉勵大家。 2.巡香香板:用來巡查坐禪昏沉的人。 3.監香香板:於禪七時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維那、糾察等執行。 4.清規香板:是屬較嚴重者,犯了清規時,才會請清規香板來處罰。 香板的作用除了以上幾種,有的信徒也喜歡請賜香板(打香板),來消除業障,為自己增加力量。 禪宗使用香板的時間並不長。據說清朝時,雍正皇帝非常懷念昔時的國師──玉琳國師,當他得知在揚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弟子,就把這位出家人召到朝中。 雍正問他的禪功如何?他回答皇帝:「很慚愧,對於禪沒有什麼成就。」 皇帝不太高興,說:「一代國師怎麼會有你這麼沒有出息的後人呢?限你在一個禮拜之內開悟!如果一個禮拜之內不能開悟,我就用這把寶劍殺你。」 於是,衛士每天就在禪堂外,擺一擺、搖一搖這口寶劍,說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國師的弟子心想:「我這一條小命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終於開悟了。 他搶了衛士手中的寶劍說道:「究竟是萬歲爺要我的頭?還是我要萬歲爺的頭?」雍正也是一個禪家,聽到這番話,內心很高興,如果不是開悟,誰有這麼大的口氣? 所以,禪門的禪堂,無論是封閉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讓一個有心參禪、悟道者,能有個悟處。 二、禪者的話頭與成就 一個參禪的人,總要提起話頭來參,「話頭」,對於學禪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所謂「參話頭」,就是提起一念,看這一念的開始來自何處?滅向何方?把這一念、這一個話頭緊緊的掌握住,在這話頭上迴心返照、悟達自性。參話頭有兩種,一種是無意義的話頭,這種話頭不可以用一般常識解釋,也不可用邏輯推理,因為沒有意義,就不必分別研討。另一種是有意義的話頭,如我們平常講的:「狗子有佛性也無?」 「我們無夢無想的時候,主人公何在?」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念佛是誰?」 「念佛是我,我又是誰?」 「誰叫我們每天馱個屍體東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參話頭」就是要一直這樣參下去,問到最後,忽然一聲「噢!」迷妄的虛空世界粉碎了,這個時候就愣愣地驚奇「啊!」那感覺別有一番景象,這就是開悟。 「參話頭」大都是禪師給我們提起,給我們啟示。有時禪師把話頭提起來了,我們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龍牙禪師參臨濟禪師時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臨濟禪師答:「與我拿禪板來。」 後來龍牙禪師又去參翠微禪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翠微禪師回答:「與我拿蒲團來。」 這種答非所問,驢頭不對馬嘴的對話,在禪者的心裡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禪師參淨慧禪師時問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淨慧禪師答:「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許多不合理,但在禪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統一了,把時空調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眾生都一體化了,沒有你我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 好比,善慧大士有一首詩道: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偈語若是給國文老師看,一定不通。既是空手,哪有鋤頭呢?既是步行,怎麼還會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怎麼會橋流水不流呢?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們常把世界萬有本體和現象之間,甚至人我之間,畫分了界線,宇宙間有了這一界限,會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瘡百孔。 而禪者他能超越對待、超越根本與現象,因此,沒有彼此、沒有時空、沒有來去、沒有動靜、沒有大小,什麼都是一如的,什麼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所以無煩無惱,樣樣統一,這就是禪者逍遙灑脫的境界,也是禪者隨遇而安的生活。(待續)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1
時間:1984年11月15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禪堂」是供給禪者參禪打坐的場所,一向是不對外開放的,因此一般人對禪堂都有一股神祕感。 禪堂的建築通常長有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不過也會依參禪人數的多寡而有所更動。禪堂可以是供給短期精進禪坐的場所,也可以是只容一個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僻遠山洞也都是打坐的好場所。 禪堂的大小、設備的好壞、地點的遠近,在禪者心目中是沒有分別的,因為一入禪境,三千世界的寬廣就在當下。自古以來,多少的禪者在禪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見自我的本性,而成為一代人天師範,禪堂之功實不可沒。 禪堂的設備是封閉式的,禪是向自我內心追求,不向外求,所以禪堂不設窗戶,主要是讓參禪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隨著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別妄念,否則就失去參禪的意義了。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傳聞過去入了山門的人,除非他的功夫已能躍過那四周的高牆,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要有能夠跳越此高牆的能力,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顏面,正因如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樣的,禪堂的四周雖非高牆,但卻封閉,主要是不讓外界的汙染、妄想、煩惱進到禪堂裡來。禪師一再警誡初學者,一進禪堂就要將外面的、過去的一切放在禪堂外,好好安身在心上下功夫。 禪堂通常有兩個門,正門寫著「正法眼藏」,後門通稱方便門,是供禪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時要將禪門的簾子放下來,簾子一放下,就不可以進出、走動,或有音聲,尤其是止靜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靜下來,在寂靜的氣氛下,自然會感受到禪的氣息。 以下分成四點說明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一、禪宗的法物與道場 在禪門,每個參禪的人,擁有的物質愈少愈好,但少到什麼程度呢?依現在的斤兩來計算,所謂「衣單兩斤半,隨身十八物」,因為一個人東西愈少,欲望就愈少;東西愈多,帶給我們的困擾、煩惱也就愈多。 禪堂裡的禪師,因為使用的物品東西很簡單,所以因物質而起的煩惱也很少,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實禪師用的物質雖少,但他們內心中卻擁有三千大千世界。 頭陀十八物 雲水裝備 平常生活,衣單兩斤半,若是外出雲遊的禪者、雲水僧,他可以擁有十八樣的東西,叫「頭陀十八物」: 1.楊柳枝:現代人用牙膏、牙刷來刷牙,古代的禪師是用楊柳枝來刷牙的。用楊柳枝刷牙,不僅口氣芬芳,牙齒也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儲備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雜碎衣、法衣、二十五條衣;二,是鬱多羅僧,又名上衣、七衣、入眾衣;三,是安陀會,又名中衣、宿衣、內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禪者走到什麼地方,隨時可以把坐具攤開,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稱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即是現在的肥皂粉、肥皂。在過去沒有肥皂粉的時代,澡豆是一種清潔劑。 5.鉢:是出家人吃飯的用具。出家人拿著鉢向信徒化緣食物,稱為「托鉢乞食」。 6.瓶:是裝水的用具。 7.香爐:香爐不僅用來燒香、供佛,在各處行腳,山林水邊一炷香,也有驅除蚊蟲的作用。 8.濾水囊:濾水囊就是現在的水壺、熱水瓶,過去的禪者參訪遊學時,用濾水囊裝水,飲用時更加衛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戒刀,用來除草,緊急時也可以防止壞人的侵犯。剃刀,剃除鬚髮。 11.錫杖:出家人拿錫杖是用來防身的。 12.奩:鏡匣子。 13.鑷子:夾東西的鑷子。 14.經書、律書。 15.佛像。 16.菩薩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繩床:有時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溼,幾根繩子從這一棵樹套到那一棵樹上,就是一張繩床,可以在上面睡覺。 現在我們到戶外活動或至各處旅行登山,都必須裝備齊全,也可以說是從過去禪師們參訪、雲遊慢慢承襲下來的。 鐘板木魚 龍天耳目 禪者出外雲遊最常用的是頭陀十八物,如果在團體所居的禪堂裡,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鐘板、木魚。 「鐘」,禪堂的報鐘,有所謂「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板」,寺院的打板,分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古時候沒有時鐘,是以「更」來衡量時間。一更、二更……五更到天亮。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開大靜」。打一下「哆!」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通報了以後,打兩下「哆!哆!」表示結束。到了早晨約三時左右,到大寮(廚房)叫醒水頭燒水,飯頭煮飯,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來準備;約四時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這是要全寺大眾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後,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報鐘。從一板到五板就是這樣輪轉。 禪堂的鐘板,就是大眾的號令,所謂「龍天耳目」,必須相當尊重。鐘板的配合有時是「一鐘一板一木魚」,有時是「二板一鐘一木魚」,或者「三板一鐘一木魚」,都代表一些特殊的意義。所以,禪者的生活,不用語言,每天在單純的號令下井然有序。(待續)
-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聞思修
各位觀眾,大家平安吉祥! 今天要和各位講「聞思修」。 「聞思修」是說明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聰明從哪裡來?從「聞、思、修」來! 「聞」的意思,是要聽聞。所謂「如是我聞」,透過讀書、聽講經、讀經,這個會開智慧,這就是「聞所成慧」;聽聞了以後,能實修,就成為自己的智慧了。 思,就是想。我用心去想像,所以有思想就有智慧。因為你思前想後,思慮周密,比別人的考量就多了一層。禪宗的「參話頭」,都要參、要學、要探究;思想的深入,就會成為智慧,這就是「思所成慧」。 修,就是修行、實踐。你可以「做中學」,一面做一面學。你真的發心做,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得圓滿;從做裡面,得到了許多經驗,那也可以開智慧,這就是「修所成慧」。 「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都達到純熟,每一項都能專注,就可以進入到三摩地,也就是進入三昧,就能成就正覺,就能成功。 我們學佛的護法信徒們,你們是怎麼樣來學佛的呢?有講經的地方,你要去聽經聞法。聽比看好,看,看過會忘記;遠的地方隔了一道牆就看不到。過去演了一台戲,過去了就看不到啦;可是我聽得到,你過去的事講給我聽,我可以聽得懂。很多的道理我們雖然彼此看不到,你隔著一面牆,隔了一個空間,但你講大聲一點,我還是聽得到。 這個聽,很有意思,很重要。大家多聽,所謂「如是我聞」、「多聞薰習」,你多聽人家講,比較容易記得。只是我們對於很多的道理,諦聽!諦聽!要注意聽,要會聽。所以《楞嚴經》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說「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在娑婆世間學習佛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多聞。像我們過去沒有讀書,不過後來一些大德、老人家、前輩,講來給我們聽。過去怎麼樣、怎麼樣,我們聽聽就懂得了,這也是「聞所成慧」。 想一想,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很多的問題,你多幾個「為什麼?」比如你為什麼吃飯?為了肚子餓!肚子餓為什麼要吃飯?這就不簡單啦。修行,你真正的實踐,一面做一面學,就會經驗成熟,會累積很多的經驗。像開車久了,就能駕輕就熟。 大家依靠「聞思修」才能成功,最後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很自然的進入了心定境地,你就能體會到歲月靜好的生活。 祝福大家! ●知行合一 佛教裡面常常叫人要禪淨共修、福慧雙修、解行並重。 這個世間上的人、事、物,都不是單獨存在的。人一定要有很多互通互聯的關係,所以這個「知行合一」十分重要。 有的人重智慧、重知解,天天研究,理論的文章寫得非常了得;但是,叫他去做事,發慈悲心,他就不肯發心了,那麼這個知識有什麼用呢? 有的人不求智慧,只想做好事就可以了。想做好事卻沒有智慧,把好事給做壞了,得到不正面的效果,勤勞做事又有什麼用呢? 《大寶積經》裡有一則故事,師兄弟兩個學佛,一個是修福不修慧,一個是修慧不修福,兩個人的因緣果報就各有不同了。師兄有智慧,但是他的生活資具很困難,連吃飯都成問題,雖然智慧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托鉢的時候經常都是托空鉢,連飯都沒得吃。心想,這真是太豈有此理了,像這樣的聖賢、知識分子,連基本的生活都這麼困難,於是就漫無目的的走著走著,無意中就走到了王宮的門口。 這個證悟的阿羅漢看到一頭大象,非常驚呀,哎啊!這不是我過去世的師弟嗎?原來,他圓寂之後在王宮裡投胎成了一隻大象了。哎啊!我這師弟過去世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善事啊!可惜,就是沒有智慧,現在做了大象披掛著金銀花鬘,享受著王宮的上等侍候、餵養。不禁心中湧出很多的感觸,他對著大象說出了一首偈頌: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沒有修福報,所以沒有人供養,因此福慧要雙修,知行要合一。 過去中國儒家說「知易行難」,知識是很難的,像我寫「一筆字」,現在也寫了十幾年了,到最近才感覺稍微寫得好一點。好一點就是常有人跟我說:「請大師寫幾個字給我。」雖說寫一幅字要不了一兩分鐘,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不是這麼簡單,這可是我花了幾十年的歲月寒暑,慢慢磨鍊出來的。 等於過去有個工人,家裡的電燈不亮了、電器不靈了,你找他來幫忙修理一下。不要五分鐘修好了,問多少錢?兩千元。五分鐘要兩千元,那麼貴呀?不是啊!這個五分鐘不是簡單的,是我當初拜師學藝,不知花了多少精神財力,又費了幾十年歲月,才精通於這門技術的啊! 因此知識和行為要把它結合起來,做人處事、廣結善緣,修福修慧不要偏廢,「知行合一」用在修行與生活上面,都是同樣重要的。
-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⑱
五戒的管理 在我弘法期中,尤其是在美國,很奇妙地,美國人都很歡喜受五戒,每當西來寺傳出傳授三皈五戒戒會的消息,美國人參加的人數總是超過華人。我想,主要原因是美國向來是個法治國家,人民都知道要用法來管理自己。 五戒,聽起來是叫我們這樣不能、那樣不可,不可以殺生、不可以偷盜、不可以邪淫、不可以妄語、不可以吸毒……有種種束縛,實際上是自由的,你不犯戒,一切就能自由,就都「可」了。縱觀牢獄裡的受刑人,不都是因為犯了五戒才入獄,失去自由的嗎? 所以,用五戒就能管理好自己。比方說:不殺生,不侵犯他人的生命,是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盜,不侵犯他人的財富,是尊重他人財富的自由;不邪淫,不侵犯他人的名節,是尊重他人身體的自由;不妄語,不說謊話破壞別人,是尊重他人名譽的自由;不吸毒,菸酒、毒品一概拒絕,既不會浪費錢財、不會破壞名聲,也不會傷害身體,是尊重自他身心健康的自由。 假如家庭裡的每一分子都能受持五戒,必然有助於家庭和樂;團體裡的大家都能受持五戒,必然能增益團體的人事和諧。再說,做一個人,不受五戒,難道就可以殺盜淫妄了嗎?你能奉行五戒,才表示自己像個人,人家才肯接近你。 關於戒的自由、戒的尊重、戒的尊嚴、戒的利益,不勝枚舉。總之,你做人處事能夠奉行五戒,人格道德就會受到尊重,人我關係還會不和諧嗎?推而廣之,全國人民都能受持五戒,這一個國家還不會太平無事嗎? 吃虧的管理 人在世間上,如果光是想要討人家的便宜,那不是正道。所謂「吃些虧處原無礙,讓他三分有何妨」,假如你能夠學習吃虧,寧可以走正路,多給人一點,多忍耐一點,也不去計較損失,看起來是自己吃虧,實際上「失之東隅,收之桑隅」,反而讓你有人緣。例如:原本這一個「縣長」的職務是由我擔任,但是為了他要爭取,我就讓給他,看起來我是吃虧了,沒想到後來又有一個比「縣長」更高的「省長」職位空缺,大家想到我之前禮讓的表現,認為我可以承擔,反而因此討了便宜。所以,世間上的得失好壞並不是看一時的,也不是在形式上計較的。 又例如:兄弟分家,哥哥分得的財產多,可是他吃喝嫖賭,很快就用光了,多又有什麼用呢?弟弟分得的錢財少,但是他省吃儉用,家道興旺,那麼少也不是不好。甚至你分得一塊十公頃田地,不去種植,依然是荒地一片,沒有作用;而我雖然只分得一公頃土地,可是我勤於耕作,也能五穀豐收。看起來我分到的土地小是吃虧,但是只要我勤奮努力,少也可以變成多。 所以,吃虧就是福氣。凡事不肯吃虧,一味貪圖,就是擁有再多,也難保都能夠長久,不幸遇上盜賊搶奪、壞人詐騙,一夕之間化為烏有,不也都不是你的了? 世間上的一切,該是我的或者不是我的,都有一定的緣分。在團體裡,縱有一些吃虧,我做的多,他做的少;我的薪水低,他的薪水高,不用罣礙!只要你肯努力,有了善因善緣,還怕種子播到田地裡,會沒有收成嗎? 所以,吃虧的人,才是真正有福的人。
-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⑰
空無的管理 在佛教裡,有一個最高深、最微妙的道理,那就是「空無」。「空無」雖然高深微妙,可是一般人卻不容易懂得。世間上的人都想要事業發達、有兒有女、升官發財、功名富貴,其實「有」不一定很好。比方兒女很多,雖然是福氣,但終究是有「福」也有「氣」,難免會有生氣的時候;財富很多,雖然可以不愁吃穿,但是錢財為五家共有,人為財死的也是很多。甚至人與人之間,相處合意者,一旦要別離,就會感到痛苦;不合意者,一再和你同在一個機關共事,也會教你不能稱心。 所以,對於「有」,有家庭,就有家庭的煩惱;有錢財,就有錢財的煩惱;有愛情,就有愛情的煩惱;有地位、有權力,就有地位、權力的煩惱。當然,世間上的「有」,有好有壞,最好是有歡喜、有自在、有安心、有平安,但是這種「有」,大家都不重視,只重視形相上的功名富貴。那麼隨著功名富貴而來的,也就有多少煩惱了。 其實,「空無」最好,空無不是沒有,就像虛空之大,不是能容納萬有嗎?倉庫空間很大,不是能放很多東西嗎?空地很大,不是可以建設大樓嗎?口袋空了,不是可以放錢嗎?腸胃空了,身體不是很健康嗎?所以,「空」中有妙「有」。 但是人不懂得「空」,都以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空空如也,而不知道空是建設有的。假如世間上沒有空間,茶杯不空,怎麼能裝水呢?碗盤不空,怎麼能裝飯菜呢?所以,我們要能了解世間萬有的「空」義,將空與有調和,如《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有是不二的。 面對萬事萬物,不要執著。即使今日你住的是高樓大廈,可能明日一把火、一場地震來,就讓你傾家蕩產了。相反地,現在你什麼都沒有,一旦因緣到了,利益自然就會找上門。所以在人間,無論與人相處,或者管理事業,「有」只是一方面,「空無」才是包含了一切。 就像颱風肆虐,災情發生在所難免,但是卻也有人因禍得福。有一個木材商人,原本計畫將木材運送到日本,因為颱風來襲而延遲了一個星期。沒想到,因為時間的延後,木材賣價在日本翻漲了三倍,忽然間他的事業發達了。風災不就成了他的增上緣嗎?因此,各有因緣莫羨人。 所謂「因緣」,也就是「空無」的思想,本來沒有的,因為「緣」來了就有;本來有的,因為沒有「緣」,就算是煮熟的鴨子也會飛了走。如果你能認識「空無」的道理,就能擁有這個世間最好、最微妙的人我關係,做人處事就更能得心應手了。 五欲的管理 常有人問:「人從哪裡來?」不用說,人從愛欲而來到這個世間。一般人以貪愛享樂為生命,事實上,生活在愛欲裡是辛苦的,當你需要他(它)的時候,就難以割捨;當你不需要他(它)的時候,就棄之如敝屣。每天處在愛恨裡,哪裡會有快樂呢? 人有很多的欲望,比方貪財好色,要名要利,沉溺於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五欲享樂裡。當然,人生在世,不能說五欲對人不重要,它確實能給人帶來一點甜頭,不過五欲裡的危險是比甜頭更多的。在《佛遺教經》裡面講,五欲──財、色、名、食、睡等於刀口之蜜,雖然可以讓你嘗到一點甜頭,但是有「割舌之患」。 佛經裡有這麼一則故事:有一個旅行的人,不小心掉入一口深井,好在即時抓住一條繩索,才沒有往下墜。幾次他希望能夠沿著繩子往上攀爬,都因為力氣不夠,差點墜落。就在岌岌可危之際,他往下一看,「哎呀!井底竟然有四條毒蛇吐著信。」過不久,又來了黑、白兩隻老鼠,齧咬著繩索。他想:「這條繩子就像人的生命線,要是斷了,這一生就完蛋了。」正當害怕的時候,飛來了五隻蜜蜂,在空中盤旋,瞬間還滴下了五滴蜜。旅人嘗著蜂蜜的甜味,一時竟然也忘記了危險。 這五滴蜜,象徵的就是財、色、名、食、睡五欲。五欲是人所需要的,可是過分貪求,也會造成人的痛苦。 欲,有善法欲、染汙欲。吃喝嫖賭、玩耍取樂、懶惰懈怠等等,都是不好的欲望;相反地,我希望讀書、我希望上進、我希望有品德、我希望做好人、我希望能超脫、我要有信仰、我要信仰佛教、我要成佛作祖等等,就是好的欲望。一個人要增加好的欲望,去除壞的欲望,才能減少痛苦,增加喜樂。 五欲就像五把刀劍,能給我們作為防身之用,也能讓我們陷於生死邊緣。對於欲望,如果你不會管理,只有任它利用,受五欲支配的人生,禍患、痛苦也必定跟隨而來。所以,面對欲望,不能沒有魄力,要以正知正見來降伏其心;減少欲望、淡泊生活,才是最為平安幸福。所謂「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不要想管理別人、管理天下,先把自己五欲的盜賊管理好,一切就能平安;把五欲之患管理好,就能得到安全。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你說我4-3 2025-03-06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你說我4-2 2025-03-05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你說我4-1 2025-03-04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 佛法滿人間.悟也麼? 2025-03-03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天堂的管理法2 2025-03-02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天堂的管理法1 2025-03-01
《星雲大師全集》【文叢】 如是說 2025-02-28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人道到佛道3-3 2025-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