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4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5-09-05時間:1984年11月15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再說到禪者的走路,都必須瞻前顧後,輕輕移步,看東西時絕不東張西望,只是左右回視的半展眸,其威儀動靜經常保持莊重。 當然也有些不修邊幅的禪者,不為人間世俗的眼光、看法所左右,如:法融禪師,經常是衣衫襤褸、鼻涕掛在嘴邊,提醒他鼻涕要流下來,快擦掉,他還回答:「我才沒有時間為那個俗漢拭鼻涕哪!」 有一次,皇帝請他入朝相見,法融禪師拒絕了,並作了一首偈子: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 臥藤蘿下,塊石枕頭。 不朝天子,豈羨王侯? 生死無慮,吾復何憂。 他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一切事情難以預料,不像我們禪者山林水邊、臥藤、樹下,拿個石頭當枕頭,仍可以睡得安閒自在。天子都不必朝拜,我還羨慕什麼王侯呢?生死對我而言都不在意了,還有什麼值得我掛慮、憂愁的呢? 禪門生活 簡樸惜福 禪者的生活亦可用另一首偈子來形容: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 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 禪者們所擁有的衣物,加起來才不過二斤半重,洗臉只要兩把半。什麼是兩把半?就是一、二百個人只用一盆水洗臉,大家輪流用毛巾沾一下,抹一把臉,是一把;再沾第二回,擦一擦臉孔,是兩把,這時水已所剩無幾了,只好半溼巾角,隨意往臉再拭一下,就是兩把半。可謂極盡簡樸、惜福。吃飯前,要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吃飯時,要觀想: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3.防心離過,不生瞋愛。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5.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些都是禪者為法身慧命、辦道修業而接受供養受食的態度及修持。 常人吃飯不但要美味可口,還要色香味俱全,好吃的就貪得無厭,不喜歡吃的就極端挑剔揀擇。而禪者不因好吃而多吃,也不因不喜歡而不吃,只為了療養色身,好用功辦道。他們那種縱使「終日吃飯,也未曾咬著一粒米」的自在無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反求諸己 灑脫自在 歸納禪門生活的要點,不外乎: 1.忍辱(從忍辱中去除無明) 2.作務(從作務中來培福報) 3.修福(從修福中增長智慧) 4.感恩(從感恩中獲得快樂) 5.參禪(從參禪中解脫自在) 有一位曇照禪師,每天逢人都告訴對方:「快樂啊!快樂啊!我好快樂啊!」有一次不小心掉到水裡,幾乎要滅頂,他仍無懼的微笑著。可是到了年老臥病在床時,每天卻喊著:「痛苦噢!痛苦噢!我好痛苦噢!」 住持和尚聽到後,對他說:「你不能老是這樣的喊痛苦呀!當年你掉到水裡,幾乎滅頂都不怕,怎麼現在老了、病了,卻喊痛苦,你的修持功夫到哪去了?」 曇照禪師說:「你看我這一生,究竟是喊痛苦好呢?還是喊快樂好呢?」 其實曇照禪師他覺悟的境界,不是喊快樂或喊痛苦可以表達的,他之所以喊:「快樂!快樂!」是要大家珍惜光陰;所以喊:「痛苦!痛苦!」是要警惕大家生死無常的可怕。 有一位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參禪修道,一供養就是二十年。有一天,老婆婆想知道這個禪師的修行如何,派他長得非常漂亮的孫女送飯去給禪師,並吩咐孫女,當飯菜送到時,就一把抱住禪師,看看禪師說了什麼話。 孫女到禪師的住處,依照祖母的吩咐,將飯菜放下後,就抱住禪師,那位禪師則一動也不動,冷冷說道:「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 意思是說,我這個修行者像枯木死灰一樣,在寒崖的地方,經過三冬,我的心好冷,人我之間的是非、美色、酒色財氣……都影響不了我,我熱不起來了。 孫女回來把這兩句話告訴了祖母。 老婆婆一聽,非常失望的說道:「沒想到我二十年來竟供養了一個自了漢。」一氣之下就把禪師趕走,並燒掉了禪師修行的茅屋。 禪師到處遊方結緣,幾年後又回到老婆婆的住處,要求老婆婆再護持他修行。三年後,老婆婆又叫他的孫女再去試探禪師,當孫女把飯菜放下,抱著禪師時,禪師也回抱著,並告訴他:「這種事只有你知、我知,千萬不可以給老婆婆知道。」孫女回來把這些話告訴祖母,老婆婆一聽,好高興:「我終於供養了一個人間的菩薩。」 禪門修行不光為自己,一定要像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大熱忱來對待眾生,不可做自私的自了漢,故在修持上,我們要: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2.自我更新,不斷進化。 3.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4.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禪門問答 如果我們要修學禪法,可以讀哪些書呢? 答:禪,不是知識,無法言傳,因此歷代祖師以「直指人心」、「以心傳心」的方式,將禪世代相傳下來。禪門主張「不立文字」,既然不重視典籍,為什麼還有經典傳承,以及禪門歷代祖師的語錄、燈錄傳世呢? 其實,「不立文字」,並不是「不依文字」,而是要禪門的行者不得拘泥於文字、經教。語言、文字的目的,只是為了引導學人明心見性,歷來的祖師大德,總會留下一些禪門思想和智慧語錄流傳後世。 為了方便現代人深入經藏,佛光山出版《佛光大藏經》,一共分阿含、般若、禪、淨土、法華、華嚴、唯識、祕密、聲聞、律、本緣、史傳、圖像、儀誌、藝文、雜藏等十六部;其中《禪藏》收錄數百卷歷朝大德編撰、著述的禪門典籍,共五十冊。我們將這套《禪藏》贈送給全世界著名的大學院校圖書館,將來都是很寶貴的文化寶藏。 大家要學禪,不能光靠文字,還是要有修證的體悟。如果要想從文字中領略一點佛法的味道,也未嘗不可,如在《禪藏》裡收錄的《六祖壇經》、《碧巖錄》、《祖堂集》、《永嘉證道歌》,乃至歷來祖師的語錄如《景德傳燈錄》、《五燈會元》,近代學者著述如《禪學的黃金時代》、《禪門綱要》等,這些都是了解禪的入門典籍。 (摘錄自《星雲大師全集‧僧事百講》禪淨共修)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3
時間:1984年11月15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如何靜坐?如何參話頭?我們在家裡的床上、地板上、沙發上,坐下來把意念集中,把精神統一,專注在一句話上面。如同貓捕捉老鼠時,目不轉睛、四腳貼地、身毛都豎起來,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念,參話頭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力! 瑯琊禪師有一女弟子,問禪師如何參話頭,他回答:「你就參一句『隨他去』吧。」 這位女弟子聽後,行之不退。 有一天,有人告訴他:「你的先生和一位漂亮的小姐去看戲、喝酒了。」 「隨他去吧!」 又有人跟他講:「今天你家遭小偷了,被偷走好多東西。」 「隨他去吧!」 如果我們聽了他這樣的回答,一定會替他著急,這種事怎可說隨他去呢? 有一天,他和丈夫在炸油條,「吱!」一聲響,悟道了。他靜靜的離開鍋邊,丈夫叫道:「喂!喂!你怎麼走開呢?」 他答道:「隨他去吧!」 丈夫:「你是不是瘋了呢?鍋子的油正熱著,怎麼能隨他去呢?」 這位太太看似不近人情,不近事理,可是他一句「隨他去吧!」在世間上都能逍遙自在了。日常生活中偶爾看到兩個人在交頭接耳,不必以為他們是在講你,「隨他去吧!」看到別人的生活不正常,只要不妨害到你,「隨他去吧!」看到別人有好處,也不必嫉妒,「隨他去吧!」假如在行住坐臥中,待人處事上,能好好運用這一句「隨他去!」不必參禪悟道,日子也會很好過的。 三、叢林的制度與清規 叢林的制度是非常民主、平等的,在分工合作下各司其職,有管生活的、有管禮儀的、有管法務的,如:維那為規矩之綱領;典座為資生之主管,負責調理飲食;香燈負責佛殿的清潔與事務;司水掌民生所需……因各人根性不同,常住會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職務的安排,真正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禪林風範。 月潭禪師曾將出家人分三等: 1.能夠廣度眾生、廣結善緣者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弘法度眾,但能維護寺院、保護道場,這是中等出家人。 3.不能弘法度眾,又不能保護道場,只知道吃飯、睡覺,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峨山禪師也說出家人分有以下幾等: 1.能夠經得起犍槌的棒喝、打罵,受得了委屈打擊,很堅強的面對種種苦難,這是上等的出家人。 2.雖不能忍耐,受不了委屈,不過對他好,他會感激你的慈悲、你的恩惠,這是中等的出家人。 3.絲毫承受不了委屈,又不知道感恩,只會怨恨、不滿足,常常在你對我好,他對我不好的比較下過日子。沒有禪悅,沒有法喜,這是下等的出家人。 其實峨山禪師的論僧,不一定專指出家眾,我們的社會、國家、公司、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衡量,是上等根性,還是中等、下等?能受委屈,能忍耐的是上等;知道對方慈悲,懂得感恩是中等;凡事都不知道的是下等。我們可以用此種方式來認識身邊的人,了解眾生的百相。 禪門語言 普現平等 禪宗叢林內的一切都很平等,我們從它各種的名詞可以得知,如: 住持和尚請大家吃飯,叫「普請」;堂主老師說法開示,叫「普說」;客堂下令要工作勞作,叫「普坡」;常住慰勞大眾吃茶,叫「普茶」。 加了「普」字,就是大家都平等了、都一樣對待了。叢林除此之外,還有「六和敬」的制度,即:利和同均、戒和同遵、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大家在利益上、戒律上、見解上、語言上、思想上、共住上,都是平等無高下的。 禪宗規矩簡單有序,不像律宗的戒律那麼繁瑣,比如有的禪堂標示著參禪的規矩: 1.不侮辱修行者。 2.不褻瀆三寶。 3.不破壞禪堂團體。 4.不違犯刑事罪行(即殺、盜、淫、擄)。 5.不宣說自己的成就。 另外,百丈禪師也有「叢林二十條規定」: 叢林以無事為興隆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 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 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 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 處眾以謙恭為有理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這些都是禪林一些重要的規矩與目標。 四、禪門的生活與修持 一個禪者,他的丰姿、他的形象,都顯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之間,所謂「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走路的時候,如風一樣的迅速無聲,直走不彎曲;坐下來要如鐘一樣的平穩、莊嚴;站立時,如松樹般的筆直;睡覺時,吉祥式的右脅而臥像個弓。有偈語描述禪師之風範,深得其趣: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不枉空門做比丘。 念佛的音聲如流水一樣,慢慢的誦出;走路像雁子般的成行列隊,整齊劃一;合掌於胸前如捧水般的端正;站立時,精神飽滿,頭上好像頂著一盤油。昔時中國宮中的嬪妃,乃至現在的世界小姐,也是頭上頂著東西來訓練丰姿、儀表,禪者也是如此的注重威儀。(待續)
-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2
時間:1984年11月15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誦經時,為什麼要敲打木魚?為什麼要用木頭做成魚的形狀呢?原來,魚有一個很特殊的習性,不管是在水中游或靜止不動,眼睛都睜著不休息,佛門取其精進的特性,敲打木魚來策勉禪者要用功不能懈怠。甚至在鐘板上面書寫「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珍惜光陰,時不待人」,時時警惕參禪的人珍惜光陰。 禪堂裡最重要的領導者,佛門稱作「維那」,其座位旁有個小牌子,寫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也就是說,在禪堂裡,大家修行的規矩、法則,都靠維那領導;大家的慧命,維那應好好維護,否則執行不力,就是維那的罪過了。 警策香板 助道啟悟 禪堂裡還有一樣非常引人關心注意的「香板」,香板分有幾種: 1.警策香板:用來勉勵大家。 2.巡香香板:用來巡查坐禪昏沉的人。 3.監香香板:於禪七時使用,一般是由方丈、首座、西堂、維那、糾察等執行。 4.清規香板:是屬較嚴重者,犯了清規時,才會請清規香板來處罰。 香板的作用除了以上幾種,有的信徒也喜歡請賜香板(打香板),來消除業障,為自己增加力量。 禪宗使用香板的時間並不長。據說清朝時,雍正皇帝非常懷念昔時的國師──玉琳國師,當他得知在揚州高旻寺有一位玉琳國師的弟子,就把這位出家人召到朝中。 雍正問他的禪功如何?他回答皇帝:「很慚愧,對於禪沒有什麼成就。」 皇帝不太高興,說:「一代國師怎麼會有你這麼沒有出息的後人呢?限你在一個禮拜之內開悟!如果一個禮拜之內不能開悟,我就用這把寶劍殺你。」 於是,衛士每天就在禪堂外,擺一擺、搖一搖這口寶劍,說道:「今天是第一天。」 「今天是第二天。」 「今天是第三天。」 玉琳國師的弟子心想:「我這一條小命是保不住了。」但是到了第七天,他在情急之下終於開悟了。 他搶了衛士手中的寶劍說道:「究竟是萬歲爺要我的頭?還是我要萬歲爺的頭?」雍正也是一個禪家,聽到這番話,內心很高興,如果不是開悟,誰有這麼大的口氣? 所以,禪門的禪堂,無論是封閉也好、大也好、小也好,主要是讓一個有心參禪、悟道者,能有個悟處。 二、禪者的話頭與成就 一個參禪的人,總要提起話頭來參,「話頭」,對於學禪的人,是重要的第一步。所謂「參話頭」,就是提起一念,看這一念的開始來自何處?滅向何方?把這一念、這一個話頭緊緊的掌握住,在這話頭上迴心返照、悟達自性。參話頭有兩種,一種是無意義的話頭,這種話頭不可以用一般常識解釋,也不可用邏輯推理,因為沒有意義,就不必分別研討。另一種是有意義的話頭,如我們平常講的:「狗子有佛性也無?」 「我們無夢無想的時候,主人公何在?」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念佛是誰?」 「念佛是我,我又是誰?」 「誰叫我們每天馱個屍體東奔西跑呢?」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參話頭」就是要一直這樣參下去,問到最後,忽然一聲「噢!」迷妄的虛空世界粉碎了,這個時候就愣愣地驚奇「啊!」那感覺別有一番景象,這就是開悟。 「參話頭」大都是禪師給我們提起,給我們啟示。有時禪師把話頭提起來了,我們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如龍牙禪師參臨濟禪師時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臨濟禪師答:「與我拿禪板來。」 後來龍牙禪師又去參翠微禪師,問道:「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翠微禪師回答:「與我拿蒲團來。」 這種答非所問,驢頭不對馬嘴的對話,在禪者的心裡都有一番大道理。又如天台德韶禪師參淨慧禪師時問道:「如何是曹溪一滴水?」 淨慧禪師答:「是曹溪一滴水。」 一般人看到許多不合理,但在禪者的世界,他已把矛盾統一了,把時空調和了,把心物一如了,把一切眾生都一體化了,沒有你我的分別,一切都是平等的。 好比,善慧大士有一首詩道: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 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這首偈語若是給國文老師看,一定不通。既是空手,哪有鋤頭呢?既是步行,怎麼還會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怎麼會橋流水不流呢?這根本就不合道理。 我們常把世界萬有本體和現象之間,甚至人我之間,畫分了界線,宇宙間有了這一界限,會把世界分隔得非常零碎,甚至千瘡百孔。 而禪者他能超越對待、超越根本與現象,因此,沒有彼此、沒有時空、沒有來去、沒有動靜、沒有大小,什麼都是一如的,什麼都是平等,都是超越的,所以無煩無惱,樣樣統一,這就是禪者逍遙灑脫的境界,也是禪者隨遇而安的生活。(待續)
-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1
時間:1984年11月15日 地點:高雄中正文化中心 「禪堂」是供給禪者參禪打坐的場所,一向是不對外開放的,因此一般人對禪堂都有一股神祕感。 禪堂的建築通常長有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不過也會依參禪人數的多寡而有所更動。禪堂可以是供給短期精進禪坐的場所,也可以是只容一個人的陋室小房子,乃至僻遠山洞也都是打坐的好場所。 禪堂的大小、設備的好壞、地點的遠近,在禪者心目中是沒有分別的,因為一入禪境,三千世界的寬廣就在當下。自古以來,多少的禪者在禪堂中悟到人生的真理,照見自我的本性,而成為一代人天師範,禪堂之功實不可沒。 禪堂的設備是封閉式的,禪是向自我內心追求,不向外求,所以禪堂不設窗戶,主要是讓參禪的人能集中心念,不要隨著窗外的景物而起分別妄念,否則就失去參禪的意義了。 禪宗初祖達摩祖師曾面壁的河南嵩山,有一座少林寺,傳聞過去入了山門的人,除非他的功夫已能躍過那四周的高牆,否則不能走出山門。也就是說要有能夠跳越此高牆的能力,出了山門才不會丟了少林寺的顏面,正因如此,少林寺的武功至今仍非常流行。同樣的,禪堂的四周雖非高牆,但卻封閉,主要是不讓外界的汙染、妄想、煩惱進到禪堂裡來。禪師一再警誡初學者,一進禪堂就要將外面的、過去的一切放在禪堂外,好好安身在心上下功夫。 禪堂通常有兩個門,正門寫著「正法眼藏」,後門通稱方便門,是供禪者盥洗、方便之用。打坐時要將禪門的簾子放下來,簾子一放下,就不可以進出、走動,或有音聲,尤其是止靜的板一敲,世界好像一下子靜下來,在寂靜的氣氛下,自然會感受到禪的氣息。 以下分成四點說明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一、禪宗的法物與道場 在禪門,每個參禪的人,擁有的物質愈少愈好,但少到什麼程度呢?依現在的斤兩來計算,所謂「衣單兩斤半,隨身十八物」,因為一個人東西愈少,欲望就愈少;東西愈多,帶給我們的困擾、煩惱也就愈多。 禪堂裡的禪師,因為使用的物品東西很簡單,所以因物質而起的煩惱也很少,欲望少,心自然能自由自在。其實禪師用的物質雖少,但他們內心中卻擁有三千大千世界。 頭陀十八物 雲水裝備 平常生活,衣單兩斤半,若是外出雲遊的禪者、雲水僧,他可以擁有十八樣的東西,叫「頭陀十八物」: 1.楊柳枝:現代人用牙膏、牙刷來刷牙,古代的禪師是用楊柳枝來刷牙的。用楊柳枝刷牙,不僅口氣芬芳,牙齒也少有疾病。 2.三衣:就是袈裟可儲備三件:一,是僧伽黎,又叫大衣、祖衣、雜碎衣、法衣、二十五條衣;二,是鬱多羅僧,又名上衣、七衣、入眾衣;三,是安陀會,又名中衣、宿衣、內衣、五衣、工作衣等。 3.坐具:禪者走到什麼地方,隨時可以把坐具攤開,在上面打坐;和前面的三衣,通稱為「三衣一具」。 4.澡豆:澡豆即是現在的肥皂粉、肥皂。在過去沒有肥皂粉的時代,澡豆是一種清潔劑。 5.鉢:是出家人吃飯的用具。出家人拿著鉢向信徒化緣食物,稱為「托鉢乞食」。 6.瓶:是裝水的用具。 7.香爐:香爐不僅用來燒香、供佛,在各處行腳,山林水邊一炷香,也有驅除蚊蟲的作用。 8.濾水囊:濾水囊就是現在的水壺、熱水瓶,過去的禪者參訪遊學時,用濾水囊裝水,飲用時更加衛生。 9.毛巾:盥洗用的布。 10.刀:戒刀,用來除草,緊急時也可以防止壞人的侵犯。剃刀,剃除鬚髮。 11.錫杖:出家人拿錫杖是用來防身的。 12.奩:鏡匣子。 13.鑷子:夾東西的鑷子。 14.經書、律書。 15.佛像。 16.菩薩像。 17.火燧:引火用的石子。 18.繩床:有時遇到下雨天,地上太潮溼,幾根繩子從這一棵樹套到那一棵樹上,就是一張繩床,可以在上面睡覺。 現在我們到戶外活動或至各處旅行登山,都必須裝備齊全,也可以說是從過去禪師們參訪、雲遊慢慢承襲下來的。 鐘板木魚 龍天耳目 禪者出外雲遊最常用的是頭陀十八物,如果在團體所居的禪堂裡,最重要的法物就是鐘板、木魚。 「鐘」,禪堂的報鐘,有所謂「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意義是非常深遠的。 「板」,寺院的打板,分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古時候沒有時鐘,是以「更」來衡量時間。一更、二更……五更到天亮。寺院到了晚上,大家都休息了,叫做「開大靜」。打一下「哆!」這是一板,表示大家都休息了。通報了以後,打兩下「哆!哆!」表示結束。到了早晨約三時左右,到大寮(廚房)叫醒水頭燒水,飯頭煮飯,打三下「哆!哆!哆!」要大寮的人起來準備;約四時左右,打「哆!哆!哆哆!」四下,這是要全寺大眾起床盥洗,上早殿。四板以後,打五板「哆哆哆!哆哆!」接報鐘。從一板到五板就是這樣輪轉。 禪堂的鐘板,就是大眾的號令,所謂「龍天耳目」,必須相當尊重。鐘板的配合有時是「一鐘一板一木魚」,有時是「二板一鐘一木魚」,或者「三板一鐘一木魚」,都代表一些特殊的意義。所以,禪者的生活,不用語言,每天在單純的號令下井然有序。(待續)
-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聞思修
各位觀眾,大家平安吉祥! 今天要和各位講「聞思修」。 「聞思修」是說明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聰明從哪裡來?從「聞、思、修」來! 「聞」的意思,是要聽聞。所謂「如是我聞」,透過讀書、聽講經、讀經,這個會開智慧,這就是「聞所成慧」;聽聞了以後,能實修,就成為自己的智慧了。 思,就是想。我用心去想像,所以有思想就有智慧。因為你思前想後,思慮周密,比別人的考量就多了一層。禪宗的「參話頭」,都要參、要學、要探究;思想的深入,就會成為智慧,這就是「思所成慧」。 修,就是修行、實踐。你可以「做中學」,一面做一面學。你真的發心做,把事情做好,把事情做得圓滿;從做裡面,得到了許多經驗,那也可以開智慧,這就是「修所成慧」。 「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聞思修」三慧都達到純熟,每一項都能專注,就可以進入到三摩地,也就是進入三昧,就能成就正覺,就能成功。 我們學佛的護法信徒們,你們是怎麼樣來學佛的呢?有講經的地方,你要去聽經聞法。聽比看好,看,看過會忘記;遠的地方隔了一道牆就看不到。過去演了一台戲,過去了就看不到啦;可是我聽得到,你過去的事講給我聽,我可以聽得懂。很多的道理我們雖然彼此看不到,你隔著一面牆,隔了一個空間,但你講大聲一點,我還是聽得到。 這個聽,很有意思,很重要。大家多聽,所謂「如是我聞」、「多聞薰習」,你多聽人家講,比較容易記得。只是我們對於很多的道理,諦聽!諦聽!要注意聽,要會聽。所以《楞嚴經》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說「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就是這個道理。 我們要在娑婆世間學習佛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聽、多聞。像我們過去沒有讀書,不過後來一些大德、老人家、前輩,講來給我們聽。過去怎麼樣、怎麼樣,我們聽聽就懂得了,這也是「聞所成慧」。 想一想,是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很多的問題,你多幾個「為什麼?」比如你為什麼吃飯?為了肚子餓!肚子餓為什麼要吃飯?這就不簡單啦。修行,你真正的實踐,一面做一面學,就會經驗成熟,會累積很多的經驗。像開車久了,就能駕輕就熟。 大家依靠「聞思修」才能成功,最後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很自然的進入了心定境地,你就能體會到歲月靜好的生活。 祝福大家! ●知行合一 佛教裡面常常叫人要禪淨共修、福慧雙修、解行並重。 這個世間上的人、事、物,都不是單獨存在的。人一定要有很多互通互聯的關係,所以這個「知行合一」十分重要。 有的人重智慧、重知解,天天研究,理論的文章寫得非常了得;但是,叫他去做事,發慈悲心,他就不肯發心了,那麼這個知識有什麼用呢? 有的人不求智慧,只想做好事就可以了。想做好事卻沒有智慧,把好事給做壞了,得到不正面的效果,勤勞做事又有什麼用呢? 《大寶積經》裡有一則故事,師兄弟兩個學佛,一個是修福不修慧,一個是修慧不修福,兩個人的因緣果報就各有不同了。師兄有智慧,但是他的生活資具很困難,連吃飯都成問題,雖然智慧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托鉢的時候經常都是托空鉢,連飯都沒得吃。心想,這真是太豈有此理了,像這樣的聖賢、知識分子,連基本的生活都這麼困難,於是就漫無目的的走著走著,無意中就走到了王宮的門口。 這個證悟的阿羅漢看到一頭大象,非常驚呀,哎啊!這不是我過去世的師弟嗎?原來,他圓寂之後在王宮裡投胎成了一隻大象了。哎啊!我這師弟過去世做了很多很多的好事、善事啊!可惜,就是沒有智慧,現在做了大象披掛著金銀花鬘,享受著王宮的上等侍候、餵養。不禁心中湧出很多的感觸,他對著大象說出了一首偈頌: 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 沒有修福報,所以沒有人供養,因此福慧要雙修,知行要合一。 過去中國儒家說「知易行難」,知識是很難的,像我寫「一筆字」,現在也寫了十幾年了,到最近才感覺稍微寫得好一點。好一點就是常有人跟我說:「請大師寫幾個字給我。」雖說寫一幅字要不了一兩分鐘,沒有什麼了不起。其實不是這麼簡單,這可是我花了幾十年的歲月寒暑,慢慢磨鍊出來的。 等於過去有個工人,家裡的電燈不亮了、電器不靈了,你找他來幫忙修理一下。不要五分鐘修好了,問多少錢?兩千元。五分鐘要兩千元,那麼貴呀?不是啊!這個五分鐘不是簡單的,是我當初拜師學藝,不知花了多少精神財力,又費了幾十年歲月,才精通於這門技術的啊! 因此知識和行為要把它結合起來,做人處事、廣結善緣,修福修慧不要偏廢,「知行合一」用在修行與生活上面,都是同樣重要的。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4
2025-09-05曼城佛光人繪彩畫展頒獎典禮 展現學員無限藝術潛能
2025-09-04大甲高工生命教育講座 「從吸毒看健康人生」向毒說「NO」
2025-09-04紐約道場茶行者培訓 茶道中體悟佛法生活智慧
2025-09-04柏林人間佛教研究講座 歐洲弘法實錄分享
2025-09-04佛光山義工會「義期一會」 跨越時空的信仰與交流
2025-09-04南所高牆暌違6年 重啟佛光普照因緣
2025-09-04澳門兒童夏令營圓滿結業 家長認同三好理念
2025-09-04兵南邦分會抄經修持 專注當下淨化心靈
2025-09-04《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3
2025-09-04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 佛法滿人間.三覺圓 2025-03-24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玉耶女經》的婦女管理學2 2025-03-23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玉耶女經》的婦女管理學1 2025-03-22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知見的看法4-4 2025-03-2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知見的看法4-3 2025-03-20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知見的看法4-2 2025-03-19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知見的看法4-1 2025-03-18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 佛法滿人間.法王子 2025-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