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畫草原與匠心傳承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佛館盛大展演
【人間社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5-09-29「守望精神家園─第十一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9月28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盛大開幕。於大覺堂登場的是「詩畫草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帶來呼麥、長調民歌和舞蹈演出。本館第四展廳為「匠心傳承─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展出服飾、工藝、刺繡等具代表性非遺項目。共逾1500人品味這場來自內蒙古的非遺盛宴,感受情深藝重的草原技藝。 本次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社團法人中華八方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引用唐代詩人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詩句,敘述中原民族為自保,草原民族為生存,千年來雙方對抗不斷,直到各族大融和為中華民族。「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如今草原民族不只放牧牛羊,他們穿上華麗的服裝,彈著馬頭琴,唱出天地間不可思議的歌聲,展現的是一片和諧的景象。這些藝術能夠保留,要感謝老祖宗敞開心胸,致力讓子民過上幸福安樂的生活。 專場演出有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蒙古族「呼麥」、「長調民歌」。「呼麥」是一種古老的喉音藝術,表演者可以同時唱出兩種不同的聲音,此次帶來阿勒泰語〈故鄉〉,以及〈希日浩特〉。長調民歌〈四歲的海騮馬〉、〈遼闊的草原〉,透過讚美一匹四歲的海騮馬,表達牧民對駿馬的深厚情感,以及歌頌美麗的草原家鄉。 馬頭琴演奏〈黑木日〉、〈萬馬奔騰〉,蒙古族短調〈黑鬃馬〉。舞蹈演出盅碗舞與筷子舞〈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古族盅子舞〈曲盅人〉、摔跤舞〈鷹踏〉、薩吾爾登〈倒喇〉。多首動聽歌曲〈鴻雁〉、〈牧歌〉、〈敕勒歌〉,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茉莉花〉。 原生態樂隊〈胡德錫勒〉、〈春天〉,則是呼麥、馬頭琴和現代樂器的組合,兼具草原的奔放與動感,樂隊邀請聽眾一起唱和,帶動全場氣氛。最後全體表演者獻上歌曲〈守望相助〉,展現各族兒女攜手同心,守望相助幸福永遠。 欣賞精采表演後,慧傳法師與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偕同社團法人中華八方文化交流協會理事長丁兆蓓、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副總會長陳和順、佛光山榮譽功德主陳順章和劉珀秀、高雄區漁會總幹事楊孟凡等貴賓前往展廳,為「匠心傳承─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展」揭幕。 展廳展出內容涵蓋銀銅器製作及鎏金技藝、內畫、拉絃樂器製作技藝、和林格爾剪紙、珠繡、蒙古族馬具製作技藝、烏拉特刺繡、瑪瑙雕刻等。現場並有非遺傳承人演示,包括馬頭琴演奏、剪紙示範等。還有蒙古文書法,華美雍容的蒙古族服飾和頭飾,讓大眾感受聽覺、視覺上的文化盛宴,領略內蒙古非遺文化的魅力。
相關新聞
-
北卡亞洲節迎10周年 佛光人展文化與素食風采
北卡羅萊納州第十屆亞洲節於9月20日在北卡州凱瑞(Cary)科卡布斯公園(Koka Booth)盛大舉行,歡慶活動邁入十周年。作為三角地區唯一結合龍舟競賽的文化嘉年華,亞洲節匯集舞台表演、亞洲美食、文化展示、兒童遊戲及健康資源,充分展現多元而精采的亞洲風情。州府與地方官員到場致意,體現對社區多元發展的支持,共有超過8000人參與。 國際佛光會北卡協會今年仍設立文化及素食攤位,由北卡第一、二分會分別承擔,兩位分會會長皆親自帶領,義工總數超過30人,現場人潮絡繹不絕。 文化攤位展示佛光山四大宗旨海報,並設計「轉轉盤找答案」遊戲,引導民眾根據海報內容尋找答案,答對者可獲得禮物。藉此介紹人間佛教的理念及北卡佛光山的活動讓參與民眾認識。 北卡佛光青年團團員熱情指引、耐心互動,並為答對的參與者鼓掌歡呼,營造滿滿的歡喜氛圍;中途更隨著舞台音樂起舞,為攤位增添活力。佛光青年們表示,這次活動讓他們增廣見聞、結交來自各地的新朋友並累積寶貴經驗。參與一整天活動的青年Betty Liu表示完全不覺得疲累,反而釋放了學業壓力。 超過1千把的三好拇指扇,在中午一點多便全數發完。許多民眾拿到印有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法語的書籤,對「無我」、「真正的財富」等法語各抒己見,彼此分享理解。第一次參與文化攤位的義工羅思靜深深感受到,民眾對一日靜心修持與社教課程的興趣,也很高興能透過大師法語書籤讓更多人認識佛教。 素食攤位供應素食墨西哥捲、涼麵、冰粉與冰皮月餅等特色料理,義工們熱情招呼積極推介,成功吸引更多民眾前來購買,許多美食在活動結束前便已售罄。隨著午後氣溫的升高,冰粉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消暑選擇。從清晨備料到現場義賣,義工們全程投入、分工合作。素食攤位西方人士義工 Samuel Edison 分享,能為大眾提供美味素食並為道場義賣,感覺很棒。 許多曾參加北卡佛光山靜心修持活動、英語學習小組等活動的民眾,看見協會的攤位倍感熟悉,特意前來與義工歡喜熱情地打招呼;其中積極參與道場活動的 Thomas Schaffer好奇佛光會服,當場詢問如何加入佛光會,並於當天特地回到道場填寫會員申請表。也有平日參與道場中文課等社教課程、對佛光山僅有初步認識的民眾,藉此機會進一步了解佛光山的活動、宗旨與文化,氣氛十分溫馨。 三位龍舟賽參賽者在比賽後前來攤位參觀,她們表示透過義工介紹,了解北卡佛光山,感受到其環境的寧靜,更對道場回饋社區的慈善精神深受感動,並希望日後能有機會前往參觀。資深護士Ida Wylie在北卡服務已逾45年,此次也參與其他攤位的義工工作,她讚賞佛光會的攤位資訊豐富且具有教育意義,義工們親切友善,並表示希望進一步參加佛學課程,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 今年的北卡亞洲節不僅展現了豐富多元的文化,也讓佛光山的宗旨與精神,透過美食、互動遊戲、拇指扇及法語書籤等傳遞給每一位到訪的民眾。北卡第一分會會長謝月娥表示,此次從籌備到圓滿,充分展現了佛光人齊心協力、集體創作與共同成就的實踐力。
-
佛光緣美術館世界營運管理講習會 數位科技與AI擘畫弘法新未來
佛光緣美術館9月22日至23日,在佛光山雲來集舉辦「2025年第二次世界營運管理講習會」,此次講習以「藝術擺渡‧法水長流」為核心主題,匯聚來自全球27個分館館長、法師、館員及義工等逾百人。眾人透過專題課程與實務研討,共同為美術館的永續經營與現代化轉型訂定清晰的方向。 講習會首日,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開示,特別叮囑眾人展覽的細節應展現「處處皆有佛法」的人文之美。會議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主持,壓軸課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研策長陳佳彬,「新型態弘法實踐:數位科技與AI導入工作坊聚焦實務」,旨在以科技賦能,讓分館「即使只有一人,也能快速、模擬佈展」,期待以此為藝術弘法開創新局。 為開拓與會者的前瞻視野,講習會特別邀請多位學者專家授課。其中,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與古物維護研究所兼任教授張譽騰,以「未來博物館大勢觀察」為題,期能引導眾人跳脫傳統框架。他指出,博物館的終極關懷核心是「人」,其目標是「為觀眾的生活品質創造正向的改變」。陳佳彬則帶來關於數位科技與AI導入的實用課程,透過鉅細靡遺的教學與演練,幫助大家將新科技融入藝術弘法,為傳統注入時代新思維。 講習會系統性回顧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年發展,依序由西來館館長慧東法師、上海星雲文教館美術館館長滿蓮法師、日本館館長滿潤法師3位館長,分別就主持創館初期、成長階段與深化拓展座談,完整呈現承先啟後的弘法步履,而每年各分館藝術弘法報告,是堪稱精華的部分,也是其他分館期待能借鑒的時刻。 海外各分館藝術弘法報告部分,南天館館長滿可法師主持「專案研討」,南天館主任有紀法師、紐西蘭一館、二館館長滿信法師及行政主任韓筱葉提出報告。南天館在地社區經營成績斐然,雖然經過疫情衝擊,入館人數銳減,但化被動為主動,走出戶外、走入社區,深得當地居民的愛戴,如今已儼然是一座戶外博物館。 由慧東法師主持的「藝術擺渡30年」,其報告分為「創館初期:美術館起步與扎根」,與談人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展覽副館長妙仲法師、西來館主任慧軒法師、東禪館主任有航法師及屏東館主任王惠蓮。妙仲法師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因籌建佛光大學與藝術家、信眾們,共同創建佛光緣美術館,歷年來的展覽接引無數藝術家與參觀者。 「成長階段:多元分館與區域發展」滿蓮法師主持,總部公共服務副館長有泉法師、大覺分館主任妙月法師、星雲文教館知厚法師、台中館主任知常法師與談。有泉法師將星雲大師著作化成一件件藝術品展出,藉此說法讓大眾對於大師的文字般若奧妙一目了然。 滿潤法師主持「深化拓展:國際交流與文化外交」座談會,與談有馬尼拉館館長妙淨法師、巴黎館主任知忠法師、日本館主任知鑑法師等3位。從開館之不易,缺乏義工、策展與佈展經驗,到如今已能掌握要點。 本次講習會成功凝聚全球分館共識,透過30年回顧強化「藝術擺渡」的使命,並藉由各館經驗交流與未來趨勢探討,為佛光山開山60周年全球聯展及美術館的永續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
極樂寺名家公益講座 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
佛光山極樂寺宗門館名家公益講座,特別邀請身兼專業經理人與知名勵志作家,寫出許多膾炙人口的著作,現任唯賀國際餐飲集團總經理吳家德,並以著作《與人為善的幸福哲學》新書分享,從助人利他厚植人脈中,感受到世間的溫暖、歡喜與智慧的人生,吸引近百位聽眾歡喜聆聽。 吳家德表示,從台南而來與大眾結善緣,用慈悲開心的法喜交流自身的信仰歷程,因為鄰居的因緣,接觸佛光山道場,開啟慈悲智慧的法緣,願將學佛、行佛經驗於承擔安排、邀請講師的同時,發願自己也能有機會講演,最終因緣聚會,開啟了在佛光山別分院擔任講者,與大眾分享自己的幸福哲學。 吳家德提示人脈成長的重要,提示人脈的關鍵是變成人緣,生活是一場熱情的遊戲,終極的目的是利他,從身心靈解釋熱情,表示熱情蘊含三個元素,微笑是身體的形象;樂觀展現心理的態度;積極是靈性的素養。「無畏施」是給人一股安心的力量,如同菩薩及父母給我們的感受,「厚」植自己的實力,「道」路自然為你開,是他為厚道下的註解;以佛學精進自己,用佛法落實生活,胸懷慈悲待人處事,則是厚道的行動方案。 他指出,厚道的人格特質需展現:「微笑」就像春天的花朵讓人喜悅;「樂觀」好似夏天涼風令人舒爽;「關懷」有如秋天月圓使人開懷;「讚美」如同冬陽般能給人溫暖。在因緣際會下接觸業務,擔任義工中領悟到「人應該把自己活好,活出生命的光與熱。」深刻體會要把握活著的每天,好好過日子幫助更多人。因此以「熱情驅動世界」,成就積極實踐熱情、行動、與人為善,幫助別人成就自己的性格,熱情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特質。 「歲月的三部曲要返璞歸真,真正重要的不是成就而是性格與品德。」吳家德表示,做開心的事是最重要的,菩薩是幫助人的神,分享故事小女孩祈求菩薩健康,能祝福別人的人才是幸福,願大家行菩薩道幫助別人。 吳家德說「修行,就是修理自己的不行」,生活中看到的事務,要覺察把握當下,每則故事都充分顯現出對生活的熱情,和人的良性互動體會到結交善知識的要方:「與人為善是和風;用讚美能牽起更多的善因好緣;以自利利他行為,可引領更多人向上前進」。鼓勵大家幫助需要的人,舉出朋友熱心公益、關懷弱勢和流浪動物的真實案例,道出天地皆有情,要溫和仁慈對待所有眾生,同時分享和人互動的重要性,透過彼此的交流可以做公益是免費廣告,也是修行良方。 並分享「正向之詞」的練習方法,透過每天多使用「微笑、樂觀、積極」等正向的詞語,以自身與人為善、樂於結緣的故事,鼓勵大眾透過幫助別人來成就自己,讓每天充滿正向關鍵詞,勇敢有生命力的變成美好的人。 吳家德期勉大家,培養慈悲心利益眾生,是人間最快樂的事,認識自己清楚自己的方向,逐夢踏實的與善知識連結,與人為善跟有緣的人做善事。林子崴表示,聽到講座很幸福,有需要的幫助正能量及善良的光是亮點。
-
來自三好的感動 佛光山僧信作品聯展佛光人得獎頒獎典禮
「來自三好的感動—2024至2025年佛光山僧信二眾作品聯展」,佛光山都監院與傳燈會主辦,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承辦。繼9月19日於「佛光山2025年海內外徒眾講習會」頒獎予徒眾後,23日於佛光緣美術館2025年第二次世界營運管理講習會上,舉行佛光人得獎頒獎典禮。近160位佛光緣美術館各分館館長、館員、義工齊聚雲來集,為獲獎佛光人送上祝賀。 佛光山徒眾作品聯展連續舉辦9年,今年首次開放佛光人參與。海內外92位佛光人、92件作品參加,決審選出各類前三名12件、優選16件、佳作64件。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致詞表示,此次在徒眾講習會期間展出優選以上僧信作品60件,全球法師欣賞到大家的作品,因緣殊勝。很歡喜今日有一位小菩薩參加頒獎典禮,歡迎大家帶著孫子一起創作。就在世界營運管理講習會現場,讓所有與會者為得獎者送上祝福。 頒發繪畫、立體、書法金石、攝影及影音各類佛光獎、菩提獎、般若獎、優選和佳作,分別由如常法師,佛光緣美術館各分館館長西來館慧東法師、南天館滿可法師、紐西蘭館滿信法師、日本館滿潤法師,以及總部展覽副館長妙仲法師和馬尼拉館館長妙淨法師頒獎。頒獎典禮出席有佛光山歐洲教區總住持妙祥法師、西方寺住持依宣法師等。 另外表揚3名海外分館館員,包括紐西蘭一館行政主任韓筱葉、西來館館員張志誠、東禪館館員黃燕如。他們有的搭乘10幾小時的飛機前來參加講習會。如常法師以上有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筆字「不忘初心」提袋等結緣品為勉,期望將來有更多在家居士加入佛光緣美術館團隊,一起投入弘法行列。 佛光人得獎部分,各組佛光獎繪畫類蔡開方〈阿彌陀聖眾來迎圖〉、攝影類梁清秩〈光照大千〉、立體類陳庭毓〈憶師恩〉、書法金石類賴桂枝〈圓滿三好〉。 獲立體類佛光獎的陳庭毓,2020年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他表示,經過3年的佛學院的教育,學習正知正見的佛法和人間佛教,透過作品〈憶師恩〉,感謝星雲大師的栽培。希望以作品和大家結緣,讓更多人看見大師的慈悲,進而跟隨大師的腳步,繼續走在人間佛教的道路上。 桃園講堂榮譽功德主王素蓉,鼓勵小學四年級的孫女呂侑庭參加僧信作品聯展,呂侑庭以〈年夜飯〉獲繪畫類佳作獎。呂侑庭說,得到佳作,非常開心,阿嬤鼓勵他繼續參加,所以他要繼續努力。
大阪佛光幸福安樂講座 煩惱整理學
2025-09-29重陽敬老祈福 岡山童軍青年獻演傳遞孝親報恩精神
2025-09-29詩畫草原與匠心傳承 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佛館盛大展演
2025-09-29澳門佛學講座 大眾樂服兩帖法藥
2025-09-29《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莫妄想
2025-09-29媽祖慈航護宜蘭 環保永續淨蘭陽
2025-09-28三好藝蔬節送暖花蓮 蔬食好市集護佑大地
2025-09-28佛光山三好藝蔬節 推動淨化社會行三好
2025-09-28南屏義工講習以法相會 共研《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2025-09-28佛光山三好藝蔬節為花蓮祈福 傳遞愛與希望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