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心靈補給 > 名人名言> 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八)

名人名言

字級

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八)

【人間社 徐文靜、黃凱、常凱 上海報導】 2021-09-22
「第八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9月11、12日在滬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

第五場研討會由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韓煥忠、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常紅星主持兼評議,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教授鄧子美、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廖楊、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界定法師、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孫國柱、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徐文靜、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常凱發表論文。

鄧子美:以清淨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鄧子美發表論文〈以清淨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時,表示實踐與交流是增益智慧的第三取向,而這一取向著重於個體智慧的啟發、激發,其在此基礎上闡解了轉染成淨,尤其是智慧及淨智與文化交流文明共鑒的獨特聯繫,認為淨智的誕生與擴散承傳都獲益於文明互鑒,而清淨智慧亦對促進文明共鑒,具有獨特意義。

廖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人類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鑒–比較宗教學的視角

於論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人類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鑒–比較宗教學的視角〉,廖楊認為不僅同一宗教內部需要積極開展對話和交流,不同宗教之間也需要開展宗教對話和交流。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指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當代資訊技術進行弘法,形成了有別於其他世界宗教,較為獨特的宗教文化傳播模式,與時俱進,卻又不故步自封,與其他宗教和諧共生,為世界宗教文明的和合圓融與交流互鑒提供了範例,也為佛教中國化提供了參考。

李海波: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李海波發表論文〈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說明其觀點,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君子」文化為儒家倫理當代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世人,以現代人的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界定法師:曉雲法師佛教教育思想述評

界定法師發表論文〈曉雲法師佛教教育思想述評〉,認為對教育事業的摯愛、虔誠的宗教情懷及卓越的教育遠見,是曉雲法師教育思想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並對曉雲法師的佛教教育思想做了闡述,將其歸納為三點:一是自牧教育;二是教育的本質是開啟學生的「心性」(德性);三是用般若法門來進行「佛化教育(覺之教育)」,從而使每個施教者和受教者皆能獲得般若智慧。

徐文靜:民國時期漢藏佛教交流平台的發展與特點

徐文靜在其論文〈民國時期漢藏佛教交流平臺的發展與特點〉,指出民國中後期漢藏佛教交流開始進入自主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成立了諸如留藏學法團、漢藏教理院、菩提學會等漢藏佛教文化交流平台,這些平台開始有組織、有規模、有章程的進行包括舉辦法會、培養佛教人才、翻譯佛教經論等漢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動,為近現代漢藏佛教之間的交流互鑒做出貢獻,促進了藏傳佛教的中國化方向,以佛教文化為橋樑,溝通了漢藏民族之間的交往,鞏固了漢藏人民的感情。

孫國柱: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背景下的胡適與星雲–以佛教語言現代化為焦點

孫國柱的論文〈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背景下的胡適與星雲–以佛教語言現代化為焦點〉,聚焦於佛教語言現代化的問題,將胡適和星雲2位文化巨匠的相似性關聯作為研究的重點。孫國柱認為,星雲大師在很多方面都主動接受了胡適的影響,包括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佛教事業的看法,甚至人格的修養。而星雲大師的語言表達生動善巧,可以視作近現代白話文運動在佛門的縮影。

常凱:菩薩道與上帝國:李提摩太對《大乘起信論》的耶化詮釋

常凱在論文〈菩薩道與上帝國:李提摩太對《大乘起信論》的耶化詮釋〉,對李提摩太在社會關懷這一重要關切下,對《大乘起信論》所做的基督教神學的詮釋做了梳理,指出李提摩太的翻譯實踐體現出晚清佛耶對話模式,由排他論走向相容論的重要轉向,以及李提摩太的對話實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交流史中的重要意義。
12345678910第1 / 21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