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1】十種幸福之道──勝鬘夫人十大受5
2021-07-31
四弘誓願 菩薩不忘正法動力
(八)關護殘障
勝鬘夫人於佛前立誓:「佛陀,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如果看到孤獨、幽繫、疾病的眾生,和遭逢種種厄難的貧苦眾生,不會生起一念暫時捨離的心,對於苦難眾生,我一定對他施以安慰,並且以道義令他們得到利益而解脫種種的苦難。」其意義有四點:矜孤恤寡、幫助困厄、醫療疾病、助長心智。
1.矜孤恤寡
年幼而無父叫「孤」,年老而無子為「獨」,被囚禁叫「幽」,被繩索捆縛叫「繫」,生理或心裡有病痛叫「疾病」,孤獨、幽繫、疾病是人間三大苦,勝鬘夫人對以上的苦難眾生終不暫捨。像唐朝的悟達國師為同參照顧病痛,智暉禪師為白癩比丘洗滌身上汙穢,據說他在清洗汙穢時,屋內充滿神光異香。這些都是矜孤恤寡的真實事例。
2.幫助困厄
我們在遭遇病痛、災難、寂寞的時候,最需要他人的安慰與鼓勵,而學佛能增加這一方面的力量,有佛法就能自我安慰,自我修鍊,自我鼓勵,同時能幫助他人度過困厄。
記得佛光山剛開山時,有一個耳朵聾了的退伍軍人,到處都沒有人要他,我問他:「你會煮飯嗎?」他回答說:「會。」從此他為佛光山煮飯煮了二十幾年,而且不曾請過假。所以雖是身心障礙人士,若能好好運用,他也是殘而不廢的有用人。
3.醫療疾病
像慈濟功德會到全世界救助災難,興建慈濟醫院,長期照顧病患;佛光山雲水醫院下鄉到偏僻山區施診醫療、每年冬令賑濟,都是持續不斷的義舉。有了國際佛光會之後,急難救助與醫療疾病的成效就更加擴大,不僅只是一時一地,而是擴大到全球五大洲,也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不治本,在配合義診醫療的同時,還含有佛法開示、皈依三寶、誦經祈福、唱歌等教育意義。
4.助長心智
佛光山以文教事業開始,興學辦學更是多年來積極推動的事業。文教事業是最能助長心智,開發學人心田的事業。此外,講一句好話,說一段佛法,讓人去迷開悟,都是助長心智的具體方法。
(九)慈悲愛物
勝鬘夫人於佛前立誓:「佛陀!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如果看到捕養魚、鳥、豬、牛或從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吸毒的人,不會因為他們的罪惡而捨棄。當我有力量的時候,我將糾正這些惡律儀的眾生,讓他們從事正當的職業。能以慈悲道德攝受,即以慈悲攝受,若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則以威猛的手段折伏;務必讓正法得以久住,隨佛轉法輪。」其意義有四點:終不棄捨、以力折伏、以慈攝受、令行正法。
1.終不棄捨
凡是依殺、盜、淫、妄,從事屠宰、捕獵、劫盜、走私、聚賭、漏稅、貪汙、賣淫、重婚、強姦、破壞家庭而生活的人,都是惡律儀眾生。菩薩見惡律儀眾生,不因他的罪惡而捨棄,反而會發心扶持輔正。像今日的監獄設備完善,除了不自由之外,生活規律美好,都是仰仗國家的恩惠。擔任監獄的教誨師、地方法院的觀護人,他們悲智雙運,軟硬兼施,幫助受刑人走上正道,可以說都是菩薩的化身。
2.以力折伏
佛教以慈悲攝受眾生,但是對於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則是以威力折服。比如佛教寺院的山門口有彌勒菩薩的慈悲接引,進入寺門就有韋馱菩薩的威力折伏。如果威力不足以降伏眾生,還有道德力、忍辱力,像夢窗國師默默忍受將軍無理的鞭打,其道德終於感化對方。在萬不得已的時候,菩薩也會顯現他的神力,像東晉時代的佛圖澄為力諫石虎、石勒息兵,展現神通,令他們兄弟二人信服皈依。
3.以慈攝受
佛陀以慈悲方便教導,使得周利槃陀伽掃地開悟;為賤民出身的尼提開示平等法,度其出家學道;摩登伽女愛上阿難,佛陀方便令他出家,也解救了阿難的法身慧命;玄奘大師度窺基出家,慈悲允諾三車隨從,而成就法相宗一代的宗師。
4.令行正法
引導眾生步上正法有四個方便,即:不捕不獵、不杖不殺、不盜不捨、不私不蓄。
世間上最美好的是慈悲;慈悲是昇華的愛。世界上凡是已開發的國家,都非常愛護動物。有一次,我問一個東京大學畢業的徒弟:「怎樣才是已開發的國家?你舉個實例來說明。」他說:「師父,您剛才從池塘旁邊走過,看到裡面有很多的野鴨子,這表示大家不傷害動物。奈良的公園裡,也有許多不怕人,會跟人要東西的小鹿。已開發的國家,是人跟動物一樣平等的。」
在美國,有一次警察攔住了好幾十部的車子,不准讓他們通過。原來是一隻母鴨正帶著一群小鴨子通過馬路。還有一次,我到黃石公園旅行,看到許多車子在排隊,原來是小熊們在前面遊玩;黃石公園本來就是動物的世界,是人類旅遊侵犯了牠們,所以必須讓牠們玩夠之後,我們才可以繼續前進。佛視一切眾生平等,現在已開發的國家,他們愛護動物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
(十)不忘正法
勝鬘夫人於佛前立誓:「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要攝持正法,永遠都不會忘失。為什麼?因為忘失正法,就會忘記救度眾生的大乘精神,忘記大乘佛法,就會忘失解脫此岸煩惱,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一個沒有發起攝持正法的人,是永遠無法超越凡夫地的。」
什麼是正法?不偏不邪的究竟法即是正法。正法是每個人具備的真如佛性,只要我們能開採內心的能源寶藏,則信仰是正法,道德是正法,因果是正法,慈悲是正法。將正法念念攝持心中,精勤修行不忘失,即是不忘正法。佛陀就是因正法而成佛,經云:「諸佛於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如果眾生忘記正法,就會忘記學佛的根本目的、大乘菩薩的因行、到達彼岸的波羅蜜多這三件事情。所以《華嚴經》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趣非趣。」總說攝持正法的意義有四點:明四諦法、發四弘願、行四無量、證四聖果。
1.明四諦法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的現象果報,苦有二苦、四苦、八苦、八萬四千苦。「集」是眾生身、口、意造作煩惱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報,是一種不起自我之見、不著善惡之相、不介是非之爭的境界。「道」是出世間的因,是修行證道的方法。
2.發四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菩薩不忘正法的動力,所以有志者事竟成。
3.行四無量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殺、盜、淫、妄等惡律儀的對治方法,因為慈悲,所以不會殺生;悲憫眾生苦難,就不會偷盜他財;一心想把歡喜給人,就不會破壞他人的和諧家庭;只想布施給人,就不會妄語欺詐。
4.證四聖果
小乘的四果是:初果須陀洹,須七次降生人間,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七番生死,才證得涅槃。二果斯陀含,還須一生天上,再來人間受生一次;二果雖已斷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少分的薄有貪瞋痴三毒。三果阿那含,不再來欲界受生,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故稱不來果或不還果。四果阿羅漢,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的階位。
大乘菩薩道的四種果位是:聲聞,聽聞佛陀聲教而開悟的聖人;緣覺,觀十二因緣而開悟的覺者;菩薩,是自覺、覺他的大道心眾生;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
一般人受戒,都是由戒師為羯磨,問受戒者能受持哪一條戒法,而勝鬘夫人卻自己直說:「我要受持什麼戒。」這是因為勝鬘夫人已經深入佛法,熟悉菩薩的戒法。
受戒的方式可於佛像前受戒,可以觀想佛陀就在面前而受戒,佛教七眾弟子受戒,都要從師長處受得,尤其是具足戒,必須有三師七證,菩薩戒則比較不受形式牽制。《菩薩瓔珞經》記載,受戒有三品層次:上品戒是從佛受,二品戒從佛弟子受,下品戒則於佛像前受。《普賢觀經》記載,如果受戒時連佛像都沒有,可以用觀想的,觀想釋迦牟尼佛是得戒阿闍黎,文殊菩薩是羯磨阿闍黎,彌勒菩薩是教授阿闍黎。
總說勝鬘夫人發願受持十大戒的種類,前五戒的內容是止惡,後五戒的內容是生善。前五戒是攝律儀戒,目的在止惡;中四戒是攝眾生戒,作用在發心度眾;後一戒是攝善法戒,旨在修一切善,這就是菩薩的三聚淨戒。勝鬘夫人不僅自發自願受持以上十種戒法,並且發下三大誓願:一、以此實願,安穩眾生;以此善根,得正法智。二、得正法智後,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法。三、於所攝受之正法,當捨身、命、財來護持之。勝鬘夫人畢生實行大乘菩薩道,可說是在家優婆夷的典範。
(八)關護殘障
勝鬘夫人於佛前立誓:「佛陀,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如果看到孤獨、幽繫、疾病的眾生,和遭逢種種厄難的貧苦眾生,不會生起一念暫時捨離的心,對於苦難眾生,我一定對他施以安慰,並且以道義令他們得到利益而解脫種種的苦難。」其意義有四點:矜孤恤寡、幫助困厄、醫療疾病、助長心智。
1.矜孤恤寡
年幼而無父叫「孤」,年老而無子為「獨」,被囚禁叫「幽」,被繩索捆縛叫「繫」,生理或心裡有病痛叫「疾病」,孤獨、幽繫、疾病是人間三大苦,勝鬘夫人對以上的苦難眾生終不暫捨。像唐朝的悟達國師為同參照顧病痛,智暉禪師為白癩比丘洗滌身上汙穢,據說他在清洗汙穢時,屋內充滿神光異香。這些都是矜孤恤寡的真實事例。
2.幫助困厄
我們在遭遇病痛、災難、寂寞的時候,最需要他人的安慰與鼓勵,而學佛能增加這一方面的力量,有佛法就能自我安慰,自我修鍊,自我鼓勵,同時能幫助他人度過困厄。
記得佛光山剛開山時,有一個耳朵聾了的退伍軍人,到處都沒有人要他,我問他:「你會煮飯嗎?」他回答說:「會。」從此他為佛光山煮飯煮了二十幾年,而且不曾請過假。所以雖是身心障礙人士,若能好好運用,他也是殘而不廢的有用人。
3.醫療疾病
像慈濟功德會到全世界救助災難,興建慈濟醫院,長期照顧病患;佛光山雲水醫院下鄉到偏僻山區施診醫療、每年冬令賑濟,都是持續不斷的義舉。有了國際佛光會之後,急難救助與醫療疾病的成效就更加擴大,不僅只是一時一地,而是擴大到全球五大洲,也不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標不治本,在配合義診醫療的同時,還含有佛法開示、皈依三寶、誦經祈福、唱歌等教育意義。
4.助長心智
佛光山以文教事業開始,興學辦學更是多年來積極推動的事業。文教事業是最能助長心智,開發學人心田的事業。此外,講一句好話,說一段佛法,讓人去迷開悟,都是助長心智的具體方法。
(九)慈悲愛物
勝鬘夫人於佛前立誓:「佛陀!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如果看到捕養魚、鳥、豬、牛或從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吸毒的人,不會因為他們的罪惡而捨棄。當我有力量的時候,我將糾正這些惡律儀的眾生,讓他們從事正當的職業。能以慈悲道德攝受,即以慈悲攝受,若眾生剛強難調難伏,則以威猛的手段折伏;務必讓正法得以久住,隨佛轉法輪。」其意義有四點:終不棄捨、以力折伏、以慈攝受、令行正法。
1.終不棄捨
凡是依殺、盜、淫、妄,從事屠宰、捕獵、劫盜、走私、聚賭、漏稅、貪汙、賣淫、重婚、強姦、破壞家庭而生活的人,都是惡律儀眾生。菩薩見惡律儀眾生,不因他的罪惡而捨棄,反而會發心扶持輔正。像今日的監獄設備完善,除了不自由之外,生活規律美好,都是仰仗國家的恩惠。擔任監獄的教誨師、地方法院的觀護人,他們悲智雙運,軟硬兼施,幫助受刑人走上正道,可以說都是菩薩的化身。
2.以力折伏
佛教以慈悲攝受眾生,但是對於剛強難調難伏的眾生,則是以威力折服。比如佛教寺院的山門口有彌勒菩薩的慈悲接引,進入寺門就有韋馱菩薩的威力折伏。如果威力不足以降伏眾生,還有道德力、忍辱力,像夢窗國師默默忍受將軍無理的鞭打,其道德終於感化對方。在萬不得已的時候,菩薩也會顯現他的神力,像東晉時代的佛圖澄為力諫石虎、石勒息兵,展現神通,令他們兄弟二人信服皈依。
3.以慈攝受
佛陀以慈悲方便教導,使得周利槃陀伽掃地開悟;為賤民出身的尼提開示平等法,度其出家學道;摩登伽女愛上阿難,佛陀方便令他出家,也解救了阿難的法身慧命;玄奘大師度窺基出家,慈悲允諾三車隨從,而成就法相宗一代的宗師。
4.令行正法
引導眾生步上正法有四個方便,即:不捕不獵、不杖不殺、不盜不捨、不私不蓄。
世間上最美好的是慈悲;慈悲是昇華的愛。世界上凡是已開發的國家,都非常愛護動物。有一次,我問一個東京大學畢業的徒弟:「怎樣才是已開發的國家?你舉個實例來說明。」他說:「師父,您剛才從池塘旁邊走過,看到裡面有很多的野鴨子,這表示大家不傷害動物。奈良的公園裡,也有許多不怕人,會跟人要東西的小鹿。已開發的國家,是人跟動物一樣平等的。」
在美國,有一次警察攔住了好幾十部的車子,不准讓他們通過。原來是一隻母鴨正帶著一群小鴨子通過馬路。還有一次,我到黃石公園旅行,看到許多車子在排隊,原來是小熊們在前面遊玩;黃石公園本來就是動物的世界,是人類旅遊侵犯了牠們,所以必須讓牠們玩夠之後,我們才可以繼續前進。佛視一切眾生平等,現在已開發的國家,他們愛護動物的心跟佛心是一樣的。
(十)不忘正法
勝鬘夫人於佛前立誓:「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要攝持正法,永遠都不會忘失。為什麼?因為忘失正法,就會忘記救度眾生的大乘精神,忘記大乘佛法,就會忘失解脫此岸煩惱,不能到達涅槃的彼岸。一個沒有發起攝持正法的人,是永遠無法超越凡夫地的。」
什麼是正法?不偏不邪的究竟法即是正法。正法是每個人具備的真如佛性,只要我們能開採內心的能源寶藏,則信仰是正法,道德是正法,因果是正法,慈悲是正法。將正法念念攝持心中,精勤修行不忘失,即是不忘正法。佛陀就是因正法而成佛,經云:「諸佛於正法,恭敬尊重,奉事供養,依彼而住。」如果眾生忘記正法,就會忘記學佛的根本目的、大乘菩薩的因行、到達彼岸的波羅蜜多這三件事情。所以《華嚴經》云:「正法性遠離,一切趣非趣。」總說攝持正法的意義有四點:明四諦法、發四弘願、行四無量、證四聖果。
1.明四諦法
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世間的現象果報,苦有二苦、四苦、八苦、八萬四千苦。「集」是眾生身、口、意造作煩惱的因。「滅」是出世間的果報,是一種不起自我之見、不著善惡之相、不介是非之爭的境界。「道」是出世間的因,是修行證道的方法。
2.發四弘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四弘誓願,是菩薩不忘正法的動力,所以有志者事竟成。
3.行四無量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殺、盜、淫、妄等惡律儀的對治方法,因為慈悲,所以不會殺生;悲憫眾生苦難,就不會偷盜他財;一心想把歡喜給人,就不會破壞他人的和諧家庭;只想布施給人,就不會妄語欺詐。
4.證四聖果
小乘的四果是:初果須陀洹,須七次降生人間,七次出生天上,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經過七番生死,才證得涅槃。二果斯陀含,還須一生天上,再來人間受生一次;二果雖已斷除前六品的修惑,但是尚少分的薄有貪瞋痴三毒。三果阿那含,不再來欲界受生,而生於色界或無色界,故稱不來果或不還果。四果阿羅漢,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流轉的階位。
大乘菩薩道的四種果位是:聲聞,聽聞佛陀聲教而開悟的聖人;緣覺,觀十二因緣而開悟的覺者;菩薩,是自覺、覺他的大道心眾生;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人。
一般人受戒,都是由戒師為羯磨,問受戒者能受持哪一條戒法,而勝鬘夫人卻自己直說:「我要受持什麼戒。」這是因為勝鬘夫人已經深入佛法,熟悉菩薩的戒法。
受戒的方式可於佛像前受戒,可以觀想佛陀就在面前而受戒,佛教七眾弟子受戒,都要從師長處受得,尤其是具足戒,必須有三師七證,菩薩戒則比較不受形式牽制。《菩薩瓔珞經》記載,受戒有三品層次:上品戒是從佛受,二品戒從佛弟子受,下品戒則於佛像前受。《普賢觀經》記載,如果受戒時連佛像都沒有,可以用觀想的,觀想釋迦牟尼佛是得戒阿闍黎,文殊菩薩是羯磨阿闍黎,彌勒菩薩是教授阿闍黎。
總說勝鬘夫人發願受持十大戒的種類,前五戒的內容是止惡,後五戒的內容是生善。前五戒是攝律儀戒,目的在止惡;中四戒是攝眾生戒,作用在發心度眾;後一戒是攝善法戒,旨在修一切善,這就是菩薩的三聚淨戒。勝鬘夫人不僅自發自願受持以上十種戒法,並且發下三大誓願:一、以此實願,安穩眾生;以此善根,得正法智。二、得正法智後,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法。三、於所攝受之正法,當捨身、命、財來護持之。勝鬘夫人畢生實行大乘菩薩道,可說是在家優婆夷的典範。
最新消息
普中菁英盃越級挑戰高中組 展現初生之犢氣魄
2025-08-16佛光緣美術館東禪館「澡雪洗心」展 陳漫之藝術創作分享會
2025-08-16新營講堂 災後溫馨送關懷
2025-08-16佛光大學114學年度新生入學說明會登場 新生與家長齊聚校園
2025-08-16領袖的起點 從三好四給打造優秀學長
2025-08-16跨國青年走讀旗美九區 體驗公益與文化交融
2025-08-16東禪寺花燈製作研習營 馬來亞大學領會文化內涵
2025-08-16佛光法水寺學員來台參學 開啟心靈之旅
2025-08-162025年非洲佛學會考 佛光人考出智慧與信念
2025-08-16東禪行佛分會孝道月修持 抄經靜心報父母恩
2025-08-16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證悟之後的生活4-1 2025-07-15
《星雲大師全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10 2025-07-14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④ 2025-07-13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③ 2025-07-12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青年.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4-4 2025-07-1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青年.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4-3 2025-07-10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青年.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4-2 2025-07-09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青年.參加佛學夏令營的意義4-1 202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