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10
2025-07-14
第七章 推進佛教國際化的大幅拓展
星雲大師致力推動佛教國際化,其歷程中,不只累積寶貴經驗,也探索和發展出適應新形勢的弘法路線。本章通過梳理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開展佛教國際化的脈胳,探討把佛教帶到世界各地,並不是一蹴可幾之事。大師在過程中持續探索,不斷累積各種因緣,才逐漸找出適合的路。大師將人間佛教在各國立足,並非只有事相上的建設,背後有著豐富的思想理論貫徹其中。
本章分成三節來探討大師如何推進佛教國際化的大幅拓展:
其一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過程,是本著佛陀「人間性格」再出發,回歸佛陀本懷,在世界各地建設道場,就是要將和平、平等、友愛、互助帶給世界每一個眾生。
「佛教國際化」的理念是大師自年少出家以來就有的理想。大師還沒機會踏上國際弘法之時,就提出不少對佛教國際化的關心及建言。當大師有機會到各國考察當地文化、民情、社會發展甚至佛教動態,他不斷思索著佛教的前途及未來發展走向。
後來在世界各地建設道場,過程中持續探索,不斷累積各種因緣,才逐漸找出適合的路,把佛教帶到世界各地。大師擘畫了佛教國際化發展策略,積極與各界廣結善緣,並且擬定在海外建寺的發展階段。
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的根本精神,在於向世界傳達佛教的和平、平等、友愛、互助等核心價值。這不僅是一場宗教的跨界行動,更是一種文明間互助合作的倫理實踐。透過佛教國際化,大師希望將佛法視為現代人尋求心靈安定與生命意義的重要資源,並讓「人間佛教」成為全球共享的智慧遺產。
當代社會全球互聯加速,宗教信仰亦呈跨國流動趨勢。程恭讓教授認為:「推動佛教國際化的弘法方向,拓展佛教的國際存在空間,就是現代佛教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在此情況下,佛教要保持活力與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出傳統範疇,回應現代人心需求。現代人面對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豐富與精神空虛之間的落差,亟需一種能提供內在安定與生命意義的信仰體系。
其二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理論主要內涵,致力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背後有著他對實現佛教普世價值和社會關懷,逐漸凝練並開展。此節分三點來探討。
一、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大師立基於佛教本有的普世價值,重視平等、倡導和平,提出「地球人」的思想,構建一個彼此相依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在政治分裂、環境危機、社會焦慮持續升高的今天,人類迫切需要一種跨越文化與語言的價值對話機制。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國際化」,本質上是一種文明間的合作理念——建立於平等、包容、慈悲、融和之上。
二、「走出去」才能世界化、國際化。為了把佛法帶到全球,勢必要從原本的傳播框架「走出去」,才能讓佛教在各地生根成長。人間佛教的傳播高度重視文化適應性,以期面對各國大相逕庭的歷史和文化時,能產生很好的共鳴及融和。大師尤其鼓勵要展開多元性的弘法方式和內容,除了寺院傳統的宗教活動,佛光山在海外的道場更是積極透過文化藝術、社會服務、慈善救濟、教育養成等多方面,吸引大量的信眾參與。
三、「本土化」才能幫助佛教發展。本土化理念,要先「去」除自我優越感,立足各地主動「給」予各因緣,讓佛教得以為當地社會起著加分作用,豐富內涵。另外不能「國中有國」,要融入當地,讓佛教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如此一來,才能落實在各地生根,發展出屬於各地本土化的佛教。
其三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重大成就與貢獻,佛教國際化發展到如今遍布五大洲都已有人間佛教寺院道場的建立,法幢已立,這都是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的重要成果見證。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可以視為大師提倡「地球人」理念的具體實踐。此節也透過了四所佛光山海外道場的弘法經驗,來檢視實踐人間佛教理念所走出的新機遇,同時也開拓了佛教弘法的新空間。
大師推動的佛教國際化,不僅為漢傳佛教開創新局,也為南北傳佛教的整合提供契機。推動南傳、藏傳、漢傳之間的交流對話,強調「同中存異,異中求同」,逐步建立世界佛教聯合願景。
從大師的弘法實踐中,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不僅僅是一位宗教家關心教內信徒,更致力於全人類的福祉。大師的國際化行動,並非為了佛教的擴張,而是為了解決全球人類的身心困境,提供一條智慧與和平之道。這樣的宗教觀與弘法模式,對當代其他宗教的國際化發展亦具有參考意義——不拘泥於形式,不固守教條,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方能讓宗教成為世界和諧的力量。
綜觀而言,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是現代宗教史上一項畫時代的創舉。他以佛陀的慈悲智慧為本,融和現代社會需求與全球視野,不僅讓佛教走出亞洲,進入五洲四海,更賦予佛教新時代的意義與功能。這分願力與實踐,成就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弘法典範,也為世界各地信仰者樹立了「宗教如何為世界和平、人類福祉努力」的典型。
未來,隨著世界愈發多元與互聯,大師所開啟的佛教國際化道路,將繼續引領後人走向智慧與慈悲的光明之道。因此,唯有不忘此佛教本懷的初心,加上靈活的善巧方便,才能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之宏願。
星雲大師致力推動佛教國際化,其歷程中,不只累積寶貴經驗,也探索和發展出適應新形勢的弘法路線。本章通過梳理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大師」)開展佛教國際化的脈胳,探討把佛教帶到世界各地,並不是一蹴可幾之事。大師在過程中持續探索,不斷累積各種因緣,才逐漸找出適合的路。大師將人間佛教在各國立足,並非只有事相上的建設,背後有著豐富的思想理論貫徹其中。
本章分成三節來探討大師如何推進佛教國際化的大幅拓展:
其一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發展過程,是本著佛陀「人間性格」再出發,回歸佛陀本懷,在世界各地建設道場,就是要將和平、平等、友愛、互助帶給世界每一個眾生。
「佛教國際化」的理念是大師自年少出家以來就有的理想。大師還沒機會踏上國際弘法之時,就提出不少對佛教國際化的關心及建言。當大師有機會到各國考察當地文化、民情、社會發展甚至佛教動態,他不斷思索著佛教的前途及未來發展走向。
後來在世界各地建設道場,過程中持續探索,不斷累積各種因緣,才逐漸找出適合的路,把佛教帶到世界各地。大師擘畫了佛教國際化發展策略,積極與各界廣結善緣,並且擬定在海外建寺的發展階段。
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的根本精神,在於向世界傳達佛教的和平、平等、友愛、互助等核心價值。這不僅是一場宗教的跨界行動,更是一種文明間互助合作的倫理實踐。透過佛教國際化,大師希望將佛法視為現代人尋求心靈安定與生命意義的重要資源,並讓「人間佛教」成為全球共享的智慧遺產。
當代社會全球互聯加速,宗教信仰亦呈跨國流動趨勢。程恭讓教授認為:「推動佛教國際化的弘法方向,拓展佛教的國際存在空間,就是現代佛教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在此情況下,佛教要保持活力與可持續發展,必須走出傳統範疇,回應現代人心需求。現代人面對科技進步帶來的物質豐富與精神空虛之間的落差,亟需一種能提供內在安定與生命意義的信仰體系。
其二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理論主要內涵,致力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景,背後有著他對實現佛教普世價值和社會關懷,逐漸凝練並開展。此節分三點來探討。
一、做個同體共生的「地球人」。大師立基於佛教本有的普世價值,重視平等、倡導和平,提出「地球人」的思想,構建一個彼此相依相連的生命共同體。在政治分裂、環境危機、社會焦慮持續升高的今天,人類迫切需要一種跨越文化與語言的價值對話機制。大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國際化」,本質上是一種文明間的合作理念——建立於平等、包容、慈悲、融和之上。
二、「走出去」才能世界化、國際化。為了把佛法帶到全球,勢必要從原本的傳播框架「走出去」,才能讓佛教在各地生根成長。人間佛教的傳播高度重視文化適應性,以期面對各國大相逕庭的歷史和文化時,能產生很好的共鳴及融和。大師尤其鼓勵要展開多元性的弘法方式和內容,除了寺院傳統的宗教活動,佛光山在海外的道場更是積極透過文化藝術、社會服務、慈善救濟、教育養成等多方面,吸引大量的信眾參與。
三、「本土化」才能幫助佛教發展。本土化理念,要先「去」除自我優越感,立足各地主動「給」予各因緣,讓佛教得以為當地社會起著加分作用,豐富內涵。另外不能「國中有國」,要融入當地,讓佛教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如此一來,才能落實在各地生根,發展出屬於各地本土化的佛教。
其三
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化重大成就與貢獻,佛教國際化發展到如今遍布五大洲都已有人間佛教寺院道場的建立,法幢已立,這都是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的重要成果見證。國際佛光會的成立,可以視為大師提倡「地球人」理念的具體實踐。此節也透過了四所佛光山海外道場的弘法經驗,來檢視實踐人間佛教理念所走出的新機遇,同時也開拓了佛教弘法的新空間。
大師推動的佛教國際化,不僅為漢傳佛教開創新局,也為南北傳佛教的整合提供契機。推動南傳、藏傳、漢傳之間的交流對話,強調「同中存異,異中求同」,逐步建立世界佛教聯合願景。
從大師的弘法實踐中,展現在世人面前的不僅僅是一位宗教家關心教內信徒,更致力於全人類的福祉。大師的國際化行動,並非為了佛教的擴張,而是為了解決全球人類的身心困境,提供一條智慧與和平之道。這樣的宗教觀與弘法模式,對當代其他宗教的國際化發展亦具有參考意義——不拘泥於形式,不固守教條,以人為本、因地制宜,方能讓宗教成為世界和諧的力量。
綜觀而言,大師推動佛教國際化,是現代宗教史上一項畫時代的創舉。他以佛陀的慈悲智慧為本,融和現代社會需求與全球視野,不僅讓佛教走出亞洲,進入五洲四海,更賦予佛教新時代的意義與功能。這分願力與實踐,成就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弘法典範,也為世界各地信仰者樹立了「宗教如何為世界和平、人類福祉努力」的典型。
未來,隨著世界愈發多元與互聯,大師所開啟的佛教國際化道路,將繼續引領後人走向智慧與慈悲的光明之道。因此,唯有不忘此佛教本懷的初心,加上靈活的善巧方便,才能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之宏願。
最新消息
達拉斯講堂佛學講座 開啟「幸福的密碼」
2025-08-13溫哥華社區文化生活講座 探索書法之美
2025-08-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
2025-08-13紐約佛光青年義工 台北道場參學
2025-08-13圓明書院親子共遊創作營 寓教於樂信仰傳承
2025-08-13底特律協會佛學講座 食輪轉法輪「食」在有佛法
2025-08-13香港佛光緣美術館陶藝展 凝聚虔誠與善念
2025-08-13紐約道場鹿野苑修持 體驗法喜與自然之美
2025-08-13柏林佛學講座 菩薩道修行指南《十住經》
2025-08-13屏東講堂佛光兒童祝福禮 皈依三寶奉行三好
2025-08-13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2 2025-08-13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⑫ 2025-08-10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⑪ 2025-08-09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1 2025-08-12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公平正義 2025-08-1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者雲遊與參訪2-2 2025-08-08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者雲遊與參訪2-1 2025-08-07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談禪6-6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