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應邀至廬山東林寺
2011-05-26
虎溪三笑、東晉慧遠大師30年不下廬山的美談,至今仍傳。5月25日上午,穿過雲霧繚繞的廬山,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一行人近中午來到淨土宗祖庭──東林寺,方丈大安法師率僧信二眾及佛學班學員以悠揚的東林念佛聲相迎。
大師致詞表示,中國的佛教就以參禪、念佛作為代表,禪走進寺院,念佛則走上民間,慧遠祖師可以說是值得我們朝暮禮拜的大菩薩,因為念佛法門多少年來、多少千萬人得度。
大師說,自己一生提倡「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雙修」,遠公大師提倡的淨土念佛法門很高,不容易接觸;對於平常在家裡如何受持並且很快受用,大師提出「歡歡喜喜的心念、悲悲哀哀的念、空空虛虛的念、實實在在的念」四種方法並現場示範。
大師表示,各種情況、心情,如歡喜、悲傷、需要時都可以念佛,念得像唱歌,念到流汗、流淚,念得清清楚楚、悠悠揚揚、似有似無,念到天也空、地也空,人也空,你也空,甚至手也空,腳也空,把自己念得都沒有了,阿彌陀佛會與我們靠近。遠公大師提倡的法門,讓舉世同聲念佛,可謂功德無量。像佛光山在全球300多個寺院同時定時念佛,多少感應事跡,也就無法說了。
下午大師並於大雄寶殿為僧信二眾300餘人開示,勉勵大家念佛要把淨土念出來,能把貪瞋愚痴邪見嫉妒念得沒有了,淨土就在自己的心。
東林寺為東晉慧遠大師創建並主持30年。期間結集123位僧人結社念佛,成為淨土念佛始祖,許多大德文人皆有所往來,如:唐朝鑒真大師、宋朝蘇東坡、黃庭堅等,留下許多故事,尤以「虎溪三笑」最為膾炙人口。虎溪位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大師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相談甚歡,相送時不知不覺過了溪,山中老虎號鳴,三個人聞聲大笑而別。後人並依此建了「三笑亭」。
大師致詞表示,中國的佛教就以參禪、念佛作為代表,禪走進寺院,念佛則走上民間,慧遠祖師可以說是值得我們朝暮禮拜的大菩薩,因為念佛法門多少年來、多少千萬人得度。
大師說,自己一生提倡「解在一切佛法、行在禪淨雙修」,遠公大師提倡的淨土念佛法門很高,不容易接觸;對於平常在家裡如何受持並且很快受用,大師提出「歡歡喜喜的心念、悲悲哀哀的念、空空虛虛的念、實實在在的念」四種方法並現場示範。
大師表示,各種情況、心情,如歡喜、悲傷、需要時都可以念佛,念得像唱歌,念到流汗、流淚,念得清清楚楚、悠悠揚揚、似有似無,念到天也空、地也空,人也空,你也空,甚至手也空,腳也空,把自己念得都沒有了,阿彌陀佛會與我們靠近。遠公大師提倡的法門,讓舉世同聲念佛,可謂功德無量。像佛光山在全球300多個寺院同時定時念佛,多少感應事跡,也就無法說了。
下午大師並於大雄寶殿為僧信二眾300餘人開示,勉勵大家念佛要把淨土念出來,能把貪瞋愚痴邪見嫉妒念得沒有了,淨土就在自己的心。
東林寺為東晉慧遠大師創建並主持30年。期間結集123位僧人結社念佛,成為淨土念佛始祖,許多大德文人皆有所往來,如:唐朝鑒真大師、宋朝蘇東坡、黃庭堅等,留下許多故事,尤以「虎溪三笑」最為膾炙人口。虎溪位在廬山東林寺前,相傳大師居東林寺時,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潛、道士陸修靜來訪,相談甚歡,相送時不知不覺過了溪,山中老虎號鳴,三個人聞聲大笑而別。後人並依此建了「三笑亭」。
最新消息
北卡協會參與羅利警局社區同樂日 促進警民交流
2025-09-16教育部USR EXPO展 佛大展現地方創生與永續新風貌
2025-09-16月光寺知賓分隊儀態研習 展現佛光品牌優質服務素養
2025-09-16《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 8-1
2025-09-16東京佛光會幹部研討聯誼 人間佛教道上攜手前行
2025-09-15西來大學攜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 共譜佛教教育新篇章
2025-09-15昆士蘭警務處參訪佛光山 歡喜與澳洲歷任住持相會
2025-09-15國際佛光會印尼蘇北協會金剛 淨灘愛地球
2025-09-15波士頓東北大學校友會 三佛中心家庭日相見歡
2025-09-15手做冰皮月餅香 童軍同心映中秋
2025-09-15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 .佛教對輪迴的看法4-3 2025-01-2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 .佛教對輪迴的看法4-2 2025-01-22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 佛法滿人間.仁者壽 2025-01-20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 .佛教對輪迴的看法4-1 2025-01-21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4 2025-01-19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3 2025-01-18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命運的看法4-4 2025-01-17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法與義理.佛教對命運的看法4-3 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