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3
2025-01-18
5.見施歡喜,得福甚大
「見施歡喜」就是一種「隨喜功德」,比方說,我沒有錢布施,也沒有時間為人服務,甚至也不會說好話,那我怎麼布施呢?你只要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心中感到歡喜;別人說好話,我也為他讚歎;別人存好心,我也跟著歡喜,這就是布施了。甚至因為我的歡喜心是純淨的,這樣功德反而更甚於金錢、勞力、語言的布施。
「隨喜功德」,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一種「淨心」的管理,當你的心意改善,存有真善美的心,所謂「一念淨心起,能滅八萬四千重罪」,所以隨喜功德是最高無上的布施。
6.舉難勸修,明因識果
有的人到寺院裡拜佛,總是祈求佛祖保佑我得長壽、家庭和樂、升官發財……這是不合因果的,因為你不去種植、播種,只期望田裡長出禾苗、稻穗,怎麼可能呢?
只要你能受持五戒,不必祈求,自然會得到這些好的結果。比方說:不殺生進而放生,自然得長壽;不偷盜而行布施,就能獲得財富;不邪淫而尊重人家的名節,你的家庭就會和諧;不妄語、兩舌,必定會有好的名聲;不飲酒、吸毒,身體就會健康,智慧靈敏。
你今生榮華富貴、貧窮潦倒……這是因為過去種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報;同樣的,你要想來生是榮華富貴?還是窮途潦倒?就看你今生的行為造作了。所以「因果」的管理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理簡單易明。
7.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白隱禪師受到信徒冤枉,將女兒與別人私生的孩子丟給禪師撫養。但禪師並不辯白,受盡譏笑打罵,直到真相大白,只是簡單的說:「這小孩是你們的,就抱回去吧!」白隱禪師忍耐的慈悲,自己受委屈不要緊,也要尊敬對方的人格和顏面,最終獲得眾人的敬重。
真正的度人,是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管理,在慈悲的前面,人人都能接受。因此,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含有一顆慈悲心,給人希望,就不會在乎個人的利害得失,才能全心全力為眾生去除困難,讓人離苦得樂。
8.愛欲垢盡,方可見道
有人形容「愛欲如飛蛾投火」,不到身亡誓不甘休。愛,有「染汙」的愛,有「純潔」的愛;有「占有」的愛,有「奉獻」的愛。愛像刀口上的糖蜜,為了貪嘗一點甜味,可能就有割舌的危險。
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所以佛陀教我們「愛」的管理,就是將愛昇華,把愛轉化成慈悲心。如大禹治水,十三年在外督導,三次路過家門口,卻都「過門而不入」,那是因為他想到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忘掉了自己的私情私愛。
9.學道見諦,無明即滅
在佛經裡,佛陀一再說明智慧的重要,要我們能遠離愚痴。如《百喻經》舉殺子成擔、愚人吃鹽、三層樓喻……都是在說明愚痴的可怕。又如商人想要投機致富,買空賣空;農夫拆東籬,補西牆,這也是愚痴;富人買了許多房子住不了,還要花一筆錢請人打掃、維護,這都是愚痴。
「盲人摸象」的故事,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只有用「智慧」的管理,才能看清實相。處理一件事情,不光只是看正面,還要看背面;不只是看外表,還要看內容。要全面性去了解,才能看清楚問題的核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解決問題。
10.貪求名聲,枉功勞形
每一個人都希望有好的名聲,但有的人卻過分的希求令名,不惜自讚毀他,說人長短、過失,如此不但容易與人結惡緣,也有失厚道,反招惡名。
其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好名聲不必求,你能管理好所言所行,對人能有信譽,做人有道德,平時敦親睦鄰、樂善好施、口說讚美人的好話,還怕沒有善名、德名、美名、好名、賢名嗎?
11.財色招苦,如刀有蜜
有一個齊國人迷戀金子成痴,有一次在市集看到人家在賣金子,他抓了就走;途中被差役捉住,就問他:「你怎麼會在大庭廣眾之下搶人家的金子呢?」這個齊國人說:「我拿金子的時候,眼睛沒有看到人,只看見了金子。」
所以當一個人寄託於財色裡,心就會被財利、名位、感情蒙蔽心性;就像搶黃金的人,眼裡只有金子,沒有看到賣金人。對於財富,貪戀不捨,就很容易忘記背後的禍害。
因此,佛陀教我們用「捨心」來管理貪心,是最好去除貪心的方法;當你能捨掉自己的貪著心,將歡喜、方便、希望布施予人,就能得到自在。所謂貪取心能減少一分,喜捨心便能增長一分,則福報就會不求自生。
「見施歡喜」就是一種「隨喜功德」,比方說,我沒有錢布施,也沒有時間為人服務,甚至也不會說好話,那我怎麼布施呢?你只要看到別人做好事,我心中感到歡喜;別人說好話,我也為他讚歎;別人存好心,我也跟著歡喜,這就是布施了。甚至因為我的歡喜心是純淨的,這樣功德反而更甚於金錢、勞力、語言的布施。
「隨喜功德」,是佛陀教導我們的一種「淨心」的管理,當你的心意改善,存有真善美的心,所謂「一念淨心起,能滅八萬四千重罪」,所以隨喜功德是最高無上的布施。
6.舉難勸修,明因識果
有的人到寺院裡拜佛,總是祈求佛祖保佑我得長壽、家庭和樂、升官發財……這是不合因果的,因為你不去種植、播種,只期望田裡長出禾苗、稻穗,怎麼可能呢?
只要你能受持五戒,不必祈求,自然會得到這些好的結果。比方說:不殺生進而放生,自然得長壽;不偷盜而行布施,就能獲得財富;不邪淫而尊重人家的名節,你的家庭就會和諧;不妄語、兩舌,必定會有好的名聲;不飲酒、吸毒,身體就會健康,智慧靈敏。
你今生榮華富貴、貧窮潦倒……這是因為過去種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報;同樣的,你要想來生是榮華富貴?還是窮途潦倒?就看你今生的行為造作了。所以「因果」的管理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理簡單易明。
7.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白隱禪師受到信徒冤枉,將女兒與別人私生的孩子丟給禪師撫養。但禪師並不辯白,受盡譏笑打罵,直到真相大白,只是簡單的說:「這小孩是你們的,就抱回去吧!」白隱禪師忍耐的慈悲,自己受委屈不要緊,也要尊敬對方的人格和顏面,最終獲得眾人的敬重。
真正的度人,是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管理,在慈悲的前面,人人都能接受。因此,在幫助別人的時候,含有一顆慈悲心,給人希望,就不會在乎個人的利害得失,才能全心全力為眾生去除困難,讓人離苦得樂。
8.愛欲垢盡,方可見道
有人形容「愛欲如飛蛾投火」,不到身亡誓不甘休。愛,有「染汙」的愛,有「純潔」的愛;有「占有」的愛,有「奉獻」的愛。愛像刀口上的糖蜜,為了貪嘗一點甜味,可能就有割舌的危險。
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所以佛陀教我們「愛」的管理,就是將愛昇華,把愛轉化成慈悲心。如大禹治水,十三年在外督導,三次路過家門口,卻都「過門而不入」,那是因為他想到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忘掉了自己的私情私愛。
9.學道見諦,無明即滅
在佛經裡,佛陀一再說明智慧的重要,要我們能遠離愚痴。如《百喻經》舉殺子成擔、愚人吃鹽、三層樓喻……都是在說明愚痴的可怕。又如商人想要投機致富,買空賣空;農夫拆東籬,補西牆,這也是愚痴;富人買了許多房子住不了,還要花一筆錢請人打掃、維護,這都是愚痴。
「盲人摸象」的故事,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只有用「智慧」的管理,才能看清實相。處理一件事情,不光只是看正面,還要看背面;不只是看外表,還要看內容。要全面性去了解,才能看清楚問題的核心,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進而解決問題。
10.貪求名聲,枉功勞形
每一個人都希望有好的名聲,但有的人卻過分的希求令名,不惜自讚毀他,說人長短、過失,如此不但容易與人結惡緣,也有失厚道,反招惡名。
其實,「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好名聲不必求,你能管理好所言所行,對人能有信譽,做人有道德,平時敦親睦鄰、樂善好施、口說讚美人的好話,還怕沒有善名、德名、美名、好名、賢名嗎?
11.財色招苦,如刀有蜜
有一個齊國人迷戀金子成痴,有一次在市集看到人家在賣金子,他抓了就走;途中被差役捉住,就問他:「你怎麼會在大庭廣眾之下搶人家的金子呢?」這個齊國人說:「我拿金子的時候,眼睛沒有看到人,只看見了金子。」
所以當一個人寄託於財色裡,心就會被財利、名位、感情蒙蔽心性;就像搶黃金的人,眼裡只有金子,沒有看到賣金人。對於財富,貪戀不捨,就很容易忘記背後的禍害。
因此,佛陀教我們用「捨心」來管理貪心,是最好去除貪心的方法;當你能捨掉自己的貪著心,將歡喜、方便、希望布施予人,就能得到自在。所謂貪取心能減少一分,喜捨心便能增長一分,則福報就會不求自生。
最新消息
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結業典禮 人間佛教教育邁入新里程碑
2025-08-15「一花一世界萬年吉祥」林洪玉秀個展 普賢寺銀花熠熠生輝
2025-08-15COLEGIO DESIREES參訪智利佛光山 實踐三好四給啟發心靈之旅
2025-08-15《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4
2025-08-15佛光青年走進南非校園 三好精神生根發芽
2025-08-14佛光西來學校 以文化與品格教育培養國際視野青年
2025-08-14紐澤西佛光會 關懷清寒學童
2025-08-14禪修為禮 南天寺佛化婚禮展現人間佛教包容性
2025-08-14佛羅里達協會攜手美猴王 文化交流西遊記
2025-08-14多倫多佛光山29周年紀念活動 護法信徒話說當年
2025-08-14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