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大師專區>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㉑

大師專區

字級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㉑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2023-02-04
因緣果報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緣起」。而人間萬事萬物也都是仗「因」托「緣」,才有「果」的生起;此「果」又成為「因」,待「緣」聚集又生他「果」。因此,佛教認為,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

講到「緣」,所謂「因、緣、果」,在「因」成為「果」的過程中,要有「緣」。如一顆種子擺到桌子上,它不能生長,因為桌子不是它的「緣」;種子種在土地裡,還需要有陽光、空氣、水分等種種的眾緣和合,才能生長、結果。所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但是因果之間,「緣」是很重要的一個必要條件。

世間上,你可以什麼都不信,但是不能不信因緣果報,因為宇宙人生彼此都有相互的關係,都是互為因緣的存在。自然界中,小到一隻昆蟲,也都需要有花草作為食物;一個人的存在,也需要士、農、工、商供給生活所需;甚至人的身體,也是四大和合所成。

如果你認識因緣果報,就能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會懂得在世間上做人,必須要成就眾生、成就好的因緣,不要破壞、嫉妒他人;因為你打倒別人,自己也不能獨存。

尤其,當你懂得因緣果報,就能明白人生的一切,都是其來有自,就能自我負責。如《三世因果經》說:「有衣有食為何因?前世茶飯施貧人;無食無穿為何因?前世未施半分文。穿綢穿緞為何因?前世施衣濟僧人;相貌端嚴為何因?前世採花供佛前。」又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因此,因果是通三世的,不能只看一時。就如有人一出生就住在繁華的都市裡,享受文明的生活;有人終其一生,都在荒山野地、窮鄉僻壤營生,這不是命運不公平,或是有神明主宰,而是因緣果報不同。但只要你肯努力向上,肯廣結善緣,不論你生長在哪裡,也都能夠獲得善報,有所成就。

其實,因緣果報的原理很簡單,就好比一個人過去在銀行裡存款很多,今生雖然造惡多端,你不能不准他提用存款;如果有人往昔負債過多,雖然現在做人善良,但欠債還錢是必然的道理,你能因為他現在很有道德修養,就不用還錢了嗎?

善因增添功德,猶如存款;惡因減損功德,猶如負債。所以善惡因果,每一筆存入支出都是清清楚楚。惡人作惡還未受報應,是由於時候未到,不能光看這一世或這一個段落,就妄說沒有因果存在。

再者,因果也有因果的理則。例如,健康有健康的因果,你要健康,就要保持身心的愉快、要過正常的生活、要有保健的習慣;如果你日夜顛倒、暴飲暴食,卻祈求佛祖來保佑你健康,則無異緣木求魚,因為不合乎「如是因,招感如是果」的真理。

若想要發財,就必須勤勞努力;想要有好人緣,就要多為人服務;想要有好的名譽,就必須有人格、有道德。須知經濟有經濟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佛教不是保險公司,因果也不容錯亂。

佛教並不是「宿命論」,而是「緣起論」。佛教雖然說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但更重視現世和未來的因果。而因緣本身空無自性,若從「諸行無常」、「緣起性空」的真理來看,過去的惡因雖已造成,但可以透過今生的努力來改變它,未來的善果,也可以靠今世的修持而獲得。

發願

一般佛教徒都知道,諸佛菩薩都是因為發願而有成,如觀音菩薩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特別是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還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所發的大願:「若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佛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那律說:「日可令冷,月可令熱,佛說四諦,不可令異。」這是佛陀的願力和信心。

儒家重在「立志」,佛教叫作「發願」。做人不能不立志;成就菩薩的道行,不能不發願。以淨土宗來說,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也要具備有信、願、行等修道的三資糧。

但是,所謂「願心」,並不是要我們說佛菩薩的願心,是要問諸佛弟子,我們的願心在哪裡呢?

我們的願:要弘法利生;我們的願:要佛教興隆;我們的願:要眾生安樂。但我們有確實從事這許多工作嗎?佛陀批評小乘修行者為「焦芽敗種」,就是不發大乘心,沒有普利天下的心。

修學佛法,在家的信眾知道要布施,那我們的願心、願力是什麼呢?過去所謂「割肉餵鷹,捨身飼虎」,當然不是一定要發這種願力,我們應該要發像觀世音菩薩的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的十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

以四弘誓願為例,佛教徒敢在佛殿上唱:「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但要他在台上講,他敢講「我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煩惱無盡誓願斷……」?都不敢講!修道的人應該要慚愧,應該要常講才是。

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

在社會上,一個人將來的事業成就有多大,就看他童年的志願如何;在佛教裡,一個修行者的功行有多深,也看他的願力大小。發願就如同時鐘上緊了發條,汽車加足了汽油,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又如船隻裝了羅盤,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前進的目標。所以《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

發願也像求學一樣,要不斷升級。剛開始從小願先發,但漸漸的願要能擴大,要讓願力不斷昇華。例如,我發願在這一生中,要為多少眾生服務,要能傳播佛法度多少眾生;我發願做眾生的馬牛,做社會的明燈……能夠發願「行佛」,確實「行佛所行」,才更為了不起。
12345678第3 / 8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