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心靈補給 > 佛學講座> 小港講堂佛學講座「布施波羅蜜」 成就清淨自在的菩提之路

佛學講座

字級

小港講堂佛學講座「布施波羅蜜」 成就清淨自在的菩提之路

【人間社 邱錦清 高雄報導】 2025-06-17
佛光山小港講堂於6月15日舉辦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寺務監院室總務組主任慧柏法師主講「人間佛教–布施波羅蜜」,100餘位信眾前來聆聽,深入了解布施的意義與實踐方式。

慧柏法師開宗明義指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曾明確提出,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從「信佛所說、解人所要、行淨所治、證善所成」四個層面,結合信、解、行、證,建構一套實用的修行方向。這一理念強調以佛為依止、以人為本、治心為要、歸向善美,使佛法回應現實生活所需。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化佛教在當代社會的文化認同,也促進漢、南、藏傳佛教的交流,成為跨宗教對話與合作的基礎。這套重實踐、關懷人生的理念,為全球宗教發展提供啟發。

「布施波羅蜜」意指圓滿的布施行為,其中「波羅蜜」意為徹底完成。慧柏法師以播種為喻說明布施的意義,「不播種,哪來收成?」並引用佛陀所言:「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強調人際結緣的重要。指出星雲大師推動的三好運動與四給精神–給人信心、歡喜、希望與方便,即是布施的實踐。布施讓人富有,結緣為未來鋪路,兩者缺一不可。

談及佛門財施、法施與無畏施三種布施,財施是捨財助人;法施是宣說佛法,引導眾生止惡向善;無畏施則在他人恐懼時給予安慰,使人安心。

「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慧柏法師引用佛門語,並舉梁武帝的故事為例:梁武帝前世為樵夫,路見地藏菩薩像日曬雨淋,便以斗笠覆於佛像之上,一念恭敬心,成就日後的果報。法師提醒,布施重在發心與恭敬,點滴功德皆能累積福報。

許多人疑惑布施對自己有何益處,慧柏法師援引「捨得、捨得,有捨才有得」,說明人生智慧。豁達的人能超脫,真情的人願奉獻,幸福的人懂得放下,智慧的人看懂得與失。布施不必求報,自然有緣成熟。布施也不限於金錢,做好事是身布施,說好話是口布施,存好心是意布施,人人皆可隨力行善。

他進一步談到布施的核心在於「三輪體空」,即不執著於布施者、受施者與所施之物。若能放下對這三者的分別執著,即具般若智慧。舉例,施一百元予乞者,若能了解這一施與受皆因緣所生,不執著「我給」、「他受」、「這是我的錢」,便能在布施中實踐空性與自在。

慧柏法師最後勉勵大眾,布施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智慧。行布施者,不為名利,不求果報,而是出於真誠與慈悲,願與眾生結善緣。只要願意起心動念、付諸行動,每個人都能在日常中實踐布施波羅蜜,讓佛法在生活中生根發芽,利益自他,成就一條清淨自在的菩提之路。
12345678910第2 / 200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