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新加坡獨立策展人陳慧君女士以〈現代藝術家的展現——人間諸佛與淨土〉為題,進行發表。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美術研究室唐冲教授則以〈明清時期秦州地區佛教藝術研究〉為題,進行發表。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駱慧瑛教授,以〈從唐代「觀音經變」分析慈悲精神與現代生活的應用〉為題,進行發表。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猶他大學藝術史學系Winston Kyan,以〈人間佛教與中國現代藝術〉為題,進行發表。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
圖說:猶他谷大學音樂學系Reed Criddle,以〈佛教梵唄為編曲合唱的媒介〉為題,進行發表。 人間社記者邢聖得攝【2019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人間佛教走向國際 佛教藝術為媒介
2019-11-03
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第七屆人間佛教座談會」,11月2日晚間在佛光山雲居樓六樓舉行第四場座談。主題為「佛教藝術」。由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武漢大學文學院高文強教授共同主持。發表論文的學者有:新加坡獨立策展人陳慧君女士、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美術研究室唐冲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駱慧瑛教授、猶他大學藝術史學系Winston Kyan、猶他谷大學音樂學系Reed Criddle。
主持人高文強教授對佛教未來,提出一個關鍵詞:「超越邊界」。用藝術或文學來傳達佛法,到更深遠的地方,是「超越邊界」;佛法從印度經西域到中國,是「超越邊界」;能和中國傳統儒家、道家並稱為儒、釋、道三家,也是「超越邊界」。李利安則認為人間佛教要走向國際,藝術是很好的媒介,易於被接受,且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陳慧君女士以〈現代藝術家的展現——人間諸佛與淨土〉為題,指出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思想,是以西方淨土為模範來建造的。陳女士用圖片說明傳統阿彌陀佛的接引手勢,呈現一種放鬆狀態,有些像舀水一般,把信眾舀到西方淨土去。現代的藝術作品,將淨土設在人間,如「無憂淨土」的雕塑,解構了偶像崇拜,表現不同的修持方式,反應現代人的落實在生活中的人間淨土。
唐冲教授則以〈明清時期秦州地區佛教藝術研究〉一文簡介秦州地區(即今甘肅省),從天水麥積山石窟到敦煌莫高窟,有悠久的佛教歷史。雖然明清時期的作品現今保存不多,但明初的藝術水準,與同期其他地區壁畫藝術相比,毫不遜色。然而在清朝中期後,人物形象變得怪異,結構比例失度,便逐漸衰微了。
駱慧瑛教授,以〈從唐代「觀音經變」分析慈悲精神與現代生活的應用〉為題,並以珍貴的敦煌石窟「觀音經變」圖,說明參觀石窟不只看藝術,還要從中看到佛法。石窟是重要文化遺產,這是「以文化弘揚佛法」;從石窟藝術中學習佛法,這是「以教育培養人才」,開放石窟讓更多人前來薰習,這是「以慈善福利社會」,石窟從前是修行的寺院,來到這裡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這是「以共修淨化人心」。所以藝術是很好的接引橋梁,能接引門外的人來認識人間佛教。
猶他大學藝術史學系Winston Kyan,發表〈人間佛教與中國現代藝術〉。從張洹的藝術作品「塔」說起。這是發表在汶川地震後的作品。「塔」反應中國人對死亡的印象,也象徵在地獄救度眾生的地藏菩薩。而張洹創作的「塔」,裡面有豬的影子,隱喻中國人對「家」的渴望。張洹將這隻豬又創作了「豬剛強」的故事。「豬剛強」原是在四川地震中,被困了49天卻倖存的豬隻,因而被稱為「豬剛強」。張洹造出「豬剛強」與「牛津花」的愛情故事,把「豬剛強」的光環去除,讓牠回歸日常生活當中。
Reed Criddle,發表〈佛教梵唄為編曲合唱的媒介〉一文。Reed Criddle播放他創作與指揮的合唱樂曲:《菩提本無樹》、《回向偈》及《吉祥神咒》。他用中國的「五音」作曲,譜出新的「海潮音」。在創作過程中,他發現梵音很有力量,在唱誦時必須音準、發音都準確到位。
主持人高文強教授對佛教未來,提出一個關鍵詞:「超越邊界」。用藝術或文學來傳達佛法,到更深遠的地方,是「超越邊界」;佛法從印度經西域到中國,是「超越邊界」;能和中國傳統儒家、道家並稱為儒、釋、道三家,也是「超越邊界」。李利安則認為人間佛教要走向國際,藝術是很好的媒介,易於被接受,且能與生活結合在一起。
陳慧君女士以〈現代藝術家的展現——人間諸佛與淨土〉為題,指出星雲大師人間淨土的思想,是以西方淨土為模範來建造的。陳女士用圖片說明傳統阿彌陀佛的接引手勢,呈現一種放鬆狀態,有些像舀水一般,把信眾舀到西方淨土去。現代的藝術作品,將淨土設在人間,如「無憂淨土」的雕塑,解構了偶像崇拜,表現不同的修持方式,反應現代人的落實在生活中的人間淨土。
唐冲教授則以〈明清時期秦州地區佛教藝術研究〉一文簡介秦州地區(即今甘肅省),從天水麥積山石窟到敦煌莫高窟,有悠久的佛教歷史。雖然明清時期的作品現今保存不多,但明初的藝術水準,與同期其他地區壁畫藝術相比,毫不遜色。然而在清朝中期後,人物形象變得怪異,結構比例失度,便逐漸衰微了。
駱慧瑛教授,以〈從唐代「觀音經變」分析慈悲精神與現代生活的應用〉為題,並以珍貴的敦煌石窟「觀音經變」圖,說明參觀石窟不只看藝術,還要從中看到佛法。石窟是重要文化遺產,這是「以文化弘揚佛法」;從石窟藝術中學習佛法,這是「以教育培養人才」,開放石窟讓更多人前來薰習,這是「以慈善福利社會」,石窟從前是修行的寺院,來到這裡和大家一起學習佛法,這是「以共修淨化人心」。所以藝術是很好的接引橋梁,能接引門外的人來認識人間佛教。
猶他大學藝術史學系Winston Kyan,發表〈人間佛教與中國現代藝術〉。從張洹的藝術作品「塔」說起。這是發表在汶川地震後的作品。「塔」反應中國人對死亡的印象,也象徵在地獄救度眾生的地藏菩薩。而張洹創作的「塔」,裡面有豬的影子,隱喻中國人對「家」的渴望。張洹將這隻豬又創作了「豬剛強」的故事。「豬剛強」原是在四川地震中,被困了49天卻倖存的豬隻,因而被稱為「豬剛強」。張洹造出「豬剛強」與「牛津花」的愛情故事,把「豬剛強」的光環去除,讓牠回歸日常生活當中。
Reed Criddle,發表〈佛教梵唄為編曲合唱的媒介〉一文。Reed Criddle播放他創作與指揮的合唱樂曲:《菩提本無樹》、《回向偈》及《吉祥神咒》。他用中國的「五音」作曲,譜出新的「海潮音」。在創作過程中,他發現梵音很有力量,在唱誦時必須音準、發音都準確到位。
最新消息
東森氣象新聞直播 推廣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
2025-11-07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成員禮敬星雲大師 報告成果豐碩
2025-11-07南天健康日深入社區 身心靈課程獲新州政府特別推廣
2025-11-07福嚴佛學院佛光山教育參訪 心保和尚座談交流
2025-11-07《台灣超人》北美巡演 生命故事跨海傳遞正能量
2025-11-07松信分會捐血活動 落實人間善美理念
2025-11-07《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衣食住行5-5
2025-11-072025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 探究安頓人心的智慧
2025-11-06西方伴侶南天寺締結佛化婚姻 以佛法智慧共築幸福人生
2025-11-06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探討AI的應用與反思
2025-11-06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