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教界、學界和政界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佛教文化。」洪修平樂觀表示,這是人間佛教當代及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人間社記者林靖敏攝
圖說:「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原則,才能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暨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對中國佛教、人間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獨到的見解,強調兩岸之間互動交流,對發揚人間佛教具有加分作用。 人間社記者林靖敏攝人間佛教新願景 洪修平盼經典普及化
2017-12-17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原則,才能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暨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對中國佛教、人間佛教的形成與發展有其獨到的見解,強調兩岸之間互動交流,對發揚人間佛教具有加分作用。
出版《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佛教文化歷程》、《中國禪學思想史》等學術著作的洪修平侃侃而談,儒釋道形成中華文化,其中,中國佛教是從印度傳來,在本土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從中印的文明交流互鑑中,可看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認為要有了解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覺,隨順時代、社會變遷而與時俱進,才能傳承與發展。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經歷不斷中國化的過程,最終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成為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洪修平表述,中國佛教既繼承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和基本精神,同時又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產生不同於印度佛教的思想特點和文化精神。
洪修平進一步提及,兩岸同根同源,彼此交流非常重要,尤其透過文化、學術交流,在創造轉化、創新發展的基礎下,共同發揚人間佛教。他指出,人間佛教是佛教界有識之士因有感於晚明以來中國佛教的衰敗,為因應社會與文化急遽變化所做出的自覺調整,也是唐宋以來中國佛教人生化、入世化的發展,由太虛大師倡導,印順法師、趙樸初等人發展,進而由佛光山、星雲大師付諸實踐。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是大陸當前的重大文化工程,不但追求學術高水準,又力求古為今用,讓優秀傳統文化貼近現實生活,融入課堂教育、走進人們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而代表中國佛教的《六祖壇經》幸運入選,是中國佛教界的盛事;對禪宗研究專精的洪修平表示,禪宗的出現是中國佛教文化的成果,而《六祖壇經》的著述,奠定中國禪宗人間佛教的基本特色的同時,於實踐面向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與思想基礎。
擔任「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輯委員之一的洪修平,認為文化載體是典籍,通過百部經典的編纂、整理文獻、典籍的精華,並予以深入淺出解釋內文,進而將中華文化推向社會,共享文化資源。以學術研究當橋梁,讓經典不再束之高閣,成為大眾普及化閱讀的文物。
洪修平透露,中國佛教對世界的貢獻與影響,除了佛陀的智慧外,還有民族的智慧,因此,百部經典需要有中國佛教的代表性典籍。認為《六祖壇經》外,《大唐西域記》、《弘明集》都是值得推薦的典籍,《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大師前往印度取經,記錄沿途各國的歷史、社會面貌,許多早已失傳的歷史反而要借助此書的敘述作為依據,更為一帶一路發揮積極作用。《弘明集》則是最早紀錄佛教初傳中國的歷程,反映外來文化和中華文化融合發展的歷史典範,中華文化走出去可以把此書作為借鏡。
「教界、學界和政界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佛教文化。」洪修平樂觀表示,這是人間佛教當代及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出版《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中國佛教文化歷程》、《中國禪學思想史》等學術著作的洪修平侃侃而談,儒釋道形成中華文化,其中,中國佛教是從印度傳來,在本土生根、發芽、開花和結果。從中印的文明交流互鑑中,可看見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歷史。認為要有了解歷史、中華傳統文化的自覺,隨順時代、社會變遷而與時俱進,才能傳承與發展。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發展,經歷不斷中國化的過程,最終融入中華傳統文化之中,成為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洪修平表述,中國佛教既繼承佛陀創教的根本情懷和基本精神,同時又在傳統文化的土壤中,產生不同於印度佛教的思想特點和文化精神。
洪修平進一步提及,兩岸同根同源,彼此交流非常重要,尤其透過文化、學術交流,在創造轉化、創新發展的基礎下,共同發揚人間佛教。他指出,人間佛教是佛教界有識之士因有感於晚明以來中國佛教的衰敗,為因應社會與文化急遽變化所做出的自覺調整,也是唐宋以來中國佛教人生化、入世化的發展,由太虛大師倡導,印順法師、趙樸初等人發展,進而由佛光山、星雲大師付諸實踐。
「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是大陸當前的重大文化工程,不但追求學術高水準,又力求古為今用,讓優秀傳統文化貼近現實生活,融入課堂教育、走進人們心中,最大限度地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而代表中國佛教的《六祖壇經》幸運入選,是中國佛教界的盛事;對禪宗研究專精的洪修平表示,禪宗的出現是中國佛教文化的成果,而《六祖壇經》的著述,奠定中國禪宗人間佛教的基本特色的同時,於實踐面向提供重要的理論資源與思想基礎。
擔任「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編輯委員之一的洪修平,認為文化載體是典籍,通過百部經典的編纂、整理文獻、典籍的精華,並予以深入淺出解釋內文,進而將中華文化推向社會,共享文化資源。以學術研究當橋梁,讓經典不再束之高閣,成為大眾普及化閱讀的文物。
洪修平透露,中國佛教對世界的貢獻與影響,除了佛陀的智慧外,還有民族的智慧,因此,百部經典需要有中國佛教的代表性典籍。認為《六祖壇經》外,《大唐西域記》、《弘明集》都是值得推薦的典籍,《大唐西域記》是玄奘大師前往印度取經,記錄沿途各國的歷史、社會面貌,許多早已失傳的歷史反而要借助此書的敘述作為依據,更為一帶一路發揮積極作用。《弘明集》則是最早紀錄佛教初傳中國的歷程,反映外來文化和中華文化融合發展的歷史典範,中華文化走出去可以把此書作為借鏡。
「教界、學界和政界攜手合作,共同推進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以傳承發展中華優秀佛教文化。」洪修平樂觀表示,這是人間佛教當代及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最新消息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交通工具4-2
2025-11-19佛光西來學校小小書法家 勇闖南加州學術賽場
2025-11-18南華大學文學系辦國際研討會 啟用「敦煌學專區」深化研究能量
2025-11-18新營講堂關懷弱勢淨化社區 傳遞佛光愛
2025-11-18西來寺三好學園佛學會考 親子攜手共精進
2025-11-18《藥師經》現代解讀 佛法智慧療癒身心
2025-11-18大洋洲佛學會考 佛光人跨世代共學
2025-11-18〔寶島采風〕風華古宅飄書香 文化綠廊續芬芳
2025-11-18心保和尚關懷圓通寺 讚歎三好家庭傳承有佛法
2025-11-18慈航半世紀、福國新十年 人間音緣感恩音樂會
2025-11-18
相
關
消
息
與星雲大師再一次靠近 東京論壇回顧星雲大師的智慧與風範 2025-07-23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齊豫與李建復攜手嗨翻全場 2025-06-30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歐麗娟詮釋紅樓繁華大觀園外還有整座人間 2025-06-29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陳怡蓁與陳義芝解說驀然回首的辛棄疾 2025-06-26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王文靜談住在喜馬拉雅山風光 2025-06-25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陳月卿分享如何升級自癒力 2025-06-24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謝震武暢談活出上善若水的人生 2025-06-23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蔣勳聚焦談「祇樹給孤獨園」 2025-0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