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2022第九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學界與教界點評叢書 人間佛教學研究正式啟動 新書研討會圓滿落幕
2022-12-11
冠蓋雲集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新書發布研討會」,12月11日在佛光山圓滿落幕。閉幕式暨綜合座談由成功大學副校長陳玉女主持,與會學者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叢書作者:南華大學宗教所黃國清教授、佛光山電子大藏經永本法師、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闞正宗教授,上台分享心得。觀察員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朱芳慧教授、中山大學哲學所寂海法師、慈濟大學慈濟學教學研究中心鄭凱文研究員、圓光佛學院性儀法師也分享此行的收穫。
如得法師認為這次研討會的含金量很高。主持人還承擔點評人工作,清晰明白地表達作者沒有講述到的地方,相互輝映,讓大家對內容更瞭解。聽了講座後,迫不及待想閱讀叢書,希望以佛法為底蘊來傳遞幸福。而聆聽黃國清教授結合管理與人間佛教;翟本瑞教授挑戰西方系統的運行模式,用人間佛教建構的系統去改善西方的困境;杜保瑞教授超越學者眼光,以信徒角度,提出佛法生活化、生活信仰化、信仰理性化,都對他帶來很多的啟發。
黃國清教授分享跨學科的研究十分不易。對人間佛教以及自己的專業領域都要能深入理解,還要找到彼此的結合點。而人間佛教還不是成熟的學科,還有待深入與體系化。而學術是理性客觀,具有系統的,需要面對批判的。他期望這本著作能夠學用合一,建議開創人間佛教的企業家研討班。
永本法師期許佛光山五所大學都有學者能來參與人間佛教學的研究。他也省思僧眾的修行是化繁為簡,而學術是化簡為繁,思惟角度不同,如何突破這種困境?然而如果沒有學術精闢理論,在佛教的修行上,也很容易出現邪知邪見,找不到真正修行方法。因此僧眾要去學習突破這樣的困境。永本法師讚歎杜保瑞教授用《往事百語》來研究大師的心法,從理論領域落實到生活實踐,往內轉化自心也向外弘化。而行解並重、事理圓融,正是佛教徒努力的目標。對於李向平教授提出人間佛教的「生權」,聯想到星雲大師提到「生命、生活、生死」,這三個觀念在李教授書中有說明,但是和大師的 點不同。觸發我們怎樣從學者的角度,來看大師的思想以及對生命的態度。永本法師提示「向前有路」,借用學者專業領域來參與人間佛教學的研究,讓這些理論能夠落實在人心的淨化。
從星雲大師全集中提到佛光山的未來。永本法師思考,佛光山即將面對第二個五十年,如何走出輝煌?永本法師也公開佛光山的管理方式,從學業、事業、道業這方面每年自我評鑑。而人心管理很不容易,但如何在制度中運作。而這次的座談會具有教學性質,是很好的學習,提供很多資訊。
闞正宗教授說明歷史的重要。也對跨領域提出看法。這套叢書涵蓋哲學、管理、文學、歷史,人間佛教學就是跨領域的。未來還有很多面向,需要學者探討,去系統化,成為一個學門。並以經文「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說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就是「一音演說法」,而各學者「隨類各得解」,人間佛教學是值得開發的寶庫,期許人間佛教學要持續運作與發展,未來大有可期。
朱芳慧教授首次參加人間佛教座談會。對於座談會完善的規畫,法師的關懷,讓她十分感動。她認為除了專業的學習,身心靈的成長,生活價值的追尋,都是十分重要的。她很高與在這裡認識了佛光山的法師以及學界的友人,也看到佛光山各角落的藝術設施,已經把藝術與佛法相結合了。
寂海法師認為需要觀察得很多,包括點心、寺院環境以及學術研討,都給她很深印象。看到星雲大師在宜蘭十年磨一劍,以大無畏精神,在傳統中改革與創新,讓她對星雲大師心生崇敬。也珍惜現有的學佛環境。
鄭凱文研究員在佛光山,對於法師的親切關懷,倍感溫馨。也讓他看到修行就是在生活當中,像妙凡院長規畫這樣盛大的研討會,要觀照許多細節。他認可佛光山的文教事業與組織領導是佛教界的典範。他也提問「佛光學」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的差異。
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回應問題:《佛光學》是星雲大師在三十年前所寫,針對佛光山教團,對人間佛教思想理念的精華都聚集在這裡面。「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是一種延續與擴大,超越宗派、種族、國家。未來會跨越不同知識領域,成為全人類智慧財產。
性儀法師幽默說起星雲大師曾在圓光寺修持過,所以圓光寺是受到加持的地方。這場座談會,讓他覺得不虛此行,性儀法師讚歎星雲大師八宗兼弘,胸懷世界,蒼生。對於星雲大師的願景,培養人才,帶領大眾自覺覺他,這些都讓他感動與敬佩。
主持人總結五場次座談,有獨立面向,也有交疊部分。還有跨領域的整合,以及「學用合一 」的討論。但學用合一的成敗,端在一心,就像星雲大師面對佛教的危機,想方設法去克服。所以危機往往是轉機,心有多寬,轉換就有多大。而人間佛教,不需要標準化,也不是萬年使用,而是有機體,與時俱進。
這套叢書是人間佛教學開始建構的里程碑,還要經過批判、淬煉、提升,再進入第二階段,從這樣的角度來觀察,這場研討會是成功的。
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分享未出家前,他曾思考什麼是佛教?誰是佛教徒?為此走入山林參訪,卻無法解除困惑。因緣際會來到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一學期後,發現找到了答案,就在佛光山出家。2012年回到本山,能近距離親近星雲大師,更清楚什麼是人間佛教。又因接觸學術,更開闊去閱讀佛教文化的歷史知識。更知道人間佛教如何繼往開來,透過佛教史,認識佛教發展的時代背景。而「人間佛教學」已經過一百多年的倡導、落實。現今佛教團體共同使命,是把佛教帶回人間,讓理論落實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從思想學說到實踐,從實踐來驗證思想學說。這是一個開始,希望有更多學者專家、法師與佛教團體共同來推動人間佛教。
閉幕式中放映研討會的回顧影片,並在〈惜別歌〉的音聲中互道珍重,圓滿落幕。
如得法師認為這次研討會的含金量很高。主持人還承擔點評人工作,清晰明白地表達作者沒有講述到的地方,相互輝映,讓大家對內容更瞭解。聽了講座後,迫不及待想閱讀叢書,希望以佛法為底蘊來傳遞幸福。而聆聽黃國清教授結合管理與人間佛教;翟本瑞教授挑戰西方系統的運行模式,用人間佛教建構的系統去改善西方的困境;杜保瑞教授超越學者眼光,以信徒角度,提出佛法生活化、生活信仰化、信仰理性化,都對他帶來很多的啟發。
黃國清教授分享跨學科的研究十分不易。對人間佛教以及自己的專業領域都要能深入理解,還要找到彼此的結合點。而人間佛教還不是成熟的學科,還有待深入與體系化。而學術是理性客觀,具有系統的,需要面對批判的。他期望這本著作能夠學用合一,建議開創人間佛教的企業家研討班。
永本法師期許佛光山五所大學都有學者能來參與人間佛教學的研究。他也省思僧眾的修行是化繁為簡,而學術是化簡為繁,思惟角度不同,如何突破這種困境?然而如果沒有學術精闢理論,在佛教的修行上,也很容易出現邪知邪見,找不到真正修行方法。因此僧眾要去學習突破這樣的困境。永本法師讚歎杜保瑞教授用《往事百語》來研究大師的心法,從理論領域落實到生活實踐,往內轉化自心也向外弘化。而行解並重、事理圓融,正是佛教徒努力的目標。對於李向平教授提出人間佛教的「生權」,聯想到星雲大師提到「生命、生活、生死」,這三個觀念在李教授書中有說明,但是和大師的 點不同。觸發我們怎樣從學者的角度,來看大師的思想以及對生命的態度。永本法師提示「向前有路」,借用學者專業領域來參與人間佛教學的研究,讓這些理論能夠落實在人心的淨化。
從星雲大師全集中提到佛光山的未來。永本法師思考,佛光山即將面對第二個五十年,如何走出輝煌?永本法師也公開佛光山的管理方式,從學業、事業、道業這方面每年自我評鑑。而人心管理很不容易,但如何在制度中運作。而這次的座談會具有教學性質,是很好的學習,提供很多資訊。
闞正宗教授說明歷史的重要。也對跨領域提出看法。這套叢書涵蓋哲學、管理、文學、歷史,人間佛教學就是跨領域的。未來還有很多面向,需要學者探討,去系統化,成為一個學門。並以經文「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說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就是「一音演說法」,而各學者「隨類各得解」,人間佛教學是值得開發的寶庫,期許人間佛教學要持續運作與發展,未來大有可期。
朱芳慧教授首次參加人間佛教座談會。對於座談會完善的規畫,法師的關懷,讓她十分感動。她認為除了專業的學習,身心靈的成長,生活價值的追尋,都是十分重要的。她很高與在這裡認識了佛光山的法師以及學界的友人,也看到佛光山各角落的藝術設施,已經把藝術與佛法相結合了。
寂海法師認為需要觀察得很多,包括點心、寺院環境以及學術研討,都給她很深印象。看到星雲大師在宜蘭十年磨一劍,以大無畏精神,在傳統中改革與創新,讓她對星雲大師心生崇敬。也珍惜現有的學佛環境。
鄭凱文研究員在佛光山,對於法師的親切關懷,倍感溫馨。也讓他看到修行就是在生活當中,像妙凡院長規畫這樣盛大的研討會,要觀照許多細節。他認可佛光山的文教事業與組織領導是佛教界的典範。他也提問「佛光學」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的差異。
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回應問題:《佛光學》是星雲大師在三十年前所寫,針對佛光山教團,對人間佛教思想理念的精華都聚集在這裡面。「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是一種延續與擴大,超越宗派、種族、國家。未來會跨越不同知識領域,成為全人類智慧財產。
性儀法師幽默說起星雲大師曾在圓光寺修持過,所以圓光寺是受到加持的地方。這場座談會,讓他覺得不虛此行,性儀法師讚歎星雲大師八宗兼弘,胸懷世界,蒼生。對於星雲大師的願景,培養人才,帶領大眾自覺覺他,這些都讓他感動與敬佩。
主持人總結五場次座談,有獨立面向,也有交疊部分。還有跨領域的整合,以及「學用合一 」的討論。但學用合一的成敗,端在一心,就像星雲大師面對佛教的危機,想方設法去克服。所以危機往往是轉機,心有多寬,轉換就有多大。而人間佛教,不需要標準化,也不是萬年使用,而是有機體,與時俱進。
這套叢書是人間佛教學開始建構的里程碑,還要經過批判、淬煉、提升,再進入第二階段,從這樣的角度來觀察,這場研討會是成功的。
人間佛教研究院妙凡法師分享未出家前,他曾思考什麼是佛教?誰是佛教徒?為此走入山林參訪,卻無法解除困惑。因緣際會來到佛光山叢林學院就讀,一學期後,發現找到了答案,就在佛光山出家。2012年回到本山,能近距離親近星雲大師,更清楚什麼是人間佛教。又因接觸學術,更開闊去閱讀佛教文化的歷史知識。更知道人間佛教如何繼往開來,透過佛教史,認識佛教發展的時代背景。而「人間佛教學」已經過一百多年的倡導、落實。現今佛教團體共同使命,是把佛教帶回人間,讓理論落實在生活中,在實踐中,從思想學說到實踐,從實踐來驗證思想學說。這是一個開始,希望有更多學者專家、法師與佛教團體共同來推動人間佛教。
閉幕式中放映研討會的回顧影片,並在〈惜別歌〉的音聲中互道珍重,圓滿落幕。
最新消息
佛教圖像、音聲與文字弘法學術發表 探討佛法多元傳播
2025-08-17丹佛高中新進教師培訓營 佛光人交流教育理念
2025-08-17佛光人參與警察站會議 警民合作增加治安維繫
2025-08-17菁英盃鏖戰 普中女籃展現堅韌意志
2025-08-17務邊佛光人雨中禪修 體會自在轉念智慧
2025-08-17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監事聯席會議 榮耀成果實至名歸
2025-08-17道不盡的感謝 普中畢業好苗子手寫卡片獻給星雲大師
2025-08-17比利時佛光山Veggie Run 健步運動舒展身心
2025-08-17「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首場開講 關注藏經藝術文化傳承
2025-08-17暑期班圓滿落幕 學生展現自信與才華
2025-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