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穿越時空‧法寶再現」系列之「大藏經通俗講座」,主題二「大藏經的形成」8月10日於法寶堂舉行,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暨活動總指導慈惠法師主持。 人間社記者趙啓超攝
圖說: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說,經典經過結集、譯經、抄經、刻經,延伸出2千多年信徒深厚的信仰。 人間社記者趙啓超攝【穿越時空‧法寶再現】大藏經通俗講座 藏經形成千年路
2019-08-10
「穿越時空‧法寶再現」系列之「大藏經通俗講座」,主題二「大藏經的形成」8月10日於法寶堂舉行。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暨活動總指導慈惠法師主持,偕同5位與談人,從經典的結集、譯經、抄經、刻經、俗講、變文、經變、信仰等層面,探討卷帙浩瀚的藏經古往今來之路,近千人聆聽。
慈惠法師表示,星雲大師最關心的是佛法如何讓人人都懂,所以特安排通俗講座。說明大藏經又名「一切經」,經由分類整理有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經、律、論」,十二部又稱「十二分教」,是將佛陀說法的形式內容分成十二種類。
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慧喜法師說明,佛陀涅槃後,弟子將佛陀在各地所說的法整理,於是有了「結集」,第一次經典結集是在佛陀入滅之年的結夏安居,由大迦葉尊者主持。後續還有數次經典結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確認,將佛法傳承下去,如今編藏也是經典的重新結集。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編輯知輝法師說明史上譯經的代表人物和發展,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家東晉鳩摩羅什譯詞優美,重意譯。南北朝真諦大師譯出《攝大乘論》等重要典籍。唐朝玄奘大師主持大慈恩寺譯經院,質與量空前絕後。唐朝義淨大師主持大薦福寺翻經院,以律部為主。佛光山的現代譯經師譯成語言有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讀懂,少了語言的隔閡才能深入佛法。
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慧覺法師說明佛教的「刻經」第一部木刻大藏經是宋代的《開寶藏》。《房山石經》是隋朝靜琬法師秉持師父慧思法師的遺願,帶領弟子,代代傳刻,持續了千年。近代刻經則有「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居士,另外傳承刻經精神的就是藏經樓主殿的星雲大師石刻一筆字,以一比一比例刻成,是大師以生命力所刻畫的經典。
聲聞藏編輯妙果法師說明「寫經」,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經典都是手寫而成。經典抄寫後需裝幀,有卷軸裝、經折裝等。另效法古德寫經的風範,也發展出抄經修持。
聲聞藏編輯有定法師說明「俗講」與「變文」,「俗講」盛行於唐代,因應佛法要三根普被,於是在法會後,法師蒐羅佛教有趣的故事展開通俗講經,「變文」就是俗講的腳本,其後更成為白話文學的啟蒙。
慧喜法師表示,經典變成圖畫即為「經變」,隋唐為「經變」創作的黃金時代,以佛典故事為多。也有連環漫畫形式者,如〈九色鹿經變〉。而現代經變,如佛館觀音殿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像,為藝術家楊惠姍依據敦煌莫高窟的觀音變相所創作,和玉佛殿〈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經變圖,還有〈佛陀行化圖〉、佛光山的淨土洞窟皆是很好的例證。
慈惠法師說,經典經過結集、譯經、抄經、刻經,延伸出2千多年信徒深厚的信仰,無論出家在家,都認為佛陀所說的法就在經典中,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歷代高僧大德不惜性命守護,他們的道念、意志在其中,是無數人的精神、血汗所成就,理解至此,讀經的功德更加殊勝。
慈惠法師表示,星雲大師最關心的是佛法如何讓人人都懂,所以特安排通俗講座。說明大藏經又名「一切經」,經由分類整理有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經、律、論」,十二部又稱「十二分教」,是將佛陀說法的形式內容分成十二種類。
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教務長慧喜法師說明,佛陀涅槃後,弟子將佛陀在各地所說的法整理,於是有了「結集」,第一次經典結集是在佛陀入滅之年的結夏安居,由大迦葉尊者主持。後續還有數次經典結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確認,將佛法傳承下去,如今編藏也是經典的重新結集。
佛光大藏經聲聞藏編輯知輝法師說明史上譯經的代表人物和發展,佛教史上的四大譯經家東晉鳩摩羅什譯詞優美,重意譯。南北朝真諦大師譯出《攝大乘論》等重要典籍。唐朝玄奘大師主持大慈恩寺譯經院,質與量空前絕後。唐朝義淨大師主持大薦福寺翻經院,以律部為主。佛光山的現代譯經師譯成語言有英文、德文、西班牙文等,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讀懂,少了語言的隔閡才能深入佛法。
叢林學院男眾學部慧覺法師說明佛教的「刻經」第一部木刻大藏經是宋代的《開寶藏》。《房山石經》是隋朝靜琬法師秉持師父慧思法師的遺願,帶領弟子,代代傳刻,持續了千年。近代刻經則有「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居士,另外傳承刻經精神的就是藏經樓主殿的星雲大師石刻一筆字,以一比一比例刻成,是大師以生命力所刻畫的經典。
聲聞藏編輯妙果法師說明「寫經」,在印刷術發明之前,經典都是手寫而成。經典抄寫後需裝幀,有卷軸裝、經折裝等。另效法古德寫經的風範,也發展出抄經修持。
聲聞藏編輯有定法師說明「俗講」與「變文」,「俗講」盛行於唐代,因應佛法要三根普被,於是在法會後,法師蒐羅佛教有趣的故事展開通俗講經,「變文」就是俗講的腳本,其後更成為白話文學的啟蒙。
慧喜法師表示,經典變成圖畫即為「經變」,隋唐為「經變」創作的黃金時代,以佛典故事為多。也有連環漫畫形式者,如〈九色鹿經變〉。而現代經變,如佛館觀音殿供奉的千手千眼觀音像,為藝術家楊惠姍依據敦煌莫高窟的觀音變相所創作,和玉佛殿〈藥師佛東方琉璃世界〉、〈阿彌陀佛西方極樂淨土〉經變圖,還有〈佛陀行化圖〉、佛光山的淨土洞窟皆是很好的例證。
慈惠法師說,經典經過結集、譯經、抄經、刻經,延伸出2千多年信徒深厚的信仰,無論出家在家,都認為佛陀所說的法就在經典中,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歷代高僧大德不惜性命守護,他們的道念、意志在其中,是無數人的精神、血汗所成就,理解至此,讀經的功德更加殊勝。
最新消息
紐西蘭全國天主教學校宗教教師 南島佛光山交流研習
2025-11-26牛津劍橋佛學社參訪倫敦佛光山 青年展開人間佛教文化與禪修之旅
2025-11-26小手寫溫暖 西方寺為安寧病患送上節日關懷
2025-11-26勝鬘書院紐約參學 看亞裔美國人挑戰與機遇
2025-11-26晚唐宮廷服飾文化 法門寺地宮的紡織考古發現與研究
2025-11-26佛光青年圓夢 掌握人生選擇
2025-11-26警民之愛 西來盃公益籃球賽助孩童溫暖過節
2025-11-26屏二分會一社區一蓮花 傳遞健康正知見
2025-11-26雪梨佛光人推動環保與多元文化 榮獲新州議會表揚肯定
2025-11-26佛光人的家 佛光村入住說明會
2025-11-26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