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新思維—由A I及太空科學所推動的教育革新
【人間社 蔣雁文 美國北加州報導】2025-03-17為了與時俱進,佛光山佛立門文教中心於3月15日迎來2025年的第二場科技趨勢系列講座,邀請到由休士頓心理諮商師及開設臨終關懷中心的蕭媖媜老師所引薦的美國休士頓HASSE太空學校創辦人,Space AI執行長、2005年世界太空遠景與AI大賽主席劉倬宇主講「超越地球與黑板:太空願景與AI力量驅動的教育革新」,逾70人聆聽受益。 劉倬宇是國際太空教育的先驅,擁有20多年的太空教育經驗,致力於通過太空探索和AI學習革新教育模式,並在全球範圍內創建多個教育機構,如SVAC、HASSE Space School和IVICON。得到NASA、私人航太企業、科學家和教育領袖的認可,榮獲美國眾議院「特殊貢獻獎」和休斯頓市「創新教育影響力獎」。創立HASSE以來,幫助超過20個國家,共7000多名學生學生,打造啓發性的學習體驗。他撰寫的《為夢想點火》獲獎,是許多學校推薦讀物。 劉倬宇以豐富的經驗與閱歷,分享深奧的航太科學與最新的AI技術結合,強調由Vision到Goal,以 passion付諸Action,從錯誤中學習,永不放棄。希望藉此機會激勵對太空科學有興趣的學生們,以更大的熱情與業界聯合,開展宇宙觀去看世界,放開束縛,突破傳統。 生動有趣的演講吸引許多矽谷的高科技人才以及正在就讀高中、大學及碩博士生們,獲得滿堂喝采。演說後,大家紛紛表示,今天讓他們在教育革新方面受到極大的啟發,破除了傳統教育的局限,對未來勇敢追夢。 監寺覺安法師讚嘆劉倬宇卓越貢獻,不但激發年輕一代對AI與航太的興趣,同時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培養無數的青年人才。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積極提倡「以教育培養人才」的教育理念相契相合。最後鼓勵大眾一定要有願力,有夢想熱情,不退初心,點燃自己心中的夢想。
相關新聞
-
廖俊棋博士蒞均頭 恐龍時代科普講座
「哇!恐龍世界真奇妙!」佛光山均頭中小學2月17日舉辦科普講座,邀請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古瘠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廖俊棋博士主講「恐龍時代的那些龍、那些事」專題。廖博士專精古生物學、地層學,以淺顯易懂方式介紹地球生命史,恐龍的分類、生態,以及科學家如何透過研究和科學技術來還原恐龍世界。均頭三至六年級100位師生專注凝聽,走進恐龍世界,也吸收到最新的恐龍研究資訊。 廖俊棋首先提及地球46億年的演化歷史,地球從熾熱的岩漿球演變成生機蓬勃藍色星球,生物從單細胞生物演化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棲息地從蔚藍的深海爬到茂盛的陸地森林。地球在地質學上的顯生宙時期,又劃分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中生代又分成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恐龍是中生代最優勢爬行動物的代表,恐龍全盛時期長達一億四千萬年。 均頭五年級學生江晉佑說道,原來恐龍以骨盆結構來分類,可以分為蜥盤目和鳥盤目,但是有些有「龍」稱呼的海中爬行動物,如翼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牠們可都不是恐龍呢! 六年級學生張睿昶提及,恐龍又分肉食、植食兩類,肉食恐龍牙齒較尖愛吃肉,像是棘龍、霸王龍、特暴龍、暴龍;植食恐龍性情溫和,愛吃植物牙齒呈匙狀,像是劍龍、三角龍、梁龍、甲龍。四年級王佳群說,考古學家曾在暴龍的大便化石中發現碎骨頭,可見暴龍是肉食恐龍。 廖俊棋博士也和大家分享,考古出土文物須注意事項有遺址現場保護、文物加固、謹慎搬運;另有清修出土文物、進行研究,及將研究結果布置展出。四年級學生陳宛宜開心的說,我有排隊看到廖博士蒐藏的很珍貴的蜘蛛琥珀,蜘蛛被松柏類植物樹脂包裹著,埋藏在地下數千萬年,就成了琥珀化石。 廖俊棋博士稱讚均頭學生勇於發問,很有探究精神,有位小朋友問道:「恐龍大約可以活到幾年?」廖博士回覆,恐龍大約可以活20幾年,這是考古家從恐龍的骨頭化石橫切面得知的,恐龍骨頭每年都會長一圈,就像樹木的年輪一樣。 講座後,五年級學生周莛偉很驚訝的表示,自己從小是恐龍迷,但聽完這場講座後,徹底顛覆了他既有的恐龍常識。廖博士說道:「恐龍在至今6千6百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中,因小行星或彗星引起的撞擊,或火山爆發而集體滅絕;但是恐龍其實沒有完全滅絕,有一支演化成近一萬種鳥類,恐龍仍然在新生代的現在逍遙自在呢!雞屬於鳥類,所以雞也是恐龍演化來的。」周莛偉不可置信地說,均頭校園裡可愛動物園區養了一群公雞、母雞,這麼說牠們也都是恐龍,這也太不可思議了。恐龍世界真是太奇妙了!
-
溫哥華人間學院3C弘法 手機影片製作與應用
溫哥華「人間學院」今年度開設了一系列「教育培訓課程」。4月22日開課,第一堂「手機影片製作與生活中的應用」,由住持覺初法師授課,藉由APP「Viva Video」,學員很快地學會將手機中的照片製作成一段具有音樂、字幕和特效的影片,近50位學員熱情參與,看到自己完成的作品,大家都很有成就感,學習興趣更加濃厚。 覺初法師指出,在3C盛行的時代,善用高科技,可以快速廣泛地傳遞正能量,與時俱進宣揚人間佛教。「手機影片製作」課程下半部由劉建綱理事教授,學員學習如何用手機與電腦傳送資料和圖片,以及手機在生活中的多種功能,透過該課程對手機有了更詳盡的認識。 整個課程持續了3個半小時,學員學習意願高昂,並紛紛要求加開相關課程。溫哥華「教育培訓課程」將陸續開設美工製作、新聞寫作、讀書會帶領人培訓、照相攝影及剪接錄音等課程。佛光人隨著生活與弘法所需,終身學習,與時俱進,讓生命更加充實與燦爛。
-
你看!大佛背後有光環!
「哇!你看大佛背後有光環!」3月28日中午約12點半,中、南部地區出現罕見的日暈現象,遊客於佛光山接引大佛前,拍下難得的光景。 拍下奇景的遊客Toney表示,當時正在佛光山上,得知今日有日暈奇觀,身為攝影師的他,突然有個念頭一閃而過,「拍攝出代表佛光山的照片!」他立即著相機飛奔到接引大佛座下,等待薄雲散去,約莫半小時,薄雲終於散去,他表示,按下快門那一刻,震撼與感動難以言說,而他也在當下深刻體會到人類的渺小。 氣象專家表示,日暈形成的原理和彩虹類似,主因在陽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經折射或反射形成光的現象,在太陽周圍出現光圈,此現象多出現於春夏季節。民間俗諺中也提及「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若當天出現日暈,夜半三更將會降雨,如果出現月暈,則隔天中午可能會刮風,為降雨的象徵。
-
瑞獸雕塑物歸原主 了20年心願
20年前參與南天寺建設的2位建築工人,私自帶走一尊瑞獸雕塑;20年後,他們親自把瑞獸雕塑送還南天寺。南天寺監院覺寧法師把這尊瑞獸雕塑重新贈予他們,2人對法師的慈悲十分感動,發心要為寺院維修建築,回報法師的寬恕與包容。 兩位西方遊客,1月18日捧著一尊瑞獸雕塑走進南天寺大悲殿。他們表示,20年前參與南天寺興建,工程完工之後,原本要安放屋簷的瑞獸雕塑有剩餘,他們就拿回家供奉。後來覺得未告知法師而直接帶回寺院物品,有失妥當,20年來心中一直深感愧疚與不安,他們特地到南天寺表達懺悔,把瑞獸雕塑歸還南天寺。 「只要初發心並非有意侵占寺院財物,就值得原諒。」南天寺監院覺寧法師給予慈悲開示,初發心很重要,更何況心懷愧疚,懂得懺悔,善莫大焉。 覺寧法師除了以大悲觀世音菩薩吊飾與他們結緣,並把歸還寺院的瑞獸雕塑重新贈予他們。兩人對法師的慈悲與包容十分感動,發心要到寺院維護修繕破損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