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佛光山鳳山講堂金剛茶禪一味,6月19日舉辦首次線上讀書會,談論主題:消災免難;謝杉河督導談論主題:危機意識。 人間社記者戴良雄攝
圖說:謝杉河分享自己曾被醫生診斷患了「高速公路恐慌症」的過往,他理性的告訴自己「我是真正的佛教徒,內心坦蕩蕩,不要怕,佛菩薩會護佑著我。」 人間社記者戴良雄攝
圖說:莊賢量說,吾人若想要消災免難,除了學佛、信佛、念佛、拜佛外,更要能行佛、行法。例如:你想要求得長壽,就要懂得「不殺生」,有了不殺生、護生的因,自然感召長壽的果報。 人間社記者戴良雄攝
圖說:雷滿鴻說,四無量心,能產生一切福德智慧,能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生活中如何以四無量心做為立身處世的根本呢?
人間社記者戴良雄攝
圖說:佛光山鳳山講堂住持覺海法師以「生活四心」開示,法師勉眾: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也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應該具備的四種心。 人間社記者戴良雄攝鳳山講堂金剛茶禪一味線上讀書會
2021-06-22
為配合政府防疫措施,隨著三級警戒繼續延長,更遵守政府規定防疫期間道場不對外開放、不群聚的前提下,佛光山鳳山講堂金剛茶禪一味,6月19日舉辦首次線上讀書會,莊賢量督導談論主題:消災免難;謝杉河督導談論主題:危機意識。
佛教數千年的流傳,萬億的眾生信佛、念佛、拜佛,所求為何?莫不是為了祈求「消災免難」。能否如願嗎?可能如願,也有不能如願的。何以故?因為佛教講的是「因果」關係,試想,沒有播種的「因」,何來收成的「果」?
莊賢量說,吾人若想要消災免難,除了學佛、信佛、念佛、拜佛外,更要能行佛、行法。例如:你想要求得長壽,就要懂得「不殺生」,有了不殺生、護生的因,自然感召長壽的果報。
如果,你想發財,就不要有起「盜心」、貪取非份之財的邪念;希望家庭平安和諧,就不要有侵犯他人身體、名節之「淫念」;若希望名譽受到尊重,則要謹言慎行,不造謠生事,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你希望有個健康的身體,切記:不吸毒、不飲酒。不傷害自己的身心,方能擁有健康。
謝杉河談「危機意識」,以星雲大師的話與大眾分享。大師說,人之一生,稱心如意也好,消極失志也罷,不管怎麼活,都不能沒有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感的人,不懂得「防範於未然」,一旦苦難來臨時,很容易就被打倒。所以,人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尤其要懂得「有備無患」,要培養處理危機的能力。
謝杉河分享自己曾被醫生診斷患了「高速公路恐慌症」的過往,他理性的告訴自己「我是真正的佛教徒,內心坦蕩蕩,不要怕,佛菩薩會護佑著我。」謝杉河說,我們要懂得居安思危,平常拜佛、信佛、念佛、行佛,遇到問題或是困難時,自然信心增強。
董正亮提到,我們要消災免難就要有因果觀念,有好因好緣就可消災。例如:這次新冠疫情病毒傳播很快,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抑制病情蔓延,民眾盡量待在家裡、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消毒、不要群聚,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別人,同時也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大家平常就要有危機意識,董正亮說,初次體驗到因乾旱限水,無水可用之苦,讓他深刻感受節約用水、節約能源非口號,須身體力行;更體悟佛弟子平時就要多拜佛、多修行,累積福德資糧,以備不時之需。
四無量心,能產生一切福德智慧,能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生活中如何以四無量心做為立身處世的根本呢?佛光山鳳山講堂住持覺海法師以「生活四心」開示:
第一、處事要有慈心:給人歡喜、安樂、體諒、服務的心。
第二、助人要有悲心:幫助別人離苦得樂的心,像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心。
第三、做事要有喜心:做事時,「心甘情願」才會讓自己快樂;滿心歡喜的去待人處事,才能讓人感到真誠。
第四、修行要有捨心:捨心就是要能放得下,要能看得開,要能不計較,不自我執著;「捨才能得」。
覺海法師勉眾: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也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應該具備的四種心。
佛教數千年的流傳,萬億的眾生信佛、念佛、拜佛,所求為何?莫不是為了祈求「消災免難」。能否如願嗎?可能如願,也有不能如願的。何以故?因為佛教講的是「因果」關係,試想,沒有播種的「因」,何來收成的「果」?
莊賢量說,吾人若想要消災免難,除了學佛、信佛、念佛、拜佛外,更要能行佛、行法。例如:你想要求得長壽,就要懂得「不殺生」,有了不殺生、護生的因,自然感召長壽的果報。
如果,你想發財,就不要有起「盜心」、貪取非份之財的邪念;希望家庭平安和諧,就不要有侵犯他人身體、名節之「淫念」;若希望名譽受到尊重,則要謹言慎行,不造謠生事,不妄言、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你希望有個健康的身體,切記:不吸毒、不飲酒。不傷害自己的身心,方能擁有健康。
謝杉河談「危機意識」,以星雲大師的話與大眾分享。大師說,人之一生,稱心如意也好,消極失志也罷,不管怎麼活,都不能沒有危機意識,沒有危機感的人,不懂得「防範於未然」,一旦苦難來臨時,很容易就被打倒。所以,人要有「居安思危」的危機意識,尤其要懂得「有備無患」,要培養處理危機的能力。
謝杉河分享自己曾被醫生診斷患了「高速公路恐慌症」的過往,他理性的告訴自己「我是真正的佛教徒,內心坦蕩蕩,不要怕,佛菩薩會護佑著我。」謝杉河說,我們要懂得居安思危,平常拜佛、信佛、念佛、行佛,遇到問題或是困難時,自然信心增強。
董正亮提到,我們要消災免難就要有因果觀念,有好因好緣就可消災。例如:這次新冠疫情病毒傳播很快,政府採取各種措施抑制病情蔓延,民眾盡量待在家裡、出門戴口罩、勤洗手、消毒、不要群聚,保護好自己就是保護別人,同時也減少醫護人員的負擔。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所以大家平常就要有危機意識,董正亮說,初次體驗到因乾旱限水,無水可用之苦,讓他深刻感受節約用水、節約能源非口號,須身體力行;更體悟佛弟子平時就要多拜佛、多修行,累積福德資糧,以備不時之需。
四無量心,能產生一切福德智慧,能利益安樂無量眾生。生活中如何以四無量心做為立身處世的根本呢?佛光山鳳山講堂住持覺海法師以「生活四心」開示:
第一、處事要有慈心:給人歡喜、安樂、體諒、服務的心。
第二、助人要有悲心:幫助別人離苦得樂的心,像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心。
第三、做事要有喜心:做事時,「心甘情願」才會讓自己快樂;滿心歡喜的去待人處事,才能讓人感到真誠。
第四、修行要有捨心:捨心就是要能放得下,要能看得開,要能不計較,不自我執著;「捨才能得」。
覺海法師勉眾: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是菩薩普度眾生所應具備的四種精神,也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應該具備的四種心。
最新消息
東森氣象新聞直播 推廣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
2025-11-07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成員禮敬星雲大師 報告成果豐碩
2025-11-07南天健康日深入社區 身心靈課程獲新州政府特別推廣
2025-11-07福嚴佛學院佛光山教育參訪 心保和尚座談交流
2025-11-07《台灣超人》北美巡演 生命故事跨海傳遞正能量
2025-11-07松信分會捐血活動 落實人間善美理念
2025-11-07《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衣食住行5-5
2025-11-072025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 探究安頓人心的智慧
2025-11-06西方伴侶南天寺締結佛化婚姻 以佛法智慧共築幸福人生
2025-11-06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探討AI的應用與反思
2025-11-06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