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27】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人間佛教的慧學13
2024-11-17
二、慧的應用 ——生活行儀,人間慧用
在《大乘起信論》提到,眾生「一心開二門」,即「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又說一心的本體、相狀、作用廣大無限,所以稱體大、相大、用大。「體相用」三者不可分割,本體的精神、意義,要能隨機、隨緣、隨宜的權巧應用,才能發揮他的價值。
般若智慧就是我們的「心真如門」,般若不是談玄說妙,要表現在生活行儀上,成為人間慧用,才有意義。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師徒印心,禪於是成為人間的一道光明;佛陀成道前,放下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五比丘相約不理睬佛陀,但是當他們見到成道後的佛陀,被佛陀的威儀攝受,忍不住跪地禮拜,並且再度隨侍佛陀,於是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寶」。佛陀的行儀度化,就是人間的慧用。
山東湛山寺倓虛大師,有一次在佛前上香,一位王居士剛好來寺,居士深受大師虔誠肅穆的行儀感動,主動捐錢為他建了「湛山寺」,做為弘法道場。在禪門裡,祖師栽松、鋤田、篩米、掃地等生活行儀,都是禪;就是喝茶吃飯、著衣持鉢、出坡作務、應酬往來、揚眉瞬目、語默動靜,也都藏有微妙的禪意和開悟的因緣,這也是人間的慧用。
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甚至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但是一般人心裡會想:「都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的飯了,還不會吃飯嗎?」這是因為不了解寺院的規律。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所以,到了叢林裡,你會感到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身心千般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需要一一用心擺脫。吃飯端碗,要如「龍吞珠」;持箸夾菜,要如「鳳點頭」;行進走路,要像雁陣一字排開,上身不能動,像頭頂著一盆油,四平八穩的走,在叢林裡真是事事修行,處處法門!有一首偈語,很能說明這些律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皈依三寶復何憂。
佛門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用意在培養一個人出眾的威儀。昔日馬勝比丘以威儀度化舍利弗,成為千古的佳話。因此,樹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是以傳統的叢林道場很重視制度,不但個人有戒牒,僧團也有清規。所謂「清規」,是指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及寺眾日常生活的規則,也就是禪宗叢林關於大眾行、立、坐、臥等威儀所訂定的僧制,為眾僧所必須遵守的儀規,類似現代的「共住規約」,是為僧眾日常修行的規範,以及僧團組織、行事的依循。因此,「清規」是健全僧團的圭臬。
當初百丈禪師為禪宗叢林立下《百丈清規》,使得中國的僧團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單職事,各司其職,使得寺務運作組織化、系統化;又訂定各種修持行儀、日用軌範等,使得僧眾具足威儀,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設立住持一職,領眾薰修,綜理寺務,叢林規模於焉建立。
叢林清規,禮法有度;叢林生活,祥和有序。叢林道場體現了中國儒家所嚮往的天下為公、人人崇樂好禮的理想藍圖,無怪乎時人每見僧團兩序行儀,無不慨嘆「禮失求諸野」!
為了樹立叢林規矩,落實生活佛法,我在佛光山特別建設寬廣明淨的雲居樓,提供全山徒眾與來山信眾、遊客一起過堂。每天到了用餐時間,全山職事、學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過堂的莊嚴隊伍,常令遊客讚歎、感動,可見莊嚴的威儀也能度眾。
在佛門,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禮儀;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禮儀合度,也能發揮無言的說教。唐朝時,曾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當刺史的韓愈,有一天去參訪大顛禪師,大顛禪師正在坐禪,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韓愈等得不耐煩,心裡很著急,便在大顛禪師的耳邊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意思是說:「禪師!你的禪定已經打動了韓愈的心,現在你應該要用智慧跟他說法。」韓愈一聽到這兩句話,很高興,他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就是人間的慧用,乃至仙崖禪師「感化夜遊沙彌」、金代禪師「養蘭不是為了生氣」,以及佛陀的「殺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飲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禪師的「燒佛取暖」、石屋禪師的「教人偷心」等等,都是般若的人間慧用。
在《大乘起信論》提到,眾生「一心開二門」,即「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又說一心的本體、相狀、作用廣大無限,所以稱體大、相大、用大。「體相用」三者不可分割,本體的精神、意義,要能隨機、隨緣、隨宜的權巧應用,才能發揮他的價值。
般若智慧就是我們的「心真如門」,般若不是談玄說妙,要表現在生活行儀上,成為人間慧用,才有意義。當初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迦葉破顏微笑,師徒印心,禪於是成為人間的一道光明;佛陀成道前,放下苦行,接受牧羊女的供養,五比丘相約不理睬佛陀,但是當他們見到成道後的佛陀,被佛陀的威儀攝受,忍不住跪地禮拜,並且再度隨侍佛陀,於是成為佛教「最初的僧寶」。佛陀的行儀度化,就是人間的慧用。
山東湛山寺倓虛大師,有一次在佛前上香,一位王居士剛好來寺,居士深受大師虔誠肅穆的行儀感動,主動捐錢為他建了「湛山寺」,做為弘法道場。在禪門裡,祖師栽松、鋤田、篩米、掃地等生活行儀,都是禪;就是喝茶吃飯、著衣持鉢、出坡作務、應酬往來、揚眉瞬目、語默動靜,也都藏有微妙的禪意和開悟的因緣,這也是人間的慧用。
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甚至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但是一般人心裡會想:「都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的飯了,還不會吃飯嗎?」這是因為不了解寺院的規律。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所以,到了叢林裡,你會感到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身心千般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需要一一用心擺脫。吃飯端碗,要如「龍吞珠」;持箸夾菜,要如「鳳點頭」;行進走路,要像雁陣一字排開,上身不能動,像頭頂著一盆油,四平八穩的走,在叢林裡真是事事修行,處處法門!有一首偈語,很能說明這些律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皈依三寶復何憂。
佛門講究「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用意在培養一個人出眾的威儀。昔日馬勝比丘以威儀度化舍利弗,成為千古的佳話。因此,樹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條件,更可以成為度眾的方便法門。是以傳統的叢林道場很重視制度,不但個人有戒牒,僧團也有清規。所謂「清規」,是指禪宗寺院組織章程及寺眾日常生活的規則,也就是禪宗叢林關於大眾行、立、坐、臥等威儀所訂定的僧制,為眾僧所必須遵守的儀規,類似現代的「共住規約」,是為僧眾日常修行的規範,以及僧團組織、行事的依循。因此,「清規」是健全僧團的圭臬。
當初百丈禪師為禪宗叢林立下《百丈清規》,使得中國的僧團走向制度化、合理化的僧伽生活。例如明定四十八單職事,各司其職,使得寺務運作組織化、系統化;又訂定各種修持行儀、日用軌範等,使得僧眾具足威儀,心不放逸,身不踰矩。尤其設立住持一職,領眾薰修,綜理寺務,叢林規模於焉建立。
叢林清規,禮法有度;叢林生活,祥和有序。叢林道場體現了中國儒家所嚮往的天下為公、人人崇樂好禮的理想藍圖,無怪乎時人每見僧團兩序行儀,無不慨嘆「禮失求諸野」!
為了樹立叢林規矩,落實生活佛法,我在佛光山特別建設寬廣明淨的雲居樓,提供全山徒眾與來山信眾、遊客一起過堂。每天到了用餐時間,全山職事、學生上千人,僧俗依序排班過堂的莊嚴隊伍,常令遊客讚歎、感動,可見莊嚴的威儀也能度眾。
在佛門,語默動靜安詳,一切合法合宜,就是禮儀;身語意的行止,表現在外,就是生活的禮儀。禮儀合度,也能發揮無言的說教。唐朝時,曾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當刺史的韓愈,有一天去參訪大顛禪師,大顛禪師正在坐禪,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韓愈等得不耐煩,心裡很著急,便在大顛禪師的耳邊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意思是說:「禪師!你的禪定已經打動了韓愈的心,現在你應該要用智慧跟他說法。」韓愈一聽到這兩句話,很高興,他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先以定動,後以智拔」,就是人間的慧用,乃至仙崖禪師「感化夜遊沙彌」、金代禪師「養蘭不是為了生氣」,以及佛陀的「殺一救百」、末利夫人的「飲酒救人」、一休和尚的「做人女婿」、丹霞禪師的「燒佛取暖」、石屋禪師的「教人偷心」等等,都是般若的人間慧用。
最新消息
天馬白象幹部菁英論壇 對話點亮信仰薪火
2025-10-13南天寺30周年慶典圓滿 菩提眷屬共沐佛恩
2025-10-12新馬寺第4站考生祈福 峇株聖模那百名師生參與
2025-10-12佛教友誼獎學金研習營 青年菩提種子扎根
2025-10-12第八屆人間佛教青年論壇 共探「共生與共榮」
2025-10-12中華佛光青年白象考核 透過考核看見自我成長
2025-10-12北卡羅萊納州警民合作 愛心糧食為社區傳遞溫暖
2025-10-12紐約法拉盛分會慶中秋 禪修淨心聚法緣
2025-10-12松隆分會國慶獻愛心 熱血護生命
2025-10-12歡慶國慶 金門大橋VEGRUN公益路跑
2025-10-12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8-5 2025-09-2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2 2025-09-03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 佛法滿人間.應世無畏 2025-04-2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福壽觀4-4 2024-12-20
星雲大師圓寂周年紀念日追思典禮 全球僧信發心奉行人間佛教緬師恩 2024-02-24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7 2023-12-09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73-日日是好日 2023-08-12
最深刻的思念 各道場和金門佛光人讚頌大師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