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遺教三經」的管理法2
2025-01-12
6.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學佛的人,對人應該要沒有「隔宿之仇」,就是人家有對不起我的地方,也要能原諒他。當然,能做到這一層已經不容易了,但是若能更進一步的做到「怨憎相會」的時候,心不生厭惡,那就更超脫了;最好是要能做到「怨親平等」,不過要達到這一個層次,非得菩薩心腸不可了。
如提婆達多三番二次為難佛陀,不但散布謠言中傷,還派人行凶,要致佛陀於死地;但佛陀每次都原諒他,並告訴弟子們說:「提婆達多是我的逆增上緣,也是我的善知識。」所以,「逆增上緣」也是幫助我們在成就事業、道業上,更上一層的管理方法。
7.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有人說:「金錢萬能。」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好比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有錢可以買得到醫藥,買不到健康;有錢可以買到床鋪,買不到睡眠;有錢可以買到讚譽,買不到知己;有錢可以買到華美的衣服,買不到氣質;有錢可以買得到書籍,買不到智慧。
當我們忙碌積集世間財寶的同時,已經逐漸失去了內心的寶藏。所以佛教的「七聖財」管理當中,如信仰財,可以讓我們獲得身心歡悅;慚愧財,可以讓我們善法增長;持戒財,可以讓我們獲得自在解脫……應該要奉行。
8.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美國總統林肯說:「服務是一件樂事,也是人生最高貴的品格。」每一個人的生命、生活都不是自己單獨可以完成的,都要來自社會大眾資養、提供。如何昇華自己,其管理方法為何?佛陀教我們,要能建立對自我的責任感,對家庭、親人、師長的責任感,擴大自己的生命,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獻大眾、服務大家、成就別人、造福社會。如《佛光菜根譚》說:「人生的價值,在於實現大我;人生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
二、《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管理法
1.善惡並明,應以善之
一個人為善為惡,往往只在一念之間;但是現在的人,有時候卻善惡不分。例如:拿貪汙的錢去做善事,拿拐騙的錢去捐獻,這是不清淨的行為。
佛法裡說,發心的動機很要緊。比方說,六根的修行裡,眼睛看到人,行個注目禮,表示尊重;若以斜眼看人,會讓人生起不歡喜的心。又如耳朵不要聽是非,要能諦聽、兼聽、全聽、善聽,聽好的語言;甚至一隻手,即使只是指引別人一條道路,乃至口能說幾句好話或用心意來為人祝福,都是善的修行。
所以禪門講「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方寸之間的管理,要用我們的智慧;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世間事本來沒有好壞之分,就看我們接觸運用是否得當,就產生了建功與造罪的分別了。
2.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在佛教裡面,做錯了事不是嚴重的問題,不懺悔這才嚴重;等於衣服髒了,身體髒了,要用水洗一洗才乾淨。而懺悔的法水,能洗淨我們的罪業,增加我們的善緣功德,也能滅罪。又如一杯水放了一把鹽,好鹹啊,假如你的功德法水,一大缸加進去,那麼這一缸水就不鹹了。所以只要我們增加善業功德,就可以減少鹹的罪業。
佛教裡,「懺悔」的管理是最好滅罪消業的方式,一個人只要肯得「懺悔」,就能脫胎換骨,未來的人生還是光明無量。
3.忍惡無瞋,惡還本身
假如我們待人不好,罵人、惡意待人,會如何呢?佛陀以一個譬喻問弟子:「假如你送禮給人,人家不要,這個禮品應如何?」
弟子說:「我送禮給人,人家不要,當然只有自己再把它收回來了。」
佛陀說:「同樣的,賢德之人,不會因為他人毀謗而有所損傷,後果往往會回到出言毀謗的人身上。」
又如唐朝的寒山,有一天問拾得說:「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應該怎麼辦呢?」
拾得回答道:「那只有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其實,「忍耐」的管理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化解,也是一種慈悲的展現。
4.塵唾自汙,賢不可毀
有一天,佛陀到舍衛城乞食,途中迎面而來一位婆羅門,看到佛陀就開口怒罵。佛陀不予理會,仍然安詳的繼續前行。見到佛陀這麼的安詳,婆羅門更加憤怒,於是彎下腰抓起一把土,朝佛陀丟。不巧,這時正好有一陣風對著婆羅門的方向吹過來。這麼一來,婆羅門所丟出去的泥土,正好被風吹回來,於是灑得自己灰頭土臉。
佛陀這時候告訴弟子:「如果有人無緣無故的口出惡言,謾罵一個清淨無垢的聖者,那麼這個人將自作自受;如同惡意舉土擲人,巧遇逆風,反而汙穢了自己。」
從這個故事來看,佛陀教導「默擯之」的處理,是最高智慧的管理,也是一種化解是非的方法。
學佛的人,對人應該要沒有「隔宿之仇」,就是人家有對不起我的地方,也要能原諒他。當然,能做到這一層已經不容易了,但是若能更進一步的做到「怨憎相會」的時候,心不生厭惡,那就更超脫了;最好是要能做到「怨親平等」,不過要達到這一個層次,非得菩薩心腸不可了。
如提婆達多三番二次為難佛陀,不但散布謠言中傷,還派人行凶,要致佛陀於死地;但佛陀每次都原諒他,並告訴弟子們說:「提婆達多是我的逆增上緣,也是我的善知識。」所以,「逆增上緣」也是幫助我們在成就事業、道業上,更上一層的管理方法。
7.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有人說:「金錢萬能。」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好比有錢可以買到美食,買不到食欲;有錢可以買得到醫藥,買不到健康;有錢可以買到床鋪,買不到睡眠;有錢可以買到讚譽,買不到知己;有錢可以買到華美的衣服,買不到氣質;有錢可以買得到書籍,買不到智慧。
當我們忙碌積集世間財寶的同時,已經逐漸失去了內心的寶藏。所以佛教的「七聖財」管理當中,如信仰財,可以讓我們獲得身心歡悅;慚愧財,可以讓我們善法增長;持戒財,可以讓我們獲得自在解脫……應該要奉行。
8.發大乘心,普濟一切
美國總統林肯說:「服務是一件樂事,也是人生最高貴的品格。」每一個人的生命、生活都不是自己單獨可以完成的,都要來自社會大眾資養、提供。如何昇華自己,其管理方法為何?佛陀教我們,要能建立對自我的責任感,對家庭、親人、師長的責任感,擴大自己的生命,活著不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要想到奉獻大眾、服務大家、成就別人、造福社會。如《佛光菜根譚》說:「人生的價值,在於實現大我;人生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
二、《佛說四十二章經》的管理法
1.善惡並明,應以善之
一個人為善為惡,往往只在一念之間;但是現在的人,有時候卻善惡不分。例如:拿貪汙的錢去做善事,拿拐騙的錢去捐獻,這是不清淨的行為。
佛法裡說,發心的動機很要緊。比方說,六根的修行裡,眼睛看到人,行個注目禮,表示尊重;若以斜眼看人,會讓人生起不歡喜的心。又如耳朵不要聽是非,要能諦聽、兼聽、全聽、善聽,聽好的語言;甚至一隻手,即使只是指引別人一條道路,乃至口能說幾句好話或用心意來為人祝福,都是善的修行。
所以禪門講「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方寸之間的管理,要用我們的智慧;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世間事本來沒有好壞之分,就看我們接觸運用是否得當,就產生了建功與造罪的分別了。
2.改惡行善,罪自消滅
「人非聖賢,熟能無過?」在佛教裡面,做錯了事不是嚴重的問題,不懺悔這才嚴重;等於衣服髒了,身體髒了,要用水洗一洗才乾淨。而懺悔的法水,能洗淨我們的罪業,增加我們的善緣功德,也能滅罪。又如一杯水放了一把鹽,好鹹啊,假如你的功德法水,一大缸加進去,那麼這一缸水就不鹹了。所以只要我們增加善業功德,就可以減少鹹的罪業。
佛教裡,「懺悔」的管理是最好滅罪消業的方式,一個人只要肯得「懺悔」,就能脫胎換骨,未來的人生還是光明無量。
3.忍惡無瞋,惡還本身
假如我們待人不好,罵人、惡意待人,會如何呢?佛陀以一個譬喻問弟子:「假如你送禮給人,人家不要,這個禮品應如何?」
弟子說:「我送禮給人,人家不要,當然只有自己再把它收回來了。」
佛陀說:「同樣的,賢德之人,不會因為他人毀謗而有所損傷,後果往往會回到出言毀謗的人身上。」
又如唐朝的寒山,有一天問拾得說:「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應該怎麼辦呢?」
拾得回答道:「那只有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
其實,「忍耐」的管理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化解,也是一種慈悲的展現。
4.塵唾自汙,賢不可毀
有一天,佛陀到舍衛城乞食,途中迎面而來一位婆羅門,看到佛陀就開口怒罵。佛陀不予理會,仍然安詳的繼續前行。見到佛陀這麼的安詳,婆羅門更加憤怒,於是彎下腰抓起一把土,朝佛陀丟。不巧,這時正好有一陣風對著婆羅門的方向吹過來。這麼一來,婆羅門所丟出去的泥土,正好被風吹回來,於是灑得自己灰頭土臉。
佛陀這時候告訴弟子:「如果有人無緣無故的口出惡言,謾罵一個清淨無垢的聖者,那麼這個人將自作自受;如同惡意舉土擲人,巧遇逆風,反而汙穢了自己。」
從這個故事來看,佛陀教導「默擯之」的處理,是最高智慧的管理,也是一種化解是非的方法。
最新消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4
2025-08-15佛光青年走進南非校園 三好精神生根發芽
2025-08-14佛光西來學校 以文化與品格教育培養國際視野青年
2025-08-14紐澤西佛光會 關懷清寒學童
2025-08-14禪修為禮 南天寺佛化婚禮展現人間佛教包容性
2025-08-14佛羅里達協會攜手美猴王 文化交流西遊記
2025-08-14多倫多佛光山29周年紀念活動 護法信徒話說當年
2025-08-14惠中寺《唯識入門》總結 找到翻轉生命的修行指南
2025-08-14雲林講堂人間佛教宣講員培訓 共創人間佛教淨土
2025-08-14以文化弘揚佛法 光明寺共同主辦京劇巡演
2025-08-14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4 2025-08-15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3 2025-08-14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2 2025-08-13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⑫ 2025-08-10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⑪ 2025-08-09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1 2025-08-12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公平正義 2025-08-1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者雲遊與參訪2-2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