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1月07日 星期五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全球宗教> 人間佛教座談會 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

全球宗教

字級

人間佛教座談會 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

【人間社記者 宋滌姬 大樹報導】 2016-12-18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第四屆人間佛教座談會」第三場,12月17日在佛光山舉行,A場由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董群、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闞正宗主持,發表人為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向平、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教授陳劍鍠、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姚彬彬。3位學者從社會、本土化、語源等面向探討人間佛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李向平以〈「佛教社會」與「德化政治」——以星雲大師的佛教社會思想為中心〉為題, 探討人間佛教與社會的關係。他認為「人間」一詞是抽象的,需和社會連接起來才有意義。人間佛教若是缺席於社會,便無法推動,必須在社會中建設宗教,在社會中淨化人心。從「佛教社會」的概念、理論、實踐談到「德化政治」,並進一步指出,僧團便是一種社會。然而人間佛教務必走出寺院,而「三好」、「四給」理念要被普遍認同,在社會中得到共識,人間佛教才能穩固紥根。他認為人間佛教應該運用社團、社區、社群等方式,在社會中建立教法、教理,而不是在出世或入世方面作討論。

陳劍鍠關心「本土化」問題,以〈佛教在全球化布教的「本土化」問題〉為題,探討「佛教文化與教育對布教的重要性」、在全球化開展本土化的布教模式等課題。認為一種陌生文化進入本土時,往往要經過進入、碰撞、適應、融合四個階段。而布教以人才與教材最為重要。在本土化的同時,不是只單方面供應對方需求,而是要將佛門的核心教義,如五戒十善、八正道、四弘誓願、六波羅蜜、因緣果報、慈悲等理念傳播出去,用平等觀和當地信仰雙向互動,相互影響。

此次座談會最年輕的學者姚彬彬,第一次來到佛光山,感受十分殊勝。他以〈「人間佛教」之語源問題與現代詮釋——並以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為視角〉為題,分析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提出人間佛教,因時代背景的差異,而有「救世」與「救心」的不同重點,但是本質上並無差別。太虛大師雖然曾提出「人生佛教」與「人間佛教」兩種不同的語詞,在內容上並無差異。

姚彬彬指出,星雲大師視域宏遠,提倡佛教就是人間佛教,將傳統禪宗與人間佛教結合為「人間生活禪」,並以佛教人間化、教派統一化、教理科學化、度眾國際化等「四化」,建構人間佛教深刻謹嚴而又具有充分可行性的思想體系。佛光山推展的人間佛教已經獲得國際的肯定與重視。他預見:在星雲大師等前輩的人格力量感召與思想學問引領下,「21世紀將為人間佛教發揚時期」。
12345678910第1 / 25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