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4-2
2025-08-27
時間:1975年10月21日
地點:台北國立藝術館
年老的大迦葉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繼夜精進刻苦修習「頭陀行」,希望藉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夠達到清淨不染,解脫世間一切煩惱束縛,成就至真無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見他年紀實在老了,勸他:「你不必再過那種頭陀的生活,回到祇園精舍的僧團來,由你領導大眾修行,一樣的可以遠離五欲塵勞。」
大迦葉回答:「佛陀,弟子要以修頭陀苦行做為模範,使後代的佛子們,知道要從苦行裡磨鍊自己的意志,堅強自己的信仰,激勵自己的精神,和莊嚴自己的世界,尋找自己心靈的主人,遨遊在三世一切諸佛之中……」這等於孟子講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是他頭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本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後與阿那律、金毗羅等三人,在樹林裡修行。有一天在打坐時,他忽然大叫:「啊!實在太快樂了!」
阿那律問他:「什麼事使你那麼快樂?」
跋提比丘說:「我過去做王子時,住在銅牆鐵壁的王宮裡面,有許多侍從勇士拿著武器護衛著我,我仍然害怕刺客來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現在我出家了,一個衛兵也沒有,獨自一人在樹林中坐禪,卻不怕有人來殺我,吃穿都非常簡單,內心卻覺得充實滿足,我現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知,小乘聖者們的物質生活雖然貧乏,快樂並不曾減少。入世的生活是以擁有為快樂,出世的生活是以空無為快樂。擁有是包袱,是拖累;空無是無邊,是無限。物質雖然少,但在出世的聖者生活中,他們覺得擁有一切。
不為欲望苦惱 不為人情牽絆
佛陀的姨母,親自縫了兩件衣袍給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他供養給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給阿難尊者一個鉢,而阿難尊者出外教化旅行,七天後才會回來,可是戒律規定不可隔宿擁有兩個鉢在身邊,佛陀為此,把它改為在七天中可以擁有兩個鉢。由此可知,原始佛教的僧團中,物質生活是多麼簡單和貧乏。
從佛陀為年老的比丘穿針縫衣,可見僧團自力自主的生活;從佛陀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藥,可見僧團的刻苦自勵;為了一餐午齋,佛陀鼓勵弟子走三十里路外去應供;為了一次說法,不惜千里而往。原始佛教的物質生活看起來很清苦,但已發出離心的出家人,一點也不會罣礙貧乏的物質生活;環境的折磨,更能增進修道的意念。
有與無,遠與近,苦與樂,在發出離心修道的聖者心中,都是一樣的。甚至,他們還覺得「無」比「有」更多,「遠」比「近」更好,「苦」比「樂」更值得追求。出世的聖者,看世間的五欲六塵,如雲煙般不掛心上,因此他們不為欲望所苦惱,不為人情所牽絆,生活在淡泊、安詳、自在、和合的生活裡。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離開世間,在家庭裡,在社會上都可以擁有,只要
1.沒有經濟名利的占有;
2.沒有男女愛著的貪求;
3.沒有權力高下的執著;
4.沒有人我愛恨的分別。
具有這些思想,就能獲得出世生活的快樂。
(二)從禪宗語錄談禪師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禪宗裡有許多偉大的禪師,他們在悟道後,仍然芒鞋破鉢的雲遊天下,有的一笠一杖行腳十方,有的在叢林裡搬柴運水,有的在禪堂裡參禪苦修。他們拋棄人間物質的享受,遠離社會人情的安慰,過著忍辱作務的生活,他們實踐了內心平和寧靜的悟道者的生活。
禪師們悟道以後,人雖在世俗,心則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禪師在馬祖道一處得道後,以荷葉為衣、松子為食;南泉普願禪師,在大寂禪師處開悟後,以牧牛為生,採樵為業;崇信禪師曾以煎餅求道;隱峰禪師曾以推車度眾。悟道後的禪師們,不以職業卑賤為恥,不以工作庸俗為念,反而從他們的工作中,見出他們灑脫恬淡的高節。
六祖慧能禪師曾在五祖弘忍禪師處擔任舂米的工作,天衣義懷禪師曾在翠峰處擔任多年的水頭,慶諸禪師在溈山任職米頭,雪峰禪師在洞山做過數百人的飯頭,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過行堂。一般人以為煮菜舂米是低賤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禪師們眼中,卻是最莊嚴的使命,六祖慧能大師曾說:「卑賤不以為苦,寵愛不以為榮。」其實,我國古代悟道的禪師們,都是這種高尚人格的最好寫照。
我們不會崇敬做過帝王的桀紂幽厲,而這些一無所有,從事勞役的禪師們,反而成為大眾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禪師,又名鳥窠禪師,他在秦望山峭絕懸崖上的一棵長松大樹上,一住二十餘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來找他,對他說:「禪師,您的住處非常危險。」
禪師回答:「我坐在樹上不危險,倒是太守危險尤甚!」
白居易說:「下官坐鎮河山,何險之有?」
禪師回答:「薪火相交,縱性不得,得非險乎?」
鳥窠禪師的故事,在佛教中傳為美談。(待續)
地點:台北國立藝術館
年老的大迦葉尊者是佛陀的首座弟子,他日以繼夜精進刻苦修習「頭陀行」,希望藉此苦行使自己的身心能夠達到清淨不染,解脫世間一切煩惱束縛,成就至真無上的佛慧。
有一天,佛陀見他年紀實在老了,勸他:「你不必再過那種頭陀的生活,回到祇園精舍的僧團來,由你領導大眾修行,一樣的可以遠離五欲塵勞。」
大迦葉回答:「佛陀,弟子要以修頭陀苦行做為模範,使後代的佛子們,知道要從苦行裡磨鍊自己的意志,堅強自己的信仰,激勵自己的精神,和莊嚴自己的世界,尋找自己心靈的主人,遨遊在三世一切諸佛之中……」這等於孟子講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是他頭陀的目的。
跋提王子本是佛陀的堂弟,出家後與阿那律、金毗羅等三人,在樹林裡修行。有一天在打坐時,他忽然大叫:「啊!實在太快樂了!」
阿那律問他:「什麼事使你那麼快樂?」
跋提比丘說:「我過去做王子時,住在銅牆鐵壁的王宮裡面,有許多侍從勇士拿著武器護衛著我,我仍然害怕刺客來謀害;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過著非常奢華的生活,可是我老是覺得食不甘味,穿著不美。現在我出家了,一個衛兵也沒有,獨自一人在樹林中坐禪,卻不怕有人來殺我,吃穿都非常簡單,內心卻覺得充實滿足,我現在可以自由的坐,自由的睡,一點也沒有不安的感覺。因此,我心中有說不出的愉快!」
由此可知,小乘聖者們的物質生活雖然貧乏,快樂並不曾減少。入世的生活是以擁有為快樂,出世的生活是以空無為快樂。擁有是包袱,是拖累;空無是無邊,是無限。物質雖然少,但在出世的聖者生活中,他們覺得擁有一切。
不為欲望苦惱 不為人情牽絆
佛陀的姨母,親自縫了兩件衣袍給佛陀,但是佛陀只肯收一件,另一件要他供養給其他的比丘;有一位比丘要送給阿難尊者一個鉢,而阿難尊者出外教化旅行,七天後才會回來,可是戒律規定不可隔宿擁有兩個鉢在身邊,佛陀為此,把它改為在七天中可以擁有兩個鉢。由此可知,原始佛教的僧團中,物質生活是多麼簡單和貧乏。
從佛陀為年老的比丘穿針縫衣,可見僧團自力自主的生活;從佛陀為有病的比丘沐浴和煎藥,可見僧團的刻苦自勵;為了一餐午齋,佛陀鼓勵弟子走三十里路外去應供;為了一次說法,不惜千里而往。原始佛教的物質生活看起來很清苦,但已發出離心的出家人,一點也不會罣礙貧乏的物質生活;環境的折磨,更能增進修道的意念。
有與無,遠與近,苦與樂,在發出離心修道的聖者心中,都是一樣的。甚至,他們還覺得「無」比「有」更多,「遠」比「近」更好,「苦」比「樂」更值得追求。出世的聖者,看世間的五欲六塵,如雲煙般不掛心上,因此他們不為欲望所苦惱,不為人情所牽絆,生活在淡泊、安詳、自在、和合的生活裡。
所以,出世的生活不一定要離開世間,在家庭裡,在社會上都可以擁有,只要
1.沒有經濟名利的占有;
2.沒有男女愛著的貪求;
3.沒有權力高下的執著;
4.沒有人我愛恨的分別。
具有這些思想,就能獲得出世生活的快樂。
(二)從禪宗語錄談禪師超然物外的悟道生活
禪宗裡有許多偉大的禪師,他們在悟道後,仍然芒鞋破鉢的雲遊天下,有的一笠一杖行腳十方,有的在叢林裡搬柴運水,有的在禪堂裡參禪苦修。他們拋棄人間物質的享受,遠離社會人情的安慰,過著忍辱作務的生活,他們實踐了內心平和寧靜的悟道者的生活。
禪師們悟道以後,人雖在世俗,心則超然物外,像大梅法常禪師在馬祖道一處得道後,以荷葉為衣、松子為食;南泉普願禪師,在大寂禪師處開悟後,以牧牛為生,採樵為業;崇信禪師曾以煎餅求道;隱峰禪師曾以推車度眾。悟道後的禪師們,不以職業卑賤為恥,不以工作庸俗為念,反而從他們的工作中,見出他們灑脫恬淡的高節。
六祖慧能禪師曾在五祖弘忍禪師處擔任舂米的工作,天衣義懷禪師曾在翠峰處擔任多年的水頭,慶諸禪師在溈山任職米頭,雪峰禪師在洞山做過數百人的飯頭,寒山和拾得二位大士在天台山做過行堂。一般人以為煮菜舂米是低賤的工作,但在悟道的禪師們眼中,卻是最莊嚴的使命,六祖慧能大師曾說:「卑賤不以為苦,寵愛不以為榮。」其實,我國古代悟道的禪師們,都是這種高尚人格的最好寫照。
我們不會崇敬做過帝王的桀紂幽厲,而這些一無所有,從事勞役的禪師們,反而成為大眾的楷模。唐朝的道林禪師,又名鳥窠禪師,他在秦望山峭絕懸崖上的一棵長松大樹上,一住二十餘年,有一次太守白居易來找他,對他說:「禪師,您的住處非常危險。」
禪師回答:「我坐在樹上不危險,倒是太守危險尤甚!」
白居易說:「下官坐鎮河山,何險之有?」
禪師回答:「薪火相交,縱性不得,得非險乎?」
鳥窠禪師的故事,在佛教中傳為美談。(待續)
最新消息
藝家人藝起來 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新舊義工聯誼
2025-08-27南華大學職涯輔導實力獲肯定 教師與職員雙獲全國殊榮
2025-08-27東禪第三教師分會校園宣講「Me Too 停止性騷擾」專題講座
2025-08-27南台別院首度舉辦「繪本說讀玩」 大小朋友一同感受繪本魅力
2025-08-27丹佛講堂深入西方社區 傳遞人間佛教真善美
2025-08-27南非杜省公會與約堡協會 攜手推廣中國茶文化
2025-08-27墨爾本佛光山供僧緬懷星雲大師 歡喜供養廣植福田
2025-08-27佛光青年匹克球初體驗 以運動弘法凝聚共識
2025-08-27三好頭前國中 校園講座遇見幸福
2025-08-27福山寺蟬聯五屆績優宗教團體 獲彰化縣政府表揚
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