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31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從藝術到環保 澳紐佛青探索共生與共榮

教育人文

字級

從藝術到環保 澳紐佛青探索共生與共榮

【人間社 曾瑞華、葉儒智 西澳伯斯報導】 2025-07-08
為引導佛光青年探索共生與共榮的理念,2025年澳紐佛光青年會議(ANZBYC)7月5日從藝術工作坊、環保講座、生命故事、戶外求生……等向度出發,期使青年從中體驗、觀照,以期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大洋洲各分團近百位佛光青年,把握因緣,交流團務,見賢思齊。

南天寺佛光緣美術館主任有紀法師,帶領青年參與「種子的啟示:拚豆馬賽克工作坊」,他首先引導青年討論並選出每組代表的價值觀,如慈悲、智慧、健康、多元、信仰與成長等,接著以小組合作方式構圖與拼貼創作。完成後,各組將作品拼接成一幅融合邊界,象徵「一體多元」的大型圖畫,展現出彼此包容與連結的力量。

青年們分享,這次合作讓他們體會到團隊之間的溝通、傾聽與互相支持,更學會如何將不同顏色與形狀的豆子,轉化為一朵蓮花、一座森林,或一幅多元共融的畫面。他們從中感受到平靜與療癒,也深刻理解到尊重與包容的重要。

有紀法師總結,「共生」是彼此尊重、包容而共處;「共榮」則是人人皆能共享成果與快樂。勉勵青年們將創造力、喜悅與正能量的種子,延伸至日常生活中。

團務交流時段,雪梨青年團展現Camparadise營隊,透過創意戲劇(skit)的歡樂演繹,探索日常生活中實踐三好四給的種種可能性,並深化對佛法的理解。西澳青年團分享September Camp,以「八正道」為主軸,透過傳話遊戲引導大家反思,在日常交流中,話語是否忠實傳達原意?活動佐以阿難尊者過人的記憶力與如實轉述,讓青年從中體悟修行不只是內在自省,更是對外溝通與利他的實踐。

墨爾本青年團推出「Yadies電影院」,結合觀影與靜心,讓青年在紙上寫下內心執著,隨後折成紙船隨水放流,體會放下,就在一念之間。紐西蘭青年團透過長期投入舞獅訓練與節慶演出,推廣中華文化與佛教精神,培養體能與團隊默契。昆士蘭青年團的「三好兒童Happy Camp」,以動畫《Inside Out 2》為引導,幫助孩童認識與接納情緒,學習情緒調適與正向思惟。

墨爾本的Rima表示,「牛奶箱高塔挑戰」具體呈現「共生與共榮」,參與者2人一組,攀爬牛奶箱高塔,建塔成員全程不得踏上塔身,只能從地面協作完成。隨著高度增加,挑戰者的平衡感、協調力與彼此信任度面臨嚴峻考驗。每個箱子的堆疊,都提醒著:進步從來不是靠個人,而是靠彼此的耐心與支持。

雪梨的Andrew分享,「Blackout Zone」環節,小組被困在密室內,需要依靠成員彼此尋找線索、破解密碼,並齊心協力運送物資,才能成功逃脫。唯有相互信任,才能走出密室,這正是共生共榮的體證。

在講座「保育.守護:從灌木林開始的行動」中,環保實踐者 John Williams 分享他30年來守護 Lightning Swamp 沼澤的故事。面對城市開發帶來的排水污染與棲地破壞,他與社區堅持植樹造林、推動生態教育,讓這片城市綠洲得以延續生機。本土蜜蜂專家 Dr. Kit Prendergast 鼓勵青年從生活做起,種植原生植物、減少殺蟲劑使用,並善用社群媒體,提高公眾對原生蜜蜂瀕危現況的關注,將科學轉化為公民行動。

前 Perth Wildcats 隊長兼助理教練 Brad Robins,以自己在球場上的綽號「憤怒的螞蟻」(The Angry Ant)為引,深入探討未受控情緒如何影響他的籃球生涯與人生。他坦言,正是這些經歷讓他意識到情緒成熟與自我認知的重要性。邀請青年們一同探索:如何認識自己,理解自身的情緒、想法與觸發反應,進而培養心理韌性,促進心理健康。
12345678910第9 / 426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