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3日 星期三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全球宗教 > 修持靜心> 彰化社大「心的旅程」 宗教人文生命教育

修持靜心

字級

彰化社大「心的旅程」 宗教人文生命教育

【人間社 劉璧華 高雄大樹報導】 2025-06-03
為強化教師知能與推動情緒教育,彰化社區大學教師、職員與學員共30人,於5月31日、6月1日前往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參與為期2天1夜的「心的旅程」,不僅結合「社區大學教師知能研習」課程,更透過佛法、省思與藝術體驗,引導學員觀照內在、淨化心靈,實踐生命教育與社會情緒學習(SEL)之目標。

彰化社大主任如輝法師帶隊,佛光山覺印法師與義工團隊護持行程,引領學員走入佛陀紀念館莊嚴寧靜的場域,展開禮佛、繞塔、禪修、體驗等一系列活動。在開營典禮中,館長如常法師闡述,佛陀因覺悟緣起法,體會萬事皆無常,透過如實觀察與放下,便能轉化困境,走向自在,此一理念,恰與當代心理學所強調的「接納情緒、面對改變」不謀而合,為整場活動奠定宗教與情緒轉化的基調。

5月31日,學員禮拜玉佛殿佛陀舍利,並由慧祥法師引導靜坐觀心,體悟如來本性,使學員們從具象進入內在,深刻體悟生命無常與轉化的契機。在繞塔修持中,覺宣法師鼓勵學員以「我是佛」的信念修煉身口意,將修行視為生命轉化的歷程。妙麟法師介紹佛館建築設計與成佛大道意涵,啟發學員反思自我與內在。為結合宗教與藝術,深化文化素養,安排學員觀賞「雲岡石窟藝術特展」與「吳炫三環球創作足跡特展」。

此外,由南華大學生死學系主任孫智辰講授「失落後的生活」。孫智辰指出,人生面臨的「初級失落」如至親離世,往往伴隨「次級失落」如生活結構崩解、社會支持減弱。強調面對哀傷與無助,須透過「創造性、體驗性與態度性」的實踐,如藝術表達、宗教冥想與社群互助,才能逐步走出陰影、重建內在力量。這正是社區大學推動終身學習與社會關懷的具體體現。

翌日清晨,眾人於大佛平台動中禪修與靜坐練習,由妙功法師指導「天台六氣」調身法,並恭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晨起祈願文〉,以正念開啟新的一天。隨後進行「六根體驗」,每人手持九分滿茶缽行走於平路與碎石路之間,考驗穩定與專注,反觀內心波動。

活動最後,由副館長永融法師主持「普參」,鼓勵學員持誦《心經》作為日常修持,透過佛法觀照情緒與生活起伏,培養安定心境與自我覺察力。

分享時刻,多位學員表示,此行收穫良多,不僅增進對佛法與文化藝術的認識,更於靜中生慧,體會生命節奏與情緒轉化的力量。

講師張怡嬅表示,第二次參與,特別感受到修行中的身心反應細膩真切。學員張雅娟分享,活動雖未以手機記錄,但過程所引發的情感與體悟更加深刻,令人銘記於心。義工洪嘉慧提到,「六根體驗」中觀察到心與水的互動,認識到唯有放慢腳步,心境才能平靜。

本次「心的旅程」不僅是一次宗教與文化的體驗,更是社區大學「師工學」價值的體現,教師與學員共同學習、共同修行,從實作中成長,從情感中連結,以教育陪伴、轉化生命。學員們深刻體會到,社區大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所,更是心靈的溫度場域,是療癒、覺察與改變的起點。
12345678910第9 / 84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