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心保和尚印尼佛教學院開示 發願為學佛修行的核心動力
2025-03-11
佛光山宗長心保和尚3月11日上午,於佛光山印尼佛教學院為全體師生及信眾開示,強調「發願不僅是修行的根本動力,更是成就佛道的關鍵。」以此鼓勵大眾發願,以願力突破煩惱,邁向覺悟之路。
心保和尚指出,現代學佛資源豐富,從經典到科技,甚至AI技術都能為修行者提供解答。然而,回顧佛陀時代,既無《大藏經》,也無現代便利,佛陀卻能成就無上正覺,這正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我們現在什麼都有,但有什麼成就?佛陀憑什麼能成就佛道?」心保和尚提問,令眾省思。接著為眾梳理,佛陀的成就是累生累劫修行的結果,而願力正是其中的核心動力。
「發願不僅是對未來的承諾,更是為自己確立方向與目標。」心保和尚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為例,其中「恆順眾生」一願,以眾生為先,這種願力不僅殊勝,更是成佛的重要資糧。同樣是修行,有發願與無發願者,結果大不相同。沒有發願的人,雖然一時精進,但時間久了,容易迷失方向;而有發願的人,則能始終朝著目標前行,最終成就佛道。
在佛法中,懺悔與發願常常並行。心保和尚解釋道,懺悔是對過去惡業的反思與淨化,而發願則是對未來善行的承諾與實踐。經典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的懺悔文後,緊接著便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懺悔與發願的結合,能幫助修行者清除障礙,為未來積累善根。
「願力不可思議」,心保和尚舉例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闡釋這種大願不僅展現菩薩的慈悲,更是一種無窮的力量。玄奘大師西天取經時,也曾發下「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大願,正是這份願力,讓他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就偉業。「願力不僅能幫助我們突破煩惱,還能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堅定。」心保和尚以「滴水穿石」為喻,說明即使是最微小的力量,只要持之以恆,也能成就不可思議的結果。
在問答環節中,有學員提到學佛與現實生活的衝突,例如職場中的困難與壓力。心保和尚回應,佛法不僅是理論,更是生活的智慧。面對困難時,可以運用「忍辱」來化解煩惱,並通過智慧解決問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是成佛的必經之路,而忍辱尤其重要,因為它能幫助人們在逆境中保持平靜,並培養內在的智慧。
此外心保和尚也提到,漢傳、藏傳、南傳等佛教,雖然修持方法不同,但本質都是為了解脫與覺悟。只要抓住「心」與「真理」的核心,不同傳統之間是可以相互借鑒與融合的。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並持之以恆。
「願我們都能以願力為舟,以恆心為槳,在佛法的海洋中不斷前行,最終抵達覺悟的彼岸。」心保和尚最後勉勵大眾,學佛修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只要發下堅定的願力,並以恆心與毅力堅持下去,必能突破煩惱,成就佛道。
心保和尚指出,現代學佛資源豐富,從經典到科技,甚至AI技術都能為修行者提供解答。然而,回顧佛陀時代,既無《大藏經》,也無現代便利,佛陀卻能成就無上正覺,這正是佛法不可思議之處。「我們現在什麼都有,但有什麼成就?佛陀憑什麼能成就佛道?」心保和尚提問,令眾省思。接著為眾梳理,佛陀的成就是累生累劫修行的結果,而願力正是其中的核心動力。
「發願不僅是對未來的承諾,更是為自己確立方向與目標。」心保和尚以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為例,其中「恆順眾生」一願,以眾生為先,這種願力不僅殊勝,更是成佛的重要資糧。同樣是修行,有發願與無發願者,結果大不相同。沒有發願的人,雖然一時精進,但時間久了,容易迷失方向;而有發願的人,則能始終朝著目標前行,最終成就佛道。
在佛法中,懺悔與發願常常並行。心保和尚解釋道,懺悔是對過去惡業的反思與淨化,而發願則是對未來善行的承諾與實踐。經典中「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的懺悔文後,緊接著便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種懺悔與發願的結合,能幫助修行者清除障礙,為未來積累善根。
「願力不可思議」,心保和尚舉例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闡釋這種大願不僅展現菩薩的慈悲,更是一種無窮的力量。玄奘大師西天取經時,也曾發下「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的大願,正是這份願力,讓他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就偉業。「願力不僅能幫助我們突破煩惱,還能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堅定。」心保和尚以「滴水穿石」為喻,說明即使是最微小的力量,只要持之以恆,也能成就不可思議的結果。
在問答環節中,有學員提到學佛與現實生活的衝突,例如職場中的困難與壓力。心保和尚回應,佛法不僅是理論,更是生活的智慧。面對困難時,可以運用「忍辱」來化解煩惱,並通過智慧解決問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是成佛的必經之路,而忍辱尤其重要,因為它能幫助人們在逆境中保持平靜,並培養內在的智慧。
此外心保和尚也提到,漢傳、藏傳、南傳等佛教,雖然修持方法不同,但本質都是為了解脫與覺悟。只要抓住「心」與「真理」的核心,不同傳統之間是可以相互借鑒與融合的。關鍵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並持之以恆。
「願我們都能以願力為舟,以恆心為槳,在佛法的海洋中不斷前行,最終抵達覺悟的彼岸。」心保和尚最後勉勵大眾,學佛修行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只要發下堅定的願力,並以恆心與毅力堅持下去,必能突破煩惱,成就佛道。
最新消息
台北道場佛光人弘法文宣力養成 傳遞善與美
2025-08-19蘭陽別院首訪礁溪鄉長興廟 盛邀參與世界神明聯誼會
2025-08-19書法遇見香爐 西來寺筆墨與香韻對話
2025-08-19三十三載深耕社區 東京佛光山寺弘法利生
2025-08-19永光法師關懷悉達多培訓班 學生展現藝術成果
2025-08-1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的形象4-1
2025-08-19駐印尼大使洪振榮參訪 棉蘭佛光寺文化交流
2025-08-18〔寶島采風〕田園小鎮迎翠浪 糖廠火車笛聲揚
2025-08-18「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第三場 永富法師談佛教音樂與儀式
2025-08-18吳修齊紀念雙親文教公益基金會拜訪 期許繼續做更多好事
2025-08-18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