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心靈補給 > 佛學講座> 小港講堂佛學講座 《六祖壇經》生活智慧

佛學講座

字級

小港講堂佛學講座 《六祖壇經》生活智慧

【人間社 邱錦清、邱雅芳 高雄報導】 2025-05-20
佛光山小港講堂於5月18日舉辦佛學講座,邀請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以「《六祖壇經》的生活實踐」為題開示。法師透過禪宗公案與生活實例,說明如何將《六祖壇經》的教義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引導近120位信眾深入體會佛法智慧。

「智慧的價值,在於能轉化困境與缺點,創造生命的意義。」慧知法師舉烹煮臘八粥為例,說明平凡中的用心即是修行的開始。以六祖惠能不識字,卻使《壇經》成為通俗易懂的經典,以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早年學習的經歷,鼓勵信眾要學會轉念與諦聽。

接著慧知法師藉由《壇經》中法達拜見六祖惠能的故事,闡明禮佛的真義。法達雖誦經三千多遍,卻因心生傲慢,拜見六祖時未能至誠恭敬。六祖遂點醒他,修行不在於誦經次數,而在於真正了解經義並落實於生活,去除傲慢。這個故事提醒大眾,禮拜不僅是外在的恭敬,更是一種內在的修煉,藉由謙卑的肢體動作,軟化自我,釋放傲慢、恐懼與執著,方能真正體會佛法,獲得智慧與德行。

現代人容易被情緒與習性牽引,往往因一個不如意的念頭,而陷入無明煩惱之中。「討厭一個人,是因為你習慣放大他的缺點;喜歡一個人,是因為你選擇放大他的優點。」慧知法師勉勵大眾,修行就是看見自己內心的執著與妄想,學習轉念,從煩惱中覺醒。

慧知法師分享許多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從一對夫妻的早餐衝突談到修行的初衷;從學員的恐懼談到內在的束縛與解脫,強調「佛法不是形式,而是一種轉化自我、回歸本性的力量。」

「什麼是我們行為背後的動機?我們是否已忘了修行的初衷?」慧知法師引導信眾思考後,提醒大家,修行不只是外在的禮儀,更重要的是內心的觀照與轉化。「不要忘記當初為什麼開始,無論你現在多忙、多累,請記得你走上這條路的初衷。佛法的實踐,就是讓我們活得更明白、更自在。」

年輕時初到佛光山,在無人認識的情況下,仍被熱心的法師安排用餐。「當時我心想,這世界怎麼有那麼好的人?那一份溫暖與慈悲,我一輩子都記得。」慧知法師分享在佛光山學習、生活的點滴,以及遇到困境時如何以佛法化解。「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裡,吃一頓飯、說一句話、面對一個人,都是修行的機會。」

最後,慧知法師以「無念之念」總結,提醒信眾在繁忙與情緒之中,保有一份清明與覺察。「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本性,也都有幸福與自由的權利,願大家將佛法落實於每一個當下,讓生命活出智慧與慈悲。」
12345678910第8 / 200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