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為慶祝佛光山普門寺落成42周年,壓軸活動「2025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4月19日在普門寺舉行,與會大眾歡喜合影。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為慶祝佛光山普門寺落成42周年,壓軸活動「2025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4月19日在普門寺舉行,與會大眾專心聆聽。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主題論壇由普門寺監院妙旭法師(右1)主持,邀請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左3)、文化院執行長永餘法師(左1)、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左2),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右2)與談,探討《人間佛教當代問題》中的「生死關懷」議題。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主題論壇由佛光山普門寺監院妙旭法師主持。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引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觀點指出「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才知道要發道心。」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佛光山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提及,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也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期許大家要把「心」安住在「正信」上,「慈悲」即是最佳的「通行證」。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佛光山文化院執行長永餘法師分享自己陪伴母親走完人生旅程的經驗,勉勵眾人「修好緣」以安度晚年。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勉勵大家,學佛要讓自己身心安然自在,面對死亡「不要怕」,對於身邊所遇到的人事物都能稟持著一份「敬畏、謙卑、與感恩」來面對。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國際佛光會輔導法師知藝法師闡述佛教對身心疾病、修行問題、喪葬習俗與民間信仰的看法。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
圖說:國際佛光會北區協會會長洪明郁表示,為引導大眾創造幸福人生,並將佛法融入生活,讀書會總部精心規劃閱讀研討會,透過經典導讀與主題論壇,讓大家更瞭解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的核心價值,以豐富生命內涵,使人生更加充實精彩。 人間社記者陳保吉攝普門寺閱讀研討會 探討《生死關懷》
2025-04-20
為慶祝佛光山普門寺落成42周年,壓軸活動「2025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4月19日在普門寺舉行,由人間佛教讀書會與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此次研討會以《星雲大師全集》中的論叢類《生死關懷》為核心主題,吸引來自基隆、宜蘭、新竹、新北及台北等地516位書友同霑法益。人間佛教讀書會輔導法師滿穆法師、妙寧法師,以及台灣區執行長鄧淑明等人與會,現場氣氛溫馨熱烈。
國際佛光會北區協會會長洪明郁表示,為引導大眾創造幸福人生,並將佛法融入生活,讀書會總部精心規畫閱讀研討會,透過經典導讀與主題論壇,讓大家更了解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的核心價值,以豐富生命內涵,使人生更加充實精采。
國際佛光會輔導法師知藝法師闡述佛教對身心疾病、修行問題、喪葬習俗與民間信仰的看法。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教導大家應以「不比較、不計較、不強求、不執著」的態度與人相處,並於生活中奉行三好。並說明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在於民間信仰是「有所求」,佛教信仰是「布施、喜捨、犧牲奉獻」。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輔導法師能永法師導讀佛教對素食問題、安樂死、臨終關懷、宇宙人生的看法。法師提及星雲大師說,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但吃素有助於增加慈悲心、柔軟心與耐力,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最重要。談及臨終關懷,法師強調生命不是臨終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老人最怕孤獨,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與「生活照顧」,老人的人生經驗豐富,其智慧更是國家社會最珍貴的寶藏。
主題論壇由普門寺監院妙旭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文化院執行長永餘法師、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共同與談,探討《人間佛教當代問題》中的「生死關懷」議題,分享智慧與生命經驗。
慧昭法師引用星雲大師觀點指出「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才知道要發道心。」生病重要的是觀念治療與心理治療,觀念正確、心理健康,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喪葬習俗方面,大師教導喪禮應以簡單隆重為主,以亡者名義捐助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把功德回向亡者,即是最值得提倡的喪葬典範。
永餘法師則指出,佛教提供最完整的生死教育,佛光山更實踐全人照護理念。他談到星雲大師提出的「老病死生」觀念,鼓勵大家以正確認知面對生命,並以自己陪伴母親走完人生旅程的經驗,勉勵眾人「修好緣」以安度晚年。
滿方法師介紹媽祖等民間信仰,並提及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也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期許大家要把「心」安住在「正信」上,「慈悲」即是最佳的「通行證」。法師也以星雲大師盡形壽奉行人間佛教、發願來生還要當和尚的身教與言教來印證信仰的力量。
趙翠慧則勉勵大家,學佛要讓自己身心安然自在,面對死亡「不要怕」,對於身邊所遇到的人事物都能以「敬畏、謙卑、與感恩」來面對,進而學習星雲大師像「宇宙」般寬廣的胸襟「不念舊惡、冤親平等」,邁向幸福人生。
國際佛光會北區協會會長洪明郁表示,為引導大眾創造幸福人生,並將佛法融入生活,讀書會總部精心規畫閱讀研討會,透過經典導讀與主題論壇,讓大家更了解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的核心價值,以豐富生命內涵,使人生更加充實精采。
國際佛光會輔導法師知藝法師闡述佛教對身心疾病、修行問題、喪葬習俗與民間信仰的看法。引用星雲大師的智慧法語,教導大家應以「不比較、不計較、不強求、不執著」的態度與人相處,並於生活中奉行三好。並說明民間信仰與佛教信仰最大的不同在於民間信仰是「有所求」,佛教信仰是「布施、喜捨、犧牲奉獻」。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輔導法師能永法師導讀佛教對素食問題、安樂死、臨終關懷、宇宙人生的看法。法師提及星雲大師說,學佛不一定要吃素,但吃素有助於增加慈悲心、柔軟心與耐力,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擁有「素心」,心能清淨、慈悲才最重要。談及臨終關懷,法師強調生命不是臨終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老人最怕孤獨,最需要的是「精神安慰」與「生活照顧」,老人的人生經驗豐富,其智慧更是國家社會最珍貴的寶藏。
主題論壇由普門寺監院妙旭法師主持,邀請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文化院執行長永餘法師、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共同與談,探討《人間佛教當代問題》中的「生死關懷」議題,分享智慧與生命經驗。
慧昭法師引用星雲大師觀點指出「色身有病並非絕對不好,病也是入道的因緣,有病才知道要發道心。」生病重要的是觀念治療與心理治療,觀念正確、心理健康,是治療疾病的重要因素。在喪葬習俗方面,大師教導喪禮應以簡單隆重為主,以亡者名義捐助文化、教育、慈善等事業,把功德回向亡者,即是最值得提倡的喪葬典範。
永餘法師則指出,佛教提供最完整的生死教育,佛光山更實踐全人照護理念。他談到星雲大師提出的「老病死生」觀念,鼓勵大家以正確認知面對生命,並以自己陪伴母親走完人生旅程的經驗,勉勵眾人「修好緣」以安度晚年。
滿方法師介紹媽祖等民間信仰,並提及信仰能使身心安住,也能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期許大家要把「心」安住在「正信」上,「慈悲」即是最佳的「通行證」。法師也以星雲大師盡形壽奉行人間佛教、發願來生還要當和尚的身教與言教來印證信仰的力量。
趙翠慧則勉勵大家,學佛要讓自己身心安然自在,面對死亡「不要怕」,對於身邊所遇到的人事物都能以「敬畏、謙卑、與感恩」來面對,進而學習星雲大師像「宇宙」般寬廣的胸襟「不念舊惡、冤親平等」,邁向幸福人生。
最新消息
西方寺參與藝術美食節 以文化結緣傳遞佛法之美
2025-11-13親子彩繪燈籠 創意綻放法華禪寺
2025-11-13佛光山金光明童軍團淨灘行動 以行動守護永續環境
2025-11-13心保和尚與菲國佛光人接心 共祈行菩薩道發菩提心
2025-11-13逢甲大學參訪惠中寺 體悟娑婆的「妙法蓮華」
2025-11-13曼城佛光會和童軍齊赴英國國殤周日 與在地居民同祈世界和平
2025-11-13四海都有佛光人 光明寺喜迎郵輪旅行團
2025-11-13從心出發共育菩提 台北道場愛心媽媽培訓啟發新視野
2025-11-13屏東講堂知賓培訓 樹立佛光人專業形象
2025-11-13香雲寺關懷社區 參與奧斯汀退伍軍人節遊行觀摩學習
2025-11-13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