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滿舟法師談「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的障礙,得到清淨」
2013-12-19
12月19日下午二時,百餘位大眾齊聚海天佛剎,聆聽住持滿舟法師導讀星雲大師著作《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
滿舟法師此次解說幸福第八道:「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的障礙,得到清淨?」
遵守戒律、清淨自在
《佛遺教經》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戒能將人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讓人邁向自由、解脫大道。戒律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的心性所制定的規矩,就像學生要遵守校規,軍人要服從紀律,國民要奉行法律一樣,身為佛弟子,除了皈依三寶,更要受持戒律,戒有「防非止惡」的力量,戒的意義是尊重而不侵犯他人,受戒不是束縛,是自我道德的規範與提醒,人非聖人熟能無過,犯戒時,只要有懺悔心,就有得救的機會,而不受戒,並不表示犯了戒就可以不受罪業果報,反而是受戒知道懺悔改過,才能減輕罪業。
他表示,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時時提醒自已,說話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言;舉心動念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起;舉手投足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行,如此身心都會清淨自在。
聽經聞法、不生毀謗
佛陀所說的法,都是他親證的真理,非常殊勝,有的人聽聞甚深法義,非但不能珍惜,還要批評、毀謗,實在可惜,如果不是真正的深信與恭敬,就會產生種種懷疑,有了懷疑之心,便不能體會佛法的精神,得到佛法的利益。
經典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在在說明在人生的苦海裡,唯有依靠「信仰」這艘大願船,才能安然渡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信如根,信仰的重要就像樹根一樣,依靠信仰之根,在佛法中修行,才能奠定人生的根基,到達解脫的境界。
不忘初心、護念初心
學佛修行乃至於從事任何工作,都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苦惱的挫折,耐得住千辛萬苦的磨練,才能有所成就。《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一個人立志發心,不能只有「五分鐘熱度」,所謂「初發心容易,恆常心難持」,發心不能像朝露般,太陽升起就瞬間蒸發,所以,無論做人處事或學佛修行,都應以發心為首,立願為先,發心才會有力量、有功德,才能不退轉。
提到發院,他認為,發願才會有目標、有方向,才能有成就,修行、學佛也是一樣,要不忘初心,對道業要精進不懈,對學業要解行並重,對事業要克盡職責,生命才會有力量。
善待眾生、廣結善緣
慈悲是大乘佛法的主要精神之一,慈悲有很多層次,有消極的慈悲,也有積極的慈悲;有熱鬧的慈悲,也有寂寞的慈悲;有直接的慈悲,也有間接的慈悲;有廣大的慈悲,也有微小的慈悲;有一念的慈悲,也有無限的慈悲;有有緣的慈悲,也有無緣的慈悲;有有情的慈悲,也有無情的慈悲;有有求的慈悲,也有無求的慈悲;有有相的慈悲,也有無相的慈悲;有一時的慈悲,也有永恆的慈悲。
廣大的慈悲,是對大眾能無私地進行布施,能平等無揀擇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微小的慈悲,例如對人說一句好話,幫別人一點小忙,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卻足以造成一定的影響。慈悲很重要,若無智慧導引,有時也會弄巧成拙,例如放生是慈悲,但有些人為了表示慈悲到處放生,反而害死更多生命,放出去的動物水族,由於生存環境改變,一時不能適應,因此而喪命的更不勝枚舉,這種放生其實不是放生,而是放死成為間接的殺生。
滿舟法師說:行慈悲要做到以下兩點:一、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做人要有同理心,換個立場替人著想,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慈悲心也就會油然生起了。二、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八大人覺經》裡有四句愒:「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對於至親固然要照顧,對於不相識,乃至冤親債主,也要平等接納。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是無偏私的關愛,慈悲是無分別的包容,慈悲不是工作中的上下階級對待,也不是日常生活裡的有無計較,更不是社會上的貧富差別,而是眾生與眾生之間的融和與尊重。
最後滿舟法師告訴大家:佛教眾多經典都強調慈悲的重要性,在這個地球上,雖然有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人人都是平等,眾生是眾緣和合的生命體,相狀上雖千差萬別,但本體自性並無二致,所以,應以悲憫的胸懷來看待眾生的苦難,以人我共尊的平等心來包容彼此的差異。
有人說世間沒有完全平等的事,要想達到世界和平是很困難的,雖然不易,但是人人若能做到心裡上的平等,以平等心看待萬物,則世界必定會越來越和諧,大家要在生活中以有智慧的慈悲行菩蕯道、利益有情,如此則能建立「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充滿歡喜祥和的五和社會。
滿舟法師此次解說幸福第八道:「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的障礙,得到清淨?」
遵守戒律、清淨自在
《佛遺教經》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戒能將人們的身心導入道德的正軌,讓人邁向自由、解脫大道。戒律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的心性所制定的規矩,就像學生要遵守校規,軍人要服從紀律,國民要奉行法律一樣,身為佛弟子,除了皈依三寶,更要受持戒律,戒有「防非止惡」的力量,戒的意義是尊重而不侵犯他人,受戒不是束縛,是自我道德的規範與提醒,人非聖人熟能無過,犯戒時,只要有懺悔心,就有得救的機會,而不受戒,並不表示犯了戒就可以不受罪業果報,反而是受戒知道懺悔改過,才能減輕罪業。
他表示,日常生活中,如果能時時提醒自已,說話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言;舉心動念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起;舉手投足若無益於人,則戒之莫行,如此身心都會清淨自在。
聽經聞法、不生毀謗
佛陀所說的法,都是他親證的真理,非常殊勝,有的人聽聞甚深法義,非但不能珍惜,還要批評、毀謗,實在可惜,如果不是真正的深信與恭敬,就會產生種種懷疑,有了懷疑之心,便不能體會佛法的精神,得到佛法的利益。
經典云:「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為道源功德母」,在在說明在人生的苦海裡,唯有依靠「信仰」這艘大願船,才能安然渡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信如根,信仰的重要就像樹根一樣,依靠信仰之根,在佛法中修行,才能奠定人生的根基,到達解脫的境界。
不忘初心、護念初心
學佛修行乃至於從事任何工作,都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苦惱的挫折,耐得住千辛萬苦的磨練,才能有所成就。《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一個人立志發心,不能只有「五分鐘熱度」,所謂「初發心容易,恆常心難持」,發心不能像朝露般,太陽升起就瞬間蒸發,所以,無論做人處事或學佛修行,都應以發心為首,立願為先,發心才會有力量、有功德,才能不退轉。
提到發院,他認為,發願才會有目標、有方向,才能有成就,修行、學佛也是一樣,要不忘初心,對道業要精進不懈,對學業要解行並重,對事業要克盡職責,生命才會有力量。
善待眾生、廣結善緣
慈悲是大乘佛法的主要精神之一,慈悲有很多層次,有消極的慈悲,也有積極的慈悲;有熱鬧的慈悲,也有寂寞的慈悲;有直接的慈悲,也有間接的慈悲;有廣大的慈悲,也有微小的慈悲;有一念的慈悲,也有無限的慈悲;有有緣的慈悲,也有無緣的慈悲;有有情的慈悲,也有無情的慈悲;有有求的慈悲,也有無求的慈悲;有有相的慈悲,也有無相的慈悲;有一時的慈悲,也有永恆的慈悲。
廣大的慈悲,是對大眾能無私地進行布施,能平等無揀擇地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微小的慈悲,例如對人說一句好話,幫別人一點小忙,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卻足以造成一定的影響。慈悲很重要,若無智慧導引,有時也會弄巧成拙,例如放生是慈悲,但有些人為了表示慈悲到處放生,反而害死更多生命,放出去的動物水族,由於生存環境改變,一時不能適應,因此而喪命的更不勝枚舉,這種放生其實不是放生,而是放死成為間接的殺生。
滿舟法師說:行慈悲要做到以下兩點:一、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做人要有同理心,換個立場替人著想,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慈悲心也就會油然生起了。二、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八大人覺經》裡有四句愒:「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我們對於至親固然要照顧,對於不相識,乃至冤親債主,也要平等接納。佛教提倡「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是無偏私的關愛,慈悲是無分別的包容,慈悲不是工作中的上下階級對待,也不是日常生活裡的有無計較,更不是社會上的貧富差別,而是眾生與眾生之間的融和與尊重。
最後滿舟法師告訴大家:佛教眾多經典都強調慈悲的重要性,在這個地球上,雖然有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但人人都是平等,眾生是眾緣和合的生命體,相狀上雖千差萬別,但本體自性並無二致,所以,應以悲憫的胸懷來看待眾生的苦難,以人我共尊的平等心來包容彼此的差異。
有人說世間沒有完全平等的事,要想達到世界和平是很困難的,雖然不易,但是人人若能做到心裡上的平等,以平等心看待萬物,則世界必定會越來越和諧,大家要在生活中以有智慧的慈悲行菩蕯道、利益有情,如此則能建立「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充滿歡喜祥和的五和社會。
最新消息
中秋草地音樂會 月光、音樂、蔬食交織
2025-10-05法寶寺攜手新竹市府VEGRUN 三代喜同堂推進城市健康
2025-10-052025亞太區童軍訓練人員訓練班 陽明山開跑
2025-10-05慈恩寺暨佛光會員投入救災 發揮大愛助災民應急
2025-10-05北卡佛光山迎布拉格堡軍人 文化體驗佛教人文精神
2025-10-05覺青社自發性加入鏟子超人行列 實踐三好精神
2025-10-05金光明寺健康講座 以自覺力觀照身心
2025-10-05紐約道場與中道學院交流 共話佛教未來發展
2025-10-05【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的管理法④
2025-10-05逾1萬5千位佛光人齊聚 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展現「四海一家」精神
2025-10-04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