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21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全球宗教 > 佛光新聞> 佛國寺為新羅時代歷史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佛光新聞

字級

佛國寺為新羅時代歷史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人間社記者心律 首爾報導】 2010-02-16
位於慶尚北道慶州市的佛國寺,建於新羅時代的西元751年,不過後來在壬辰倭亂(西元1592~1598年)時,大部分的木造建築都毀於戰火中,其後經過數次的整修才恢復今日的面貌。而儘管它後來經過重新整修,但因重建時,都是以當時石壇或礎石來建造,而多寶塔、釋迦塔等石造塔建築,也維持創建時的姿態,就文化與藝術價值來說,實為登峰造極之作,並在西元199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據《三國遺事》記載,佛國寺為751年新羅景德王的宰相金大城為紀念父母所建立。整個工程在774年由新羅王室在金大城去世後完工,並命名為佛國寺。
  
  佛國寺是世界性的歷史遺產也是代表慶州的一處遺產,寺院本身的秀美及石製文物的傑出的藝術美已經被世界所公認。佛國寺始建於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514-540年在位)15年(公元528年),當時稱華嚴佛國寺或法流寺。以後751年景德五(742-765年在位)時的金大城(700-774年)指揮的翻建工程,直至774年惠恭王(765-780年在位)時期才完工。經過了漫長工程之後,才開始稱佛國寺。
  
  經高麗(918-1392)時期至李朝時期(1392-1910),佛國寺經過了多次改造,更揚名於世,但李朝時期的1593年即宣祖(1567-1608年在位)時期由於壬辰倭亂(日本侵朝戰爭,1592-1598年),佛國寺自建造後819年時其木結構全部被燒毀。
  
  李朝時期的1604年(李朝宣祖37年)左右又開始重建佛國寺,至1805年李朝純祖(1790-1834)時期經過了40多次的局部保修。但此後又有許多建築被破壞、偷盜,可謂是禍事累累。
  
  1969年佛國寺復原委員會成立,在留下遺址的無說殿、觀音殿、毗盧殿、經樓、回廊等於1973年復原,大雄殿、極樂殿、泛影樓、紫霞門等破舊的部分也進行了修復。目前佛國寺內有多寶塔(國寶第20號)、釋迦塔(國寶第21號)、蓮花橋/七寶橋(國寶第22號)、青雲橋/白雲橋(國寶第23號)、金銅毗盧遮那佛坐像(國寶26號)、金銅阿彌陀如來坐像(國寶第27號)、舍利塔(受保護文物61號)等許多文化遺產。
  
  1962年被列為國寶的多寶塔與釋迦塔,是韓國最具代表性的石塔,高10.4公尺,位於大雄殿與紫霞門間的庭院中,分東、西兩側佇立。東側為多寶塔,西側為釋迦塔。釋迦塔的構造,是在2層的基壇上,建造3層塔,這是韓國最典型的一般石塔外型。多寶塔則是在十字模樣的基壇上,建造通往四方的階梯,周圍有四方塊模樣的欄杆圍繞,是座八角形的石塔。多寶塔雖是由石塊切砌而成,但精緻的雕刻手藝令人嘆為觀止。釋迦塔則完整地保存了當時建造的模樣。呈現8世紀統一新羅時代美術精粹的多寶塔與釋迦塔,融合四角、八角、圓形樣式,完美、精確地建構整座石塔。
  
  前往佛國寺禮佛的大雄殿與極樂殿道路東側為青雲橋與白雲橋,西側為蓮花橋與七寶橋。前往大雄殿時,連結紫霞門的青雲橋與白雲橋下方,代表著一般眾生的世界,橋上則喻涵佛祖的世界。橋長33階梯,下方17階為青雲橋,上方16階為白雲橋。青雲橋與白雲橋上各顯示有青年與老人的模樣,這象徵著人的一生。不同於一般橋樑,以階梯式建造的獨特橋樑,是新羅時代至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國寶級遺物。位於西側的蓮花橋與七寶橋,是前往極樂殿時,連結安養門的橋樑。只有醒悟的人能夠藉由此橋,通往極樂世界。橋長18階,下方10階為蓮花橋,上方8階為七寶橋。規模雖然比青雲橋、白雲橋小,但構造形式卻是恰如其分、渾然天成。
  
  蓮花橋每個階梯上都刻劃有蓮葉的模樣,但隨著歲月流逝,已漸漸模糊不明。為了保護文化遺產,橋樑已禁止通行。與青雲橋、白雲橋相同,都是佛國寺國寶級的遺物。從青雲橋、白雲橋向上眺望的話,可以看見位於左側的泛影樓。泛影樓建於751年,於1593年壬辰倭亂時遭到倭軍毀損、破壞,後經朝鮮時代2次修建,才得以復原。目前所看到的建築,是在1973年修建完成的,比原本的構造略為縮小。泛影樓下方寬廣,越過中間的石柱,則成細窄,上層則寬廣與下方相呼應。圍繞的石柱以每8個不同的石塊為一柱,同時各朝東西南北方佇立,是相當獨特的建築構造。現泛影樓中,有面佇立在石龜上的大鼓。
12345678910第1 / 93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