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2025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 屏東講堂以佛法智慧溫暖面對生死
2025-04-09
「2025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4月6日在佛光山屏東講堂舉行,研讀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當代問題探討-生死關懷》,深入探討如何運用佛法智慧來面對生死、超越煩惱,從而獲得力量迎接人生中的各種挑戰。有11位中小學、大學校長及500位熱愛閱讀的佛光人共襄盛舉。
屏東講堂住持永嚴法師引言,提到星雲大師的智慧不僅為當代社會提供指引,更為面對生死的靈魂點亮了一條充滿希望與光明的道路。
研討會首先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祕書長有容法師導讀,探索佛教對「身心疾病、修行、喪葬習俗、民間信仰、素食問題、安樂死、臨終關懷、宇宙人生」等八個關鍵議題的看法。現場透過以一杯水、石頭、油、沙拉脫的演示,讓大眾更直觀的感受求神拜佛後,石頭仍會沉水、油浮於水,信仰應不生迷信。
論壇由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江素麗主持,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覺培法師、佛光山岡山講堂住持慧炬法師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與談。
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佛教是佛性開發公司」,依空法師分享了自己面對視網膜剝離、罹癌的經歷,以豁達的心態面對苦難、超越苦難,將疾病交給醫生,信仰交給佛陀。以修行中是否過午不食、戴項鍊為例,提出「修行不自惱、不惱他」的教誨,提醒大家修行應不刻意而為。
覺培法師提到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修行與修心應從生活中實踐。覺培法師強調人是活在觀念的世界,修行從觀念轉變開始,將修行融入每一天。從「知道」到「做到」需要落實,例舉「紅燈停、綠燈行」,當看錯方向就會產生「紅燈行、綠燈停」錯誤知見。
大師對臨終關懷總結「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舊情的懷念,對恩義的回報」。臨近死亡該如何面對?慧炬法師提出生命長短如同賞味期、截止日期,死亡就是這期生命的總結,所以有信仰的人不只看透生死,還能超越生死,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是讓人接受死亡,並讓生命得以安樂前往下期生命的過程。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大師提到「宇宙就是我們的心,心就是宇宙」與其外求宇宙的真理,不如內觀生命的意義。妙光法師分享高齡92歲蘭卡斯特教授因病腳不良於行,卻不願拿拐杖導致跌倒傷及脊椎,自省是源自於面子與驕慢心所致,但醫生卻說是因為「地心引力」,讓教授頓時覺察到,自己忘記觀察世間實相,應接受生命老病與生滅,體悟生命的意義就在當下。
「生未必喜,死未必悲」星雲大師提出應重新調整對生死的觀念。研討會中,妙光法師闡釋對生命真正的慈悲,不是幫助死,而是陪伴走到生命終點。
岡山講堂信眾趙禹鈞剛加入佛光會,偕同母親王麗鳯參加閱讀研討會,雖母親行動不便,但求法熱情未曾減退。他表示,聽到有容法師提到,「修行以心為本,觀照當下念頭,保持慈悲心」後,深受啟發,更加堅定了修行信念。黃博鏞指出,透過對生死議題的探討,讓大家深入理解佛教如何關懷生死,並將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年逾88歲的李松珍,仍在金門戰地處屏東站擔任義工。深信閱讀不僅能增進智慧,還能提升個人氣質,家庭與社會都將變得更加和諧。
屏東講堂住持永嚴法師引言,提到星雲大師的智慧不僅為當代社會提供指引,更為面對生死的靈魂點亮了一條充滿希望與光明的道路。
研討會首先由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祕書長有容法師導讀,探索佛教對「身心疾病、修行、喪葬習俗、民間信仰、素食問題、安樂死、臨終關懷、宇宙人生」等八個關鍵議題的看法。現場透過以一杯水、石頭、油、沙拉脫的演示,讓大眾更直觀的感受求神拜佛後,石頭仍會沉水、油浮於水,信仰應不生迷信。
論壇由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江素麗主持,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覺培法師、佛光山岡山講堂住持慧炬法師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與談。
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佛教是佛性開發公司」,依空法師分享了自己面對視網膜剝離、罹癌的經歷,以豁達的心態面對苦難、超越苦難,將疾病交給醫生,信仰交給佛陀。以修行中是否過午不食、戴項鍊為例,提出「修行不自惱、不惱他」的教誨,提醒大家修行應不刻意而為。
覺培法師提到佛教對「修行問題」的看法,修行與修心應從生活中實踐。覺培法師強調人是活在觀念的世界,修行從觀念轉變開始,將修行融入每一天。從「知道」到「做到」需要落實,例舉「紅燈停、綠燈行」,當看錯方向就會產生「紅燈行、綠燈停」錯誤知見。
大師對臨終關懷總結「是對生命的尊重,對舊情的懷念,對恩義的回報」。臨近死亡該如何面對?慧炬法師提出生命長短如同賞味期、截止日期,死亡就是這期生命的總結,所以有信仰的人不只看透生死,還能超越生死,臨終關懷最重要的是讓人接受死亡,並讓生命得以安樂前往下期生命的過程。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大師提到「宇宙就是我們的心,心就是宇宙」與其外求宇宙的真理,不如內觀生命的意義。妙光法師分享高齡92歲蘭卡斯特教授因病腳不良於行,卻不願拿拐杖導致跌倒傷及脊椎,自省是源自於面子與驕慢心所致,但醫生卻說是因為「地心引力」,讓教授頓時覺察到,自己忘記觀察世間實相,應接受生命老病與生滅,體悟生命的意義就在當下。
「生未必喜,死未必悲」星雲大師提出應重新調整對生死的觀念。研討會中,妙光法師闡釋對生命真正的慈悲,不是幫助死,而是陪伴走到生命終點。
岡山講堂信眾趙禹鈞剛加入佛光會,偕同母親王麗鳯參加閱讀研討會,雖母親行動不便,但求法熱情未曾減退。他表示,聽到有容法師提到,「修行以心為本,觀照當下念頭,保持慈悲心」後,深受啟發,更加堅定了修行信念。黃博鏞指出,透過對生死議題的探討,讓大家深入理解佛教如何關懷生死,並將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年逾88歲的李松珍,仍在金門戰地處屏東站擔任義工。深信閱讀不僅能增進智慧,還能提升個人氣質,家庭與社會都將變得更加和諧。
最新消息
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
2025-08-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
2025-08-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
2025-08-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沉默的威脅」
2025-08-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
2025-08-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
2025-08-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
2025-08-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
2025-08-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
2025-08-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
2025-08-13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