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16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大師專區>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7

大師專區

字級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7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 2023-12-09
●禮 拜

佛教除了合掌表示恭敬以外,一般見到佛像要禮拜,見到長老大德要禮拜,見到佛塔、祖師的聖像要禮拜;但這些禮拜都要在莊嚴的佛殿、祖堂進行,不可以隨處、任意就向大德禮拜。

行禮拜之儀,並不是二六時中皆合宜,現在許多學佛者,為了表示對長老大德的恭敬,一見面就馬上拜下去,其實這是不如法的。在佛門行儀中有提到:別人在坐禪時,我不能去禮拜;難道你要叫他站起來嗎?他坐著不動,你會怪他:我跟他禮拜,他都沒有回敬我。因此,禪坐時不宜禮拜。

另外,他人在理髮時,也不可以禮拜;難道你要叫他中途停止理髮,接受你的禮拜嗎?他人吃飯時,不可以禮拜;難道你要叫他停下來不吃嗎?還有,在客堂裡不可以禮拜,路上也不可以禮拜。禮拜高僧大德雖然表達我們的崇敬之意,但也不能造成別人的不方便。

在《大比丘三千威儀經》中列舉出不宜作禮的五件事:讀經、誦經時,不得向上座作禮;上座在下處,自己在高處時,不得作禮;上座在前,若已離去後,不得作禮;不得自座位上向上座作禮;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

假如說,你對於這位長老大德非常恭敬崇仰,那可以勞駕長老大德到佛堂接受你的敬意;如果大德說不必了,或說問訊、合掌就好,你就得服從,服從也是表示恭敬。再有,你在佛殿裡面說:「向長老大德頂禮三拜。」大德說「一拜」,你就不可以三拜,因為違背他的意思,這就不尊敬;即使他不開口,你也只要一拜就可以了。只有拜佛才要三拜,因為佛不會開口講話,你就要把三拜拜完;一般禮拜大德,一拜就好。  

佛經說:「禮佛一拜,福增無量。」《普門品》也提到,口常稱誦、心常憶念,身行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能蒙受利益。中國歷代虔信佛教的皇帝,如梁武帝、隋文帝、武則天等,每逢重大法會,必定躬身到場觀禮、禮佛。所謂:「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十方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如來前,為求滅障接足禮;十方如來無窮盡,弟子禮拜亦如是。」

《增一阿含經》記載,禮拜能獲得相好莊嚴之外,還能有相貌端正、好的聲音、多財寶、生長者家、生善處及天上等五種功德。印度憍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因為遇佛必拜,大臣們深不以為然,認為國王的頭尊貴無比,為什麼要向佛陀叩頭禮拜?波斯匿王為了讓眾臣了解禮拜的意義,便叫人到牢房提取死囚的頭到市場叫賣,說是波斯匿王的頭,只要一百元。百姓一聽是波斯匿王的頭,個個驚恐,家家閉門不出。後來,波斯匿王又叫人拿一顆豬頭出去叫賣,一顆二百元,大家紛紛搶購。這時波斯匿王對著眾臣說:「你們看,你們認為珍貴無比的國王頭,實際上不及豬頭寶貴。」

其實,人都有一顆我慢心,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常常不自覺把頭抬得高高的,不肯低頭,更何況是磕頭呢?佛光山有一座淨土洞窟,入口處門高只有四尺,每個人都必須低頭才能進門。有些人不明白,就說︰「這實在是不懂建築,如果把門建高一些,不是比較容易進入嗎?」其實不是不懂建築,而是故意蓋低一點,意思是告訴大家︰「放下貢高我慢,以一顆謙卑的身心,才能見得到佛陀。」一個愈成熟的人,愈懂得謙虛,就像稻穗愈豐實,便垂得愈低。

禮拜不僅能培養謙虛恭敬的美德,透過禮拜才能與佛接心相印。如同兒女見了父母或爺爺奶奶,招呼一聲,表示禮貌;學生見了師長,乃至朋友見面,互相招呼一聲,互表情義。

其實,諸佛菩薩並不需要我們禮拜,但人間的眾生需要藉由禮拜,認識自己的永恆生命;在一起一拜之間,昇華自性,進而降伏我慢,也消業增福,並擴大、淨化內在的心靈世界。

●過堂

在叢林裡面,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止間特別注重威儀。平時上殿要排班,吃飯要過堂,舉止進退皆有規矩,在在都要學習。但是一般人心裡會想:「都幾十歲的人了,還不會走路嗎?吃了幾十年的飯了,還不會吃飯嗎?」這是因為不了解寺院的規矩,才會口出此言。

寺院不同於俗家,在寺院中,一舉一動都是修行,走路、吃飯、睡覺都可以參禪,這其中都有很深妙的解脫境界。理學家程頤有一次到佛門,看見大眾排班進齋堂用餐,隊伍魚貫而入後,大歎:「三代威儀,盡在是矣!」可以說,佛門裡行立坐臥間,無一不是修行。所以,到了寺院,你會感到自己確實是不會走路、不會吃飯;身心受到欲望、妄想的束縛,積年累月成了習慣,確實需要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的基本功重新學習。

在中國,出家人用餐都是到齋堂裡「過堂」,目前只有南傳佛教國家仍實踐佛陀時代托鉢乞食的制度。主要是在台灣、美國等其他國家、地區,因風俗習慣不同,人民也不完全是信仰佛教,托鉢乞食不是很方便,也不容易實行。所以,中國叢林便採集中修行的方式,讓出家人一起到齋堂吃飯,稱為「過堂」。

到齋堂裡用餐,吃飯端碗,要如「龍吞珠」;持箸夾菜,要如「鳳點頭」。進食只是為了滋養色身,經過一下,因此不貪心、不好吃,也不計較飲食的好壞。所謂「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飯只是為了生存的需要,能吃飽就好。出了齋堂以後,也不議論飯菜好或是壞,如同「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

所以,佛門裡齋堂又稱作「五觀堂」,主要是提醒大眾吃飯的時候,要「三稱念」、「五觀想」。三稱念是: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五觀想是: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不生瞋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這五種觀想是很有意義的。比方,第一句開頭就說:要忖量自己的德行,有條件到這裡來吃飯嗎?要覺得到這裡吃飯是不容易的;正所謂「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我曾題寫過一首對聯「吃現成飯,當思來處不易;說事後話,唯恐當局者迷。」提醒大眾,吃飯時應該帶著感恩的心、隨緣的念頭,如同佛門的「托鉢」次第乞食,平等而乞,不分貧富、不揀精粗、不計淨穢、不生增減。

另外,在佛門裡,每日齋堂中都要唱誦〈供養咒〉,其中有一段:「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是提醒過堂用齋的修道人,不過度貪求外在飲食的鮮香味美,時時將自己安住在禪悅法喜與無求的淡定中,以法為食,長養道念。

因此,在叢林裡過堂吃飯,除了受持五觀想外,也要抱著歡喜心、感恩心、無欲無求的心吃飯。過去叢林沒有醫務室,也很少聽到有人生病,主要是過堂時作五觀想,誦念〈供養咒〉,當然可以消災免難,身心自在。
12345678第7 / 8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