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新聞專題 > 紙上博物館> 〔紙上博物館〕石尚自然史博物館 探索古生物世界

紙上博物館

字級

〔紙上博物館〕石尚自然史博物館 探索古生物世界

【人間社 陳秀琴 新北市報導】 2021-12-06
古生物令人著迷,但往往只能透過化石推測古生物樣貌。位於新北市土城區的「石尚自然史博物館」,展示身長12米的「巨原櫛龍」化石,身上仍覆蓋有部分皮膚,相當罕見,被喻為「恐龍木乃伊」,是鎮館之寶。

「石尚自然史博物館」由化石收藏家王盟仁創立,王盟仁自幼受父親啟發,對化石產生興趣,進而開啟化石收藏之路,1996年成立「石尚」工作室,1998年首創亞洲古生物修復中心,承接國內外化石清修專案。

所謂「化石清修」是一項非常專業的工作,化石清修師利用工具使化石標本周圍的岩石剝落,而不損及化石本身。目前只有法國、德國、英國、台灣等少數國家擁有古生物化石清修團隊,靠著化石清修師精心琢磨,還原生物億萬年來的演化。

王盟仁表示,化石清修的對象,從無脊椎動物到珍稀類有脊椎動物,因此化石清修師要非常熟悉古生物的骨骼、關節位置,才能清理出化石的原貌。館內除了收藏展示古生物化石之外,也有結晶礦及隕石標本。

恐龍木乃伊 鎮館之寶
一般的恐龍化石,大多只剩下骨骼,有皮膚的化石非常罕見,館內展示一隻「巨原櫛龍」化石,身長約12米,寬約3.5米,高約1.8米,身上還保有皮膚,是目前全球發現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龍木乃伊」。

王盟仁指出,這隻「巨原櫛龍」化石,發現地點在美國蒙大拿州,是白堊紀晚期的恐龍,距今約6500萬年,屬於大型食植性恐龍,恐龍化石的皮膚卡著一顆疑似奔龍的牙齒,推測死亡前曾被奔龍咬傷。

由於生物死亡後,皮膚與肌肉會率先腐蝕分解,要形成「木乃伊化石」相當不易,但這隻「巨原櫛龍」還保有皮膚、筋、肌腱,因此研判牠死亡前的環境,可能是極低溫、酸性、極乾燥或鹽度極高的鹽湖,才沒有完全腐蝕。

竊蛋龍化石 腹懷雙蛋
館內有一件重要館藏「竊蛋龍」化石標本,完整保存竊蛋龍的腸骨、恥骨、坐骨及薦椎等,產道位置並有一對長橢圓形的蛋,這是科學上首次發現恐龍腹中保存完整的恐龍蛋,也揭開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的證據。

「竊蛋龍」的名稱由來,是因首次發現這種恐龍的化石標本時,牠正位於一堆恐龍蛋的上方,因此科學家為牠取了個這麼不雅的名稱。2005年,加拿大吳肖春、程延年博士率領國際研究團隊,根據石尚古生物修復中心的這件竊蛋龍化石標本,發現恐龍孵蛋的秘密。

科學家從這件化石標本懷有雙蛋,證明竊蛋龍具有雙輸卵管,可以一次下兩顆蛋;而且對照其它竊蛋龍的蛋窩,發現蛋的排列方式,都是成對環狀排列,並在下完第一圈蛋後,用沙土覆蓋;接著再下第二層蛋,同樣再用沙土覆蓋,推測竊蛋龍會坐臥在蛋窩上孵蛋或保護蛋。

白堊紀滄龍 海上霸主
白堊紀中晚期才出現的滄龍,體長可達21公尺,重達30噸,牠的頭像鱷魚、身體像蜥蜴,是一種兇猛的水生爬蟲類,也是中生代時期的海上霸主。古生物學家常在出土的菊石外殼,發現滄龍的牙齒咬痕,並推測海龜、金廚鯊、蛇頸龍都有可能是滄龍的食物。

另一件慈母龍化石,體長約6公尺,是年輕的亞成體化石,1979年在美國蒙大拿州西部發現,骨骼結構保存完整,為距今約74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食植性恐龍,出土處旁有蛋殼及孵出幼仔的巢,證明具備養育幼仔能力。

在中國西南發現的貴州龍化石,距今約2億5000萬年,是一種海生爬行動物。2004年進行化石清修時,發現貴州龍的肚子裡有未成形的錐狀物,由古生物學家研究發表,認為此錐狀物為貴州龍胎生的證據。

加拿大國寶 彩斑菊石
色彩繽紛的彩斑菊石,生存於侏羅紀到白堊紀的海洋,為頭足綱的軟體動物,化石主要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發現,有各種顏色的彩斑,以紅色或綠色較多見;藍色、紫色因發現數量較少,最為稀有,是加拿大的國寶石。

生存在泥盆紀的鄧氏魚,身形最大可長達9公尺、重達4噸,咬合力相當驚人。鄧氏魚的眼睛有「鞏膜骨環」構造,科學家認為可能是在高速游泳時,用來保護眼睛的功能,並推測古生物中的鳥類、魚類、海爬類可能都有此構造。

海百合不是植物,而是與海膽、海蔘一樣的棘皮動物,牠利用細緻的纖毛來濾食浮游生物。海百合分成有柄與無柄(現生種)兩種,館藏有柄的海百合化石,猶如一件精美的考古藝術品。
12345678910第7 / 11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