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幼兒園小朋友課堂上誦《大悲咒》。 人間社記者黎維桂攝
圖說:幼兒園小朋友課堂上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人間社記者黎維桂攝
圖說:幼兒園小朋友課堂上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人間社記者黎維桂攝
圖說:全校師生家長參加2018年世界地球日淨灘活動。 圖/聚集德幼兒園提供
圖說:全校師生家長參加2018年世界地球日淨灘活動。 圖/聚集德幼兒園提供
圖說:聚集德幼兒園恭請佛光山法寶寺雲水佛車進入園所,供全園師生、家長以及社區民眾浴佛,大家共沐佛恩以報母恩,也藉此薰習善種子與佛結緣。 人間社記者黎維桂攝
圖說:師生小朋友家長參加佛光山法寶寺共修活動。 人間社記者黎維桂攝
圖說:孩子幫忙整理舊鞋送非洲活動。 圖/聚集德幼兒園提供
圖說:家長共同參與環保教育活動。 圖/聚集德幼兒園提供
圖說:林青瑩(前)帶領小朋友回佛光山共修。 圖/翻拍人間社網頁提供
圖說:運動會舉辦愛心家事瓶愛心活動,幼兒做家事捐出所得。 人間社記者聚集德幼兒園攝
圖說:聚集德非營利幼兒園園長林青瑩。 人間社記者黎維桂攝
圖說:領米人抄經。 圖/聚集德幼兒園提供
圖說:參與親子淨街活動。 圖/聚集德幼兒園提供林青瑩持善的力量 看見希望曙光
2018-05-27
新竹縣新豐鄉聚集德非營利幼兒園園長林青瑩憑著一份對幼兒教育的興趣及使命感,於2005年白手起家,自行出資創建幼兒園。林青瑩世居新竹縣新豐鄉,出生一般傳統家庭,父母親敦厚老實,勤儉持家教養兒孫。「我的父母送給我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讓我看見他們的堅毅和忍耐」林青瑩談及家庭教育對她的影響時,說了這句感謝父母的話。這份禮物讓她在面對人生的困難與挫折時,總能夠勇往直前;如此的人生觀也反應在聚集德所設計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之中。
建立一個園地,培養善與慈悲的種子
林青瑩曾經在北部從事兒教工作多年,從小型的家教電腦班,到較大的補習班,這一路走來,充滿快樂與感恩。她表示:「在陪伴和引導學生的時候,看見孩子從學習中成長,是一件很喜悅的事。」她也因此在心中不斷告訴自己:「就是要創立幼兒園,造福更多好苗子。」她認為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新豐,辦一所能實踐自己願望的幼兒園,是人生中很美的事。
有了聚集德後,給了她更大的力量,目標更加清楚明確。辦公室裡大大的標語道出了她的願望「我一生的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園地,培養善與慈悲的種子,讓愛與良善傳播至世界每一個角落。」她說,「善」不分種族與宗教,教導孩子同理心,幫助別人,這樣的孩子將來到社會各角落都會是個好人才。
申請竹縣首家非營利幼兒園
在經營私幼數年後,林青瑩跟隨政府推動「公共化教保服務」政策,於2015年申請辦理新竹縣第一所非營利幼兒園。此型態幼兒園具有多項優點,它結合公益法人的資源,採公私協力方式辦理,對幼兒而言,可享有優質的教保服務,並優先招收弱勢幼兒;對幼教人員,能提供有保障的薪資、福利及可以穩定發展其專業工作場域;對家長而言,具收費平價,服務時間貼近雙薪家庭需求優點;對公益法人無虧本之風險,又可符合公益目的,是一項利多政策。
林青瑩表示,非營利幼兒園的共同目標是「優質、平價」,學費由政府出資三成,家長負擔七成,托育時間可延長到晚上7點。「支持優質教保,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在新竹縣開出非營利幼兒園第一朵美麗的花之後,她更期許自己繼續灌溉培育,讓花園花香永續不斷。
小火慢燉,創造名為「善」的品牌
許多人對林青瑩從私幼申請辦理為非營利幼兒園的原因不理解,「怎麼會有錢不賺?」這是三年來,人家問過最多的問題。其實這與她個人的生命體驗有關,林青瑩小時候家中信奉傳統道教,善惡因果的觀念早已深植於心中,後因一段奇妙的因緣,全家五代改信佛教,家人皆皈依受戒。
在學佛的過程中,她將自己的體悟融入幼兒園的辦學理念之中。聚集德非營利幼兒園以「關懷、善念、仁心」為園所之核心價值,用把持、堅持、持續的行動力,透過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成為三好校園。在現今講求速成的環境之中,林青瑩反而用「慢腳步」和用「小火慢燉」的方式培育幼苗。
她和老師們用三心「孝心、愛心、善心」教育幼兒,秉持著「關懷生命、推己及人與友善大地」的信念辦學。問她什麼詞句最能代表聚集德?她立即說出「品德為先,孝道第一」八個字,她和老師們立志成為新竹縣品德教育的領頭羊,以身作則親自帶領親子共同投入公益活動,造福鄉里溫暖人心。
除了善行教育之外,聚集德也營造一種自由、開放且愛意滿滿的氣氛,讓孩子在進入校園後,自然而然專心投入自己的想像世界。園所以「仁愛」為核心,將教育價值呈現於日常生活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包含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孝」,與兄弟姊妹相處的「悌」等等;此外,亦透過「社會文化活動」,引導孩子認同生長的地方,喜歡自己生活的環境,願意參與並創造新的文化,在輕鬆遊戲中互動學習,運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以開闊心胸迎向未來。
以經典為師,確立做人處事準則
父母將孩子送到聚集德就讀,大部分皆是因為認同園長林青瑩的辦學理念。尤其是她重視「品德教育」的培育,認為品德教育影響孩子一輩子,也是父母絕不後悔的投資,也因此連另一鄉鎮的父母也從希望能跨區將孩子送到園所學習。
聚集德的孩子入園後,會先從《十善兒童》開始背誦與實踐,十善兒童是聚集德品德教育的準則,從第一善「我孝順父母,愛護親人」、第二善「我尊敬師長,以禮待人」直至第十善「我不迷電玩,不看無益書」,每位孩子都能朗朗上口,林青瑩也鼓勵家長們以此準則提醒孩子時時刻刻注重自己的行為,慢慢的由他律成長為自律。
此外,聚集德學生需背誦的《父母十恩》,由老師以說故事的方式解釋其內容,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與辛苦後,皆能成為一位感恩的子女。林青瑩認為與生活做人處事相關的經典《弟子規》,這是園所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正所謂「童蒙養正,受益終生」。孩子不只是背誦,更要將《弟子規》實踐於生活之中,包含孝敬父母、友愛手足、尊敬長輩和待人接物有禮等行為規範。家長們皆回饋孩子會主動向長輩問好,幫忙做家事,覺得孩子能以經典為師,實踐於生活之中,令父母非常感動。
小手牽大手,自利利他生命更豐富美妙
聚集德非營利幼兒園另一個特色,即是「運用各式活動發揮親職教育的功能」。當全台幼兒園舉辦「萬聖節」活動時,聚集德則是由老師們設計「親老、敬老」教案,全園進行「重陽節~鈴!鈴!鈴!」關懷長輩的活動,孩子們打電話給遠方的阿公阿嬤,不但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軟化了孩子們的心。
大多數的幼兒園舉辦運動會時,多會安排身體適能活動,聚集德則是在親子運動會前兩個月推出「家事愛心瓶」活動,鼓勵孩子分擔家務,做一件家事父母給一元零用錢,孩子們把錢存起來,於運動會當日捐助愛心餐,幫助弱勢家庭等公益;這些活動讓孩子從小培養善心,學習布施利益別人。
聚集德在累積多年家長們的肯定與認同的能量後,於2016年成立新竹縣第一支「親子義工團」,讓孩子從小學習以一己能力幫助別人,有的家庭全家是義工團成員,即使孩子已畢業,父母仍會帶著孩子參與義工活動,諸如協助搬桌子、救濟物品、淨街與淨灘等,親子共同關懷他人,就是最好的身行教育。辦理這些活動時,看見的是「小手牽大手」,父母受到孩子純樸、柔軟與善良感動,心情不自覺受到感染,感覺很窩心,這是林青瑩與家長互動中,不約而同說出同樣的感受。
生命教育和環境教育滋養幼苗心靈
最近一次的活動是「募集舊鞋」,起因於園內的老師和孩子們分享「非洲有一群小朋友,因為沒錢買鞋子穿,因而喪失生命」的故事,不但感染家長和孩子全園動員幫忙募集鞋子,連同社區民眾也將舊鞋送至園所,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共送出三十八箱舊鞋。「善願一發,眾人相助」是林青瑩所下的註解,她說那時舊鞋有了,卻沒有郵資,正想著要自掏腰包付運費時,出現兩位善心人士願意幫忙支付費用,這一場活動大家的收穫都滿滿,不但感動了許多了人,更是小手牽大手的美好實踐。
另一個近期活動則是4月22日舉辦的「世界地球日淨灘」,聚集德以「愛地球、負責任是現代公民的必備品格」為號召,將友善大地的核心理念,落實於生活之中,父母親以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支持幼兒環境教育。擔任此次活動組長同時也是家長會長的葉曉芬女士認為,此次的活動很有意義,父母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也讓孩子知道要以行動守護環境,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除了親子互動能增進親子關係之外,也能讓孩子體認環境保護是很重要的!
每年的淨灘活動,雖然不能還給海灘永遠的乾淨,但是在活動中已達到親子環境教育目的,孩子也藉由辛苦的淨灘,了解環境清潔工作不容易,要珍惜並且共同維護。許多父母看到孩子在淨灘過程中,付出的當下臉上總是充滿笑意,也能感受到孩子那一種單純的快樂。林青瑩很欣慰的說「在當義工的過程,孩子用眼與心觀察學習,家長以身作則,這是最佳的親子教育。」在幼兒園或是生活周遭,看見「善」的力量不僅影響身邊的人,更不斷擴展開來,她好感謝眾多的善因緣加被。
親師生、社區總動員,發白米濟貧愛無限
林青瑩記得在2013年的春天,某一次誦《藥師經》時,腦中重複出現「可以發放白米救濟弱勢」的畫面,她把此事告訴家長,獲得熱烈響應。於是全園發動「白米募集和發放」活動,六年來總計在新竹和苗栗各鄉鎮發米360場,發出252,000斤白米。要能持續每個月發米3,500斤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要有發放的對象之外,更要有源源不絕的米源,林青瑩運用了她平時做事的習慣,以系統化的方式,完成募米和發米的平台與流程。除了由義工團定時定點發放白米之外,林青瑩也和各縣市慈善團體合作,她以非常短的時間建立起一個互信互助的慈善鏈,如果是遠地的山區部落需要物資,則是將白米或是物資交由相關的慈善單位發放。
「林青瑩白米發放」就像是一部運送白米物資的大船,以緩慢、穩定的方式在大海中運行,滿載著不只是白米,也包含了捐米者的愛心福報,更是領米者學習「善與慈悲」的機會。「我們白米協會沒有舉辦娛樂活動,沒有龐大的人事支出,所有的善款都用在買白米和物資」林青瑩針對善款運用方式進行說明。以抄經、念經取代娛樂活動是林青瑩白米發放的特色,她特別強調「我們不只發米糧,我們也注重心糧」,她回想著說出,2017年帶領弱勢朋友們共計抄了93,488部藥師經,這個數字對一般人而言不難,但對身障、弱智的朋友們而言,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這是因為來領米的朋友有著各式各樣的困難,她鼓勵領米人「這一生投胎為人是很有福報的,因為只有人可以念經、抄經、禪坐,如果手不方便合掌,那就用眼吧!用雙眼仔細觀佛的慈悲;如果口無法發出聲音,那就用耳吧!用耳仔細聆聽唱誦經文的和諧,創造平靜的腦波;如果耳聽不到聲音,手無法合掌,口無法讀經,眼睛看不見佛,那麼就用你們的心吧!」
一般人看似簡單的合掌祈求,對於肢體殘障的人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林青瑩以藥師佛十二大願為己,她也以十二大願來鼓勵領米人,今生已成,期望來生諸根俱足,有了義工們的關心,領米人他們身心安定,更有信心念佛。
願為點燈人
林青瑩認為,各行各業都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幫助他人,可以讓社會更和諧美好。「我曾經跟孩子們說過,以後你們長大,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從事什麼工作,你們都可以幫助別人」她總是不斷的鼓勵園所的孩子們。這樣的想法也漸漸的在她身邊發生且不斷證明著,社區的美髮院共同參與義剪、家長們共同擔任義工以及捐贈物資、社區家庭捐菜不間斷、商家捐油捐麵包響應、還有一群義工,從台北、從新竹、從苗栗,用自己的心服務人群。
林青瑩說,「每一次發米的圓滿完成,都是許多的義工共同完成的,我們是一群平凡的百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在每個假日裡,我們聚在一起,用雙手共同啟動善與慈悲的大輪,讓它轉動者、感染著、感動著,與大家一起走向光明,那兒有善!以及因善而發光的大家,我們聚在一起,用聚沙成塔的力量,把愛傳遞!」
到偏鄉發放白米時,林青瑩碰過一位以土地公廟為家的流浪漢,在深入談話後,林青瑩鼓勵他抄經和讀《了凡四訓》繪本版。經過懺悔、改過、行善的修持,流浪漢改變了他的人生觀,最後不但找到工作,也開始學習幫助他人。
林青瑩表示,「幫助別人度過難關,變成有信念的人,不向命運低頭。」她每當碰到困難時,總覺得有貴人在身邊,不認為困難是困難,苦是苦,這些磨練讓她變得更好,更有能力做更多的事。她堅信,不計較是成功的要件,善與慈悲的力量是無窮的。「每次會向佛菩薩祈求,希望在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讓苦難的人能遇見佛,看到光明。」林青瑩說出自己心中的願求。
她自勉以「藥師佛十二大願」中的第七大願「願眾生身心康樂」為己終身奉行的願。她發願學習藥師佛:「度盡幼、殘、疾、苦、孤!」
佛光山是我的家
林青瑩回憶,在一次求神禮拜時,眼前出現「佛光山」這三個字,此事讓她勾起30年前的回憶,原來自己年幼時,曾隨父母親到佛光山旅遊;經過了30幾年的歲月,她似乎忘記了佛光山。兒子3歲時,帶他去佛光山遊玩參拜,後來多次到佛光山禮佛,母子覺得越來越喜歡到佛光山,也因此接觸人間佛教,逐漸了解人間佛教內涵。後來經常到佛光山各殿堂巡禮,參加各種修持法會及活動,從每次念佛、拜佛中,心中感覺無比快樂,兒子更說出「佛光山是我的家」話語。每年的佛誕節及母親節,聚集德皆恭請佛光山法寶寺雲水佛車進入園所,供全園師生、家長以及社區民眾浴佛,大家共沐佛恩以報母恩,也藉此薰習善種子與佛結緣。
談到與佛光山的因緣,林青瑩表示:「多年前婆婆往生,感動佛光人熱心參與佛事助念,因此成為佛光會員。」雖然加入佛光會,親近佛光山時間不長,但她非常感佩星雲大師的慈心悲願。
她說,這一生希望效法大師精神,學習服務別人,她也鼓勵孩子、家長及鄰里居民,走入人群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服務社會大眾。林青瑩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能散播「善與慈悲」的人,口吐善語如盛開的花,讓看的人心生歡喜,聽到的人都能得到安定力量。她深信願力可以透過「願意學習」中實踐,只要利益眾生的事,認真去做沒有辦不到的事,因為有佛法就有辦法!
建立一個園地,培養善與慈悲的種子
林青瑩曾經在北部從事兒教工作多年,從小型的家教電腦班,到較大的補習班,這一路走來,充滿快樂與感恩。她表示:「在陪伴和引導學生的時候,看見孩子從學習中成長,是一件很喜悅的事。」她也因此在心中不斷告訴自己:「就是要創立幼兒園,造福更多好苗子。」她認為能回到自己的家鄉新豐,辦一所能實踐自己願望的幼兒園,是人生中很美的事。
有了聚集德後,給了她更大的力量,目標更加清楚明確。辦公室裡大大的標語道出了她的願望「我一生的願望,就是建立一個園地,培養善與慈悲的種子,讓愛與良善傳播至世界每一個角落。」她說,「善」不分種族與宗教,教導孩子同理心,幫助別人,這樣的孩子將來到社會各角落都會是個好人才。
申請竹縣首家非營利幼兒園
在經營私幼數年後,林青瑩跟隨政府推動「公共化教保服務」政策,於2015年申請辦理新竹縣第一所非營利幼兒園。此型態幼兒園具有多項優點,它結合公益法人的資源,採公私協力方式辦理,對幼兒而言,可享有優質的教保服務,並優先招收弱勢幼兒;對幼教人員,能提供有保障的薪資、福利及可以穩定發展其專業工作場域;對家長而言,具收費平價,服務時間貼近雙薪家庭需求優點;對公益法人無虧本之風險,又可符合公益目的,是一項利多政策。
林青瑩表示,非營利幼兒園的共同目標是「優質、平價」,學費由政府出資三成,家長負擔七成,托育時間可延長到晚上7點。「支持優質教保,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在新竹縣開出非營利幼兒園第一朵美麗的花之後,她更期許自己繼續灌溉培育,讓花園花香永續不斷。
小火慢燉,創造名為「善」的品牌
許多人對林青瑩從私幼申請辦理為非營利幼兒園的原因不理解,「怎麼會有錢不賺?」這是三年來,人家問過最多的問題。其實這與她個人的生命體驗有關,林青瑩小時候家中信奉傳統道教,善惡因果的觀念早已深植於心中,後因一段奇妙的因緣,全家五代改信佛教,家人皆皈依受戒。
在學佛的過程中,她將自己的體悟融入幼兒園的辦學理念之中。聚集德非營利幼兒園以「關懷、善念、仁心」為園所之核心價值,用把持、堅持、持續的行動力,透過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成為三好校園。在現今講求速成的環境之中,林青瑩反而用「慢腳步」和用「小火慢燉」的方式培育幼苗。
她和老師們用三心「孝心、愛心、善心」教育幼兒,秉持著「關懷生命、推己及人與友善大地」的信念辦學。問她什麼詞句最能代表聚集德?她立即說出「品德為先,孝道第一」八個字,她和老師們立志成為新竹縣品德教育的領頭羊,以身作則親自帶領親子共同投入公益活動,造福鄉里溫暖人心。
除了善行教育之外,聚集德也營造一種自由、開放且愛意滿滿的氣氛,讓孩子在進入校園後,自然而然專心投入自己的想像世界。園所以「仁愛」為核心,將教育價值呈現於日常生活與人互動的過程中,包含與父母、長輩相處的「孝」,與兄弟姊妹相處的「悌」等等;此外,亦透過「社會文化活動」,引導孩子認同生長的地方,喜歡自己生活的環境,願意參與並創造新的文化,在輕鬆遊戲中互動學習,運用不同的思考方式,以開闊心胸迎向未來。
以經典為師,確立做人處事準則
父母將孩子送到聚集德就讀,大部分皆是因為認同園長林青瑩的辦學理念。尤其是她重視「品德教育」的培育,認為品德教育影響孩子一輩子,也是父母絕不後悔的投資,也因此連另一鄉鎮的父母也從希望能跨區將孩子送到園所學習。
聚集德的孩子入園後,會先從《十善兒童》開始背誦與實踐,十善兒童是聚集德品德教育的準則,從第一善「我孝順父母,愛護親人」、第二善「我尊敬師長,以禮待人」直至第十善「我不迷電玩,不看無益書」,每位孩子都能朗朗上口,林青瑩也鼓勵家長們以此準則提醒孩子時時刻刻注重自己的行為,慢慢的由他律成長為自律。
此外,聚集德學生需背誦的《父母十恩》,由老師以說故事的方式解釋其內容,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付出與辛苦後,皆能成為一位感恩的子女。林青瑩認為與生活做人處事相關的經典《弟子規》,這是園所送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正所謂「童蒙養正,受益終生」。孩子不只是背誦,更要將《弟子規》實踐於生活之中,包含孝敬父母、友愛手足、尊敬長輩和待人接物有禮等行為規範。家長們皆回饋孩子會主動向長輩問好,幫忙做家事,覺得孩子能以經典為師,實踐於生活之中,令父母非常感動。
小手牽大手,自利利他生命更豐富美妙
聚集德非營利幼兒園另一個特色,即是「運用各式活動發揮親職教育的功能」。當全台幼兒園舉辦「萬聖節」活動時,聚集德則是由老師們設計「親老、敬老」教案,全園進行「重陽節~鈴!鈴!鈴!」關懷長輩的活動,孩子們打電話給遠方的阿公阿嬤,不但拉近彼此的距離,也軟化了孩子們的心。
大多數的幼兒園舉辦運動會時,多會安排身體適能活動,聚集德則是在親子運動會前兩個月推出「家事愛心瓶」活動,鼓勵孩子分擔家務,做一件家事父母給一元零用錢,孩子們把錢存起來,於運動會當日捐助愛心餐,幫助弱勢家庭等公益;這些活動讓孩子從小培養善心,學習布施利益別人。
聚集德在累積多年家長們的肯定與認同的能量後,於2016年成立新竹縣第一支「親子義工團」,讓孩子從小學習以一己能力幫助別人,有的家庭全家是義工團成員,即使孩子已畢業,父母仍會帶著孩子參與義工活動,諸如協助搬桌子、救濟物品、淨街與淨灘等,親子共同關懷他人,就是最好的身行教育。辦理這些活動時,看見的是「小手牽大手」,父母受到孩子純樸、柔軟與善良感動,心情不自覺受到感染,感覺很窩心,這是林青瑩與家長互動中,不約而同說出同樣的感受。
生命教育和環境教育滋養幼苗心靈
最近一次的活動是「募集舊鞋」,起因於園內的老師和孩子們分享「非洲有一群小朋友,因為沒錢買鞋子穿,因而喪失生命」的故事,不但感染家長和孩子全園動員幫忙募集鞋子,連同社區民眾也將舊鞋送至園所,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共送出三十八箱舊鞋。「善願一發,眾人相助」是林青瑩所下的註解,她說那時舊鞋有了,卻沒有郵資,正想著要自掏腰包付運費時,出現兩位善心人士願意幫忙支付費用,這一場活動大家的收穫都滿滿,不但感動了許多了人,更是小手牽大手的美好實踐。
另一個近期活動則是4月22日舉辦的「世界地球日淨灘」,聚集德以「愛地球、負責任是現代公民的必備品格」為號召,將友善大地的核心理念,落實於生活之中,父母親以身體力行,用實際行動支持幼兒環境教育。擔任此次活動組長同時也是家長會長的葉曉芬女士認為,此次的活動很有意義,父母能夠陪伴孩子一起學習,也讓孩子知道要以行動守護環境,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除了親子互動能增進親子關係之外,也能讓孩子體認環境保護是很重要的!
每年的淨灘活動,雖然不能還給海灘永遠的乾淨,但是在活動中已達到親子環境教育目的,孩子也藉由辛苦的淨灘,了解環境清潔工作不容易,要珍惜並且共同維護。許多父母看到孩子在淨灘過程中,付出的當下臉上總是充滿笑意,也能感受到孩子那一種單純的快樂。林青瑩很欣慰的說「在當義工的過程,孩子用眼與心觀察學習,家長以身作則,這是最佳的親子教育。」在幼兒園或是生活周遭,看見「善」的力量不僅影響身邊的人,更不斷擴展開來,她好感謝眾多的善因緣加被。
親師生、社區總動員,發白米濟貧愛無限
林青瑩記得在2013年的春天,某一次誦《藥師經》時,腦中重複出現「可以發放白米救濟弱勢」的畫面,她把此事告訴家長,獲得熱烈響應。於是全園發動「白米募集和發放」活動,六年來總計在新竹和苗栗各鄉鎮發米360場,發出252,000斤白米。要能持續每個月發米3,500斤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要有發放的對象之外,更要有源源不絕的米源,林青瑩運用了她平時做事的習慣,以系統化的方式,完成募米和發米的平台與流程。除了由義工團定時定點發放白米之外,林青瑩也和各縣市慈善團體合作,她以非常短的時間建立起一個互信互助的慈善鏈,如果是遠地的山區部落需要物資,則是將白米或是物資交由相關的慈善單位發放。
「林青瑩白米發放」就像是一部運送白米物資的大船,以緩慢、穩定的方式在大海中運行,滿載著不只是白米,也包含了捐米者的愛心福報,更是領米者學習「善與慈悲」的機會。「我們白米協會沒有舉辦娛樂活動,沒有龐大的人事支出,所有的善款都用在買白米和物資」林青瑩針對善款運用方式進行說明。以抄經、念經取代娛樂活動是林青瑩白米發放的特色,她特別強調「我們不只發米糧,我們也注重心糧」,她回想著說出,2017年帶領弱勢朋友們共計抄了93,488部藥師經,這個數字對一般人而言不難,但對身障、弱智的朋友們而言,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這是因為來領米的朋友有著各式各樣的困難,她鼓勵領米人「這一生投胎為人是很有福報的,因為只有人可以念經、抄經、禪坐,如果手不方便合掌,那就用眼吧!用雙眼仔細觀佛的慈悲;如果口無法發出聲音,那就用耳吧!用耳仔細聆聽唱誦經文的和諧,創造平靜的腦波;如果耳聽不到聲音,手無法合掌,口無法讀經,眼睛看不見佛,那麼就用你們的心吧!」
一般人看似簡單的合掌祈求,對於肢體殘障的人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林青瑩以藥師佛十二大願為己,她也以十二大願來鼓勵領米人,今生已成,期望來生諸根俱足,有了義工們的關心,領米人他們身心安定,更有信心念佛。
願為點燈人
林青瑩認為,各行各業都能以自己的一技之長幫助他人,可以讓社會更和諧美好。「我曾經跟孩子們說過,以後你們長大,不管你在世界的哪一個角落,從事什麼工作,你們都可以幫助別人」她總是不斷的鼓勵園所的孩子們。這樣的想法也漸漸的在她身邊發生且不斷證明著,社區的美髮院共同參與義剪、家長們共同擔任義工以及捐贈物資、社區家庭捐菜不間斷、商家捐油捐麵包響應、還有一群義工,從台北、從新竹、從苗栗,用自己的心服務人群。
林青瑩說,「每一次發米的圓滿完成,都是許多的義工共同完成的,我們是一群平凡的百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在每個假日裡,我們聚在一起,用雙手共同啟動善與慈悲的大輪,讓它轉動者、感染著、感動著,與大家一起走向光明,那兒有善!以及因善而發光的大家,我們聚在一起,用聚沙成塔的力量,把愛傳遞!」
到偏鄉發放白米時,林青瑩碰過一位以土地公廟為家的流浪漢,在深入談話後,林青瑩鼓勵他抄經和讀《了凡四訓》繪本版。經過懺悔、改過、行善的修持,流浪漢改變了他的人生觀,最後不但找到工作,也開始學習幫助他人。
林青瑩表示,「幫助別人度過難關,變成有信念的人,不向命運低頭。」她每當碰到困難時,總覺得有貴人在身邊,不認為困難是困難,苦是苦,這些磨練讓她變得更好,更有能力做更多的事。她堅信,不計較是成功的要件,善與慈悲的力量是無窮的。「每次會向佛菩薩祈求,希望在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讓苦難的人能遇見佛,看到光明。」林青瑩說出自己心中的願求。
她自勉以「藥師佛十二大願」中的第七大願「願眾生身心康樂」為己終身奉行的願。她發願學習藥師佛:「度盡幼、殘、疾、苦、孤!」
佛光山是我的家
林青瑩回憶,在一次求神禮拜時,眼前出現「佛光山」這三個字,此事讓她勾起30年前的回憶,原來自己年幼時,曾隨父母親到佛光山旅遊;經過了30幾年的歲月,她似乎忘記了佛光山。兒子3歲時,帶他去佛光山遊玩參拜,後來多次到佛光山禮佛,母子覺得越來越喜歡到佛光山,也因此接觸人間佛教,逐漸了解人間佛教內涵。後來經常到佛光山各殿堂巡禮,參加各種修持法會及活動,從每次念佛、拜佛中,心中感覺無比快樂,兒子更說出「佛光山是我的家」話語。每年的佛誕節及母親節,聚集德皆恭請佛光山法寶寺雲水佛車進入園所,供全園師生、家長以及社區民眾浴佛,大家共沐佛恩以報母恩,也藉此薰習善種子與佛結緣。
談到與佛光山的因緣,林青瑩表示:「多年前婆婆往生,感動佛光人熱心參與佛事助念,因此成為佛光會員。」雖然加入佛光會,親近佛光山時間不長,但她非常感佩星雲大師的慈心悲願。
她說,這一生希望效法大師精神,學習服務別人,她也鼓勵孩子、家長及鄰里居民,走入人群積極參與公益活動,服務社會大眾。林青瑩認為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成為能散播「善與慈悲」的人,口吐善語如盛開的花,讓看的人心生歡喜,聽到的人都能得到安定力量。她深信願力可以透過「願意學習」中實踐,只要利益眾生的事,認真去做沒有辦不到的事,因為有佛法就有辦法!
最新消息
在書展遇見孩子與書本有約 還有大朋友的暖心咖啡
2025-11-14渥太華佛光山授童軍領巾 佛光童軍團送蘋果表感恩
2025-11-14均頭遊書蔬展 閱讀美食環保綠生活
2025-11-14心保和尚關懷光明大學 勉勵學子珍惜學習
2025-11-14紐西蘭北島協會佛學會考 實踐人間生活佛教
2025-11-14菲律賓光明禪院 心保和尚關懷訪問
2025-11-14人間佛教讀書會印度朝聖 信仰路上與佛同行
2025-11-14雲水書車到訪佛教陳榮根紀念學校 培養自主閱讀能力
2025-11-14校長群演情緒大飯店 大樹下說故事傳遞三好
2025-11-14宜蘭地區強降雨致災 蘭陽別院馳援送暖
2025-11-14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