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念佛與誦經的功德
2010-05-06
佛光山普門寺五月份大悲懺法會,住持永富法師很用心的於法會結束後開示說明念佛與誦經的功德,特別摘錄如下,以供大眾分享,同霑法益。
◎念佛號或誦經典是否可以得到功德?或是消除重罪?
永富法師表示:佛法為心地法門,不論是念佛、誦經、參禪、或是持咒、拜懺等都是在修自己的「心」,讓心不再執取。對於心的修持,佛陀曾開示有二方法:一、以懺悔等法門:「破壞」內心所累積的種種罪業。二、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善法,重新「建立」自己的這顆心。
按照佛教「業、果」原則,所造的業必定會遭感果報。但業感果時,會依據造業當時的狀態,例如:造業動機,是善念或是惡念?造業行為是有意或無意?造業對象是陌生人或父母、師長?所感果的輕重會有不同。
若是造業行為很勇猛,且對象是有恩者,如父母、師長等,即會遭感「重業」;反之則是「輕業」。重業稱為「定業」,是不可能轉的,一定會遭感果報;輕業則稱為「不定業」,在尚未遭感果報前,可透過善法、懺悔、或是各種善行,讓輕業暫時不感果。
◎什麼是功德?
「功德」是指善行或妙法(如懺悔、持咒、誦經等),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果報的福德;平日累積的功德,可以稀釋惡業的勁力。懺悔的功德,可分為下列四項:
一、以善業稀釋惡業的力量-影響力:《十住毘婆沙論》(華嚴經十住品的注釋書)記載,佛陀以「鹽水」來譬喻,惡業或善業的一則故事。過去曾有一個人,犯了輕罪,他從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亦不修慧,自然在輪迴時,墮入三惡道;但是,另有一人,雖曾造了輕業,這輩子應感果報,卻因他懂得修身、修戒、修心、與修慧,輕業非但沒有增長,甚至沒有遭感果報。
佛陀曾譬喻:以「鹽」比喻為惡業,「清水」比喻是善業,若以少量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自然很苦澀;但是,若以大海般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就不至於感到苦澀。因此,平時一點一滴,透過懺悔、禮佛、持咒、誦經等,所累積善行的功德,就可稀釋惡業的力量,甚至不會遭感果報。
二、延長受報時空,消滅惡業力量。
禮拜《大悲懺》時,正是以懺悔、禮佛、持咒等善法所得的功德,一點一滴的瓦解,過去的惡業體;使得惡業力量,逐漸消散,未來若果報呈現時,則不至於會太痛苦。
三、仰仗諸佛力量,使惡業減輕。
大藏經中有一部《那先比丘經》(大正藏32冊),內容記載著那(ㄋㄨㄛˊ)先比丘與印度大夏國王彌蘭陀的對話。下列是一則彌蘭陀王對於佛法之疑惑?那先比丘,以譬喻說明,念佛的功德。
王復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語。
復言:殺一生死,即當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語。
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
王言:其石沒。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寧沒不?
王言:不沒。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中。
王言:善哉!
國王問那先比丘,你們出家人說:「一個人在世間作惡多端,但在臨終前,有善知識的引導而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相信。
又說:「若殺了一個人,造了殺業,即會墮入地獄。」我也不相信。
那先比丘就問國王:「若是有人,將小石頭置於水上,石頭是會浮著呢?或是沉沒?」
國王說:「會沉沒。」
那先比丘又問:「若將百枚大石頭放在船上,這船會不會沉沒?」國王答說:「不會沉沒。」
那先比丘說:「船上的百枚大石頭,因為有這艘船的浮力,不會沉沒;所以一個人,雖造了惡業,但臨終前,懂得念佛、懺悔,就像這艘船一樣,藉由佛力的加持,仰仗諸佛的力量,此人不會墮入地獄,而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反之,若是沒有仰仗佛力,即使造了輕罪、殺業,就如同小石頭一樣,因為沒有任何承載力量的因緣,會直接往下沉沒。因此,仰仗佛力的功德,可免除我們墮入地獄之苦。」
國王聽了之後,答說:「好啊!真有道理。」
諸位若是對於一位造惡之人,究竟如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之詳細內容,建議參閱《觀無量壽經》。看了之後,可明暸阿彌陀佛是絕對的平等、大慈、大悲。
四、先壓伏惡業,讓它暫時無法感果。
大多數人的生命,既不是純善,亦不是純惡,心中乃兼有清淨的善種子,與雜染的惡種子。因此,若是善種子被惡種子所遮蔽,當然整天就是煩惱、痛苦;反之,若是能開發出,心中深藏清淨的善種子,持續不斷的修持善行、助人、懺悔、禮佛、持咒、誦經等等,這些善法,自然而然會降伏惡的種子,如同石頭壓住雜草一樣,只要石頭繼續壓住(就是不斷的修持善行),惡種子即沒有辦法發芽。
因此,諸位只要能夠不斷的增長善法、善行,以及保持正念,那麼惡種子就無法感果,達到懺悔除罪的目的。
◎念佛號或誦經典是否可以得到功德?或是消除重罪?
永富法師表示:佛法為心地法門,不論是念佛、誦經、參禪、或是持咒、拜懺等都是在修自己的「心」,讓心不再執取。對於心的修持,佛陀曾開示有二方法:一、以懺悔等法門:「破壞」內心所累積的種種罪業。二、以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善法,重新「建立」自己的這顆心。
按照佛教「業、果」原則,所造的業必定會遭感果報。但業感果時,會依據造業當時的狀態,例如:造業動機,是善念或是惡念?造業行為是有意或無意?造業對象是陌生人或父母、師長?所感果的輕重會有不同。
若是造業行為很勇猛,且對象是有恩者,如父母、師長等,即會遭感「重業」;反之則是「輕業」。重業稱為「定業」,是不可能轉的,一定會遭感果報;輕業則稱為「不定業」,在尚未遭感果報前,可透過善法、懺悔、或是各種善行,讓輕業暫時不感果。
◎什麼是功德?
「功德」是指善行或妙法(如懺悔、持咒、誦經等),可以為我們帶來快樂果報的福德;平日累積的功德,可以稀釋惡業的勁力。懺悔的功德,可分為下列四項:
一、以善業稀釋惡業的力量-影響力:《十住毘婆沙論》(華嚴經十住品的注釋書)記載,佛陀以「鹽水」來譬喻,惡業或善業的一則故事。過去曾有一個人,犯了輕罪,他從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亦不修慧,自然在輪迴時,墮入三惡道;但是,另有一人,雖曾造了輕業,這輩子應感果報,卻因他懂得修身、修戒、修心、與修慧,輕業非但沒有增長,甚至沒有遭感果報。
佛陀曾譬喻:以「鹽」比喻為惡業,「清水」比喻是善業,若以少量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自然很苦澀;但是,若以大海般的清水,來盛裝一把鹽,此鹽水就不至於感到苦澀。因此,平時一點一滴,透過懺悔、禮佛、持咒、誦經等,所累積善行的功德,就可稀釋惡業的力量,甚至不會遭感果報。
二、延長受報時空,消滅惡業力量。
禮拜《大悲懺》時,正是以懺悔、禮佛、持咒等善法所得的功德,一點一滴的瓦解,過去的惡業體;使得惡業力量,逐漸消散,未來若果報呈現時,則不至於會太痛苦。
三、仰仗諸佛力量,使惡業減輕。
大藏經中有一部《那先比丘經》(大正藏32冊),內容記載著那(ㄋㄨㄛˊ)先比丘與印度大夏國王彌蘭陀的對話。下列是一則彌蘭陀王對於佛法之疑惑?那先比丘,以譬喻說明,念佛的功德。
王復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得生天上,我不信是語。
復言:殺一生死,即當入泥犁中,我不信是語。
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
王言:其石沒。
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寧沒不?
王言:不沒。
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故不入泥犁中,便得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中。
王言:善哉!
國王問那先比丘,你們出家人說:「一個人在世間作惡多端,但在臨終前,有善知識的引導而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不相信。
又說:「若殺了一個人,造了殺業,即會墮入地獄。」我也不相信。
那先比丘就問國王:「若是有人,將小石頭置於水上,石頭是會浮著呢?或是沉沒?」
國王說:「會沉沒。」
那先比丘又問:「若將百枚大石頭放在船上,這船會不會沉沒?」國王答說:「不會沉沒。」
那先比丘說:「船上的百枚大石頭,因為有這艘船的浮力,不會沉沒;所以一個人,雖造了惡業,但臨終前,懂得念佛、懺悔,就像這艘船一樣,藉由佛力的加持,仰仗諸佛的力量,此人不會墮入地獄,而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反之,若是沒有仰仗佛力,即使造了輕罪、殺業,就如同小石頭一樣,因為沒有任何承載力量的因緣,會直接往下沉沒。因此,仰仗佛力的功德,可免除我們墮入地獄之苦。」
國王聽了之後,答說:「好啊!真有道理。」
諸位若是對於一位造惡之人,究竟如何往生西方極樂淨土之詳細內容,建議參閱《觀無量壽經》。看了之後,可明暸阿彌陀佛是絕對的平等、大慈、大悲。
四、先壓伏惡業,讓它暫時無法感果。
大多數人的生命,既不是純善,亦不是純惡,心中乃兼有清淨的善種子,與雜染的惡種子。因此,若是善種子被惡種子所遮蔽,當然整天就是煩惱、痛苦;反之,若是能開發出,心中深藏清淨的善種子,持續不斷的修持善行、助人、懺悔、禮佛、持咒、誦經等等,這些善法,自然而然會降伏惡的種子,如同石頭壓住雜草一樣,只要石頭繼續壓住(就是不斷的修持善行),惡種子即沒有辦法發芽。
因此,諸位只要能夠不斷的增長善法、善行,以及保持正念,那麼惡種子就無法感果,達到懺悔除罪的目的。
最新消息
杜克大學師生參訪北卡佛光山 體驗佛教文化與禪意生活
2025-11-06我要做觀音 多倫多佛光兒童學習慈悲信仰
2025-11-06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
2025-11-06曼城佛光山重陽敬老傳溫情 善童親手製作鏈珠送長者
2025-11-06中華大學生命教育 舉辦禪繞畫體驗課程
2025-11-06佛光新加坡青年書院第15期結業 帶心學習深入佛法
2025-11-06心定和尚勉勵沙彌 行三好修四成就
2025-11-06佛大海外實習生與多倫多佛光山交流 以科技與創意深化國際交流
2025-11-06紐西蘭佛光山獲毛利族傳統Pōwhiri歡迎禮 人間佛教扎根本土
2025-11-06《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衣食住行5-4
2025-11-06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