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佛光山西方寺英文雲端講座 闡述佛教與心理學
2020-11-04
佛光山西方寺深耕與外籍人士的「佛法相會」,透過英文佛學講座,超越時空的網路新途徑,讓人間佛教西傳弘法度眾。10月 31日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知悅法師,以雲端主講「佛教與心理學,擺脫消極思維」(Buddhism and Psychology,Breaking Free from Negative Thinking);來自世界各地,如美國、英國 、南非、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澳洲等地,出席者共85人,創下「英文佛學與法相會」有史以來線上最多出席者記錄。
知悅法師首先引述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教導,「如果要改變命運,必須先改變自身行為和習慣,脾氣取決於習慣,而習慣又是行動的基礎,也是決定命運的好壞。」藉此說明當人們產生焦慮、憤怒和壓力時,需想到要如何自我超越,並且控制自己的思維,才能遠離痛苦煩惱。
法師表示,通過佛教與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之間的交集,探討思想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形成個人的思想,以及如何融合現代臨床心理學,和古老佛法的智慧,來擺脫負面思考的惡性循環。
在佛教與CBT之間的交集,法師分享3個觀點,1.觀察、質疑和減輕痛苦;2.對現實有更清晰了解;3.創造一種有效環境,以培養新的方法來解決自己內心掙扎和個人發展。其中佛教在認知治療上,以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消除痛苦,佛教教導遇事不停留在形式上,而是關注「此時此刻」,當下所產生的問題。
為了擺脫消極思維,必須明白思想與情緒的差異,進而改變個人的行為。知悅法師闡述CBT的三個核心「情緒、思想和行為」。情緒感受,會影響思維和行為;思想是認為會影響感覺和行為;行為是做什麼會影響思想和感覺。這些都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將CBT與佛教實踐中的應用連繫起來,即為「情感是禪定,行為是持戒,思想是智慧。」
法師提及,人們學佛欲求得心靈平靜,但佛教是不能代替心理治療,就如心理治療不能取代佛教徒修行一樣;佛教有其心理學架構,如五藴、無我、空性、八正道與四聖諦,都是治療人們「心」的法門;如果人們了解自己的問題會造成痛苦的根源,進而發願努力修行改變,那麼一切的問題都能解決。
最後,丹尼‧布勞恩(Denny Braun)分享,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他認為佛教與CBT的內容非常豐富,希望未來能再針對該議題做深入探討。萊斯利‧桑德斯(Lesley Sanders)則讚歎法師的解釋清晰,聽眾易於理解。華裔鐘運仙(Marisa Chung)受益到學習如何區分思想和感受,接受原來的感受,並時時審查自己的思想。華裔郭喜夢(Simon Kuo)讚賞這場英語佛法講座,令人耳目一新,該內容讓人記憶深刻,值得深省。
知悅法師首先引述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教導,「如果要改變命運,必須先改變自身行為和習慣,脾氣取決於習慣,而習慣又是行動的基礎,也是決定命運的好壞。」藉此說明當人們產生焦慮、憤怒和壓力時,需想到要如何自我超越,並且控制自己的思維,才能遠離痛苦煩惱。
法師表示,通過佛教與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簡稱CBT)之間的交集,探討思想如何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形成個人的思想,以及如何融合現代臨床心理學,和古老佛法的智慧,來擺脫負面思考的惡性循環。
在佛教與CBT之間的交集,法師分享3個觀點,1.觀察、質疑和減輕痛苦;2.對現實有更清晰了解;3.創造一種有效環境,以培養新的方法來解決自己內心掙扎和個人發展。其中佛教在認知治療上,以改變自己的行為,進而消除痛苦,佛教教導遇事不停留在形式上,而是關注「此時此刻」,當下所產生的問題。
為了擺脫消極思維,必須明白思想與情緒的差異,進而改變個人的行為。知悅法師闡述CBT的三個核心「情緒、思想和行為」。情緒感受,會影響思維和行為;思想是認為會影響感覺和行為;行為是做什麼會影響思想和感覺。這些都是相互關聯的,如果將CBT與佛教實踐中的應用連繫起來,即為「情感是禪定,行為是持戒,思想是智慧。」
法師提及,人們學佛欲求得心靈平靜,但佛教是不能代替心理治療,就如心理治療不能取代佛教徒修行一樣;佛教有其心理學架構,如五藴、無我、空性、八正道與四聖諦,都是治療人們「心」的法門;如果人們了解自己的問題會造成痛苦的根源,進而發願努力修行改變,那麼一切的問題都能解決。
最後,丹尼‧布勞恩(Denny Braun)分享,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他認為佛教與CBT的內容非常豐富,希望未來能再針對該議題做深入探討。萊斯利‧桑德斯(Lesley Sanders)則讚歎法師的解釋清晰,聽眾易於理解。華裔鐘運仙(Marisa Chung)受益到學習如何區分思想和感受,接受原來的感受,並時時審查自己的思想。華裔郭喜夢(Simon Kuo)讚賞這場英語佛法講座,令人耳目一新,該內容讓人記憶深刻,值得深省。
最新消息
【專題】佛光山供僧法會暨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誕辰紀念
2025-09-13佛光山叢林學院薪火傳燈 人間佛教永續傳承
2025-09-12佛光山深入巴西小學 以文化弘揚佛法
2025-09-122025永懷星雲大師「生命書寫文學獎」 熱烈徵稿
2025-09-12南華大學新生啟航 多元活動探索成長
2025-09-12印度沙彌學成畢業 永記復興印度佛教使命
2025-09-12明莊法師:發願廣傳佛法 利益眾生
2025-09-12佛光山叢林學院畢典 師生手作音樂盒獻感恩
2025-09-12從戒子到法師 慧源法師發願追隨星雲大師腳步
2025-09-12明遠法師:佛學院3年前3年後大不同
2025-09-12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