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海上佛影 上海佛教文物的傳世與考古
2020-02-04
佛教藝術在早期印度佛教的開展中,便為傳播佛法的方便法門,這種善巧方便的傳播方式一直從印度經中亞北傳至中國,從北方三大石窟直至江南沿海地區。
即日起至5月3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的《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按照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發展的脈絡和系統挑選展品,展示上海博物館藏226組284件的佛教藝術珍品,分為傳世的「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珍品」與考古發掘所得的「上海地區出土佛教文物精品」兩個部分。內容涵蓋金銅佛教造像、石刻佛教造像、唐卡,以及與佛教有關的玉器、書畫等門類文物,其中不乏歷代佛像精典之作。展品年代上自十六國至明清時期,地域上漢、藏、蒙古地區兼具。可說是時代連貫,地域遼闊,質材多樣,品類具全。
從展示文物體現時代造像特色
順著展件的鋪陳展示觀賞,可增長對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演變脈絡的認識。而另一種觀賞此展的樂趣則為:從不同時期的文物所體現的各時代造像特色,可試著回溯展件所處時代的特性及所受到的主導影響,換言之,這些佛教文物提供了解中國佛教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所受外來影響,以及佛教文物到了唐宋以後如何漢化的例證。透過這樣的觀賞思惟,此展其實也可輔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史中,經過與周遭民族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部分。例如:本次展品中的十六國(西元304-439年)佛鎏金銅坐像所呈現的高肉髻造像風格,與位於今巴基斯坦斯瓦特(Swat)河谷,古代犍陀羅地區Paanr, Butkara出土的佛像有著明顯相似之處。而北魏太和五年菩薩鎏金銅像,菩薩束髮帶冠,寶繒由兩側向上伸展飛揚,這與阿富汗巴米安壁畫中的菩薩造像,以及波斯薩珊王朝(西元224-651年)銀盤上國王頭冠兩側飛揚的飄帶,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唐代的佛教藝術雖已出現本土化現象,但同時也明顯出現印度的造型美感,例如:唐代菩薩像軀體所呈的S形,即印度造像藝術中常出現的三折曲(Tribhaṅga)人體造型風格。
地宮出土文物展現唐宋元明生活用品
本次展覽非常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展出多處上海地區地宮出土的豐富文物,其中可見新近考古出土之物,例如:2016年在上海青浦青龍鎮發現了與宋嘉祐七年(1062)《隆平寺寶塔銘》文獻記載相符合的隆平寺塔塔基,其地宮出土的木貼金臥佛像盛裝於多重套函內,這與中國傳統墓葬習俗中的多重槨棺相近,如長沙馬王堆一號墓槨室內共有三槨三棺(或二槨四棺),這可視為佛教文物本土化的一個例證。
地宮出土的文物,除了佛教用器之外,尚有當時信眾施捨到塔內的盒、爐、盤、杯、飾件、硯、鏡、瓶等日常生活用品,質材有金、銀、玉、瑪瑙、水晶、珊瑚、瓷器等,展現了唐宋元明時期江南人的精緻生活。這批上海博物館藏的佛教藝術珍品,提供了觀眾一個欣賞和認識上海地區先民在佛教信仰和世俗物質生活內容的機會,這對增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深遠的意涵。
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展期:2019/12/7-2020/5/3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第二展廳
網址:www.fgsbmc.org.tw
即日起至5月3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的《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按照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發展的脈絡和系統挑選展品,展示上海博物館藏226組284件的佛教藝術珍品,分為傳世的「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珍品」與考古發掘所得的「上海地區出土佛教文物精品」兩個部分。內容涵蓋金銅佛教造像、石刻佛教造像、唐卡,以及與佛教有關的玉器、書畫等門類文物,其中不乏歷代佛像精典之作。展品年代上自十六國至明清時期,地域上漢、藏、蒙古地區兼具。可說是時代連貫,地域遼闊,質材多樣,品類具全。
從展示文物體現時代造像特色
順著展件的鋪陳展示觀賞,可增長對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演變脈絡的認識。而另一種觀賞此展的樂趣則為:從不同時期的文物所體現的各時代造像特色,可試著回溯展件所處時代的特性及所受到的主導影響,換言之,這些佛教文物提供了解中國佛教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所受外來影響,以及佛教文物到了唐宋以後如何漢化的例證。透過這樣的觀賞思惟,此展其實也可輔助大家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史中,經過與周遭民族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部分。例如:本次展品中的十六國(西元304-439年)佛鎏金銅坐像所呈現的高肉髻造像風格,與位於今巴基斯坦斯瓦特(Swat)河谷,古代犍陀羅地區Paanr, Butkara出土的佛像有著明顯相似之處。而北魏太和五年菩薩鎏金銅像,菩薩束髮帶冠,寶繒由兩側向上伸展飛揚,這與阿富汗巴米安壁畫中的菩薩造像,以及波斯薩珊王朝(西元224-651年)銀盤上國王頭冠兩側飛揚的飄帶,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唐代的佛教藝術雖已出現本土化現象,但同時也明顯出現印度的造型美感,例如:唐代菩薩像軀體所呈的S形,即印度造像藝術中常出現的三折曲(Tribhaṅga)人體造型風格。
地宮出土文物展現唐宋元明生活用品
本次展覽非常難能可貴之處在於,展出多處上海地區地宮出土的豐富文物,其中可見新近考古出土之物,例如:2016年在上海青浦青龍鎮發現了與宋嘉祐七年(1062)《隆平寺寶塔銘》文獻記載相符合的隆平寺塔塔基,其地宮出土的木貼金臥佛像盛裝於多重套函內,這與中國傳統墓葬習俗中的多重槨棺相近,如長沙馬王堆一號墓槨室內共有三槨三棺(或二槨四棺),這可視為佛教文物本土化的一個例證。
地宮出土的文物,除了佛教用器之外,尚有當時信眾施捨到塔內的盒、爐、盤、杯、飾件、硯、鏡、瓶等日常生活用品,質材有金、銀、玉、瑪瑙、水晶、珊瑚、瓷器等,展現了唐宋元明時期江南人的精緻生活。這批上海博物館藏的佛教藝術珍品,提供了觀眾一個欣賞和認識上海地區先民在佛教信仰和世俗物質生活內容的機會,這對增進兩岸文化交流有著深遠的意涵。
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展期:2019/12/7-2020/5/3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第二展廳
網址:www.fgsbmc.org.tw
最新消息
馬口禪淨中心慶中秋 歡喜傳承中華文化
2025-10-02台北道場贈物資 北市12區社福中心受惠
2025-10-02瑞典佛光人贈《365日》 Mariestad酒店旅人獲心靈智慧
2025-10-02黎昇銘佛曲專輯發行 音樂會捐作建寺基金
2025-10-02頤康長者中心 參訪多倫多佛光山
2025-10-02南華大學永續發展系列講座 推動全民實踐淨零綠生活
2025-10-02紐約道場第二屆「愛心捐血」 以熱血實踐三好四給
2025-10-0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師與禪詩6-3
2025-10-02〔寶島采風〕沃野平原覆綠蔭 萬舟雲集酪農情
2025-10-01宿霧跨宗教運動舉辦「國際和平日感恩聯誼」
2025-10-01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