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寶島采風〕天后潮音聞瑤島 鐘磬悠揚傳笨港
2022-11-08
嘉義新港是一個以媽祖廟為中心的小鎮,過去因舟楫之便,曾經是盛極一時的大市鎮,甚至有「小台灣」的稱號,後來因天災、河川改道而沒落。新港鄉民風純樸,生活步調不疾不徐,巷弄間有許多老房子,古韻十足。
新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早期為平埔族活動的場域,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率眾登陸笨港,建立十寨,後來漳泉移民陸續入墾,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及台海的重要門戶,因此清廷特別調撥台灣水師營駐守。
乾隆15年(1750年)颱風肆虐,造成笨港溪改道,將笨港街一分為二,溪南、溪北分為「笨南港街」與「笨北港街」。後來又發生漳泉械鬥、林爽文事件,加上笨港溪淤積,笨南港居民只好遷至東南方的「麻園寮」,稱為「新南港」,清末改稱「新港」。
開台媽祖 奉天宮狀元虎
坐落於新港街市中心的奉天宮,相傳是先民為求平安橫渡凶險的「黑水溝」(台灣海峽),於明朝天啟2年(1622年)至湄洲祖廟迎請媽祖金身隨船渡海來台,因此也稱為「船仔媽」,由於來台最早,亦稱「開台媽祖」。
奉天宮最早稱為天妃廟,後來因清朝官方晉封媽祖為天后,改稱天后宮。嘉慶初年笨港溪氾濫,沖毀天后宮,神像與文物遷往麻園寮肇慶堂,後來由水師提督王得祿捐資倡建新廟,新媽祖廟於嘉慶16年(1811年)落成,始名「奉天宮」。
奉天宮除了「開台媽祖」神威遠播、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南下遶境進香之外,另一特色是「虎爺」供奉於神桌上。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表示,一般寺廟的虎爺都供奉在神桌下,唯獨奉天宮的虎爺頭戴御賜金花,供奉於神桌上,據說這尊是「狀元虎」,曾因救駕有功而受封。
木雕彩繪 耀眼白色山牆
古笨港是台灣早期的重要港口,居民為祈求航運安全,於乾隆4年(1739年)興建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但因早期建築簡陋,後來由貢生林開周募資重建,是台灣最具規模的三大水仙宮(台南、嘉義、澎湖)之一。
國定古蹟水仙宮雕樑畫棟,木造結構巧妙,由於經歷洪水氾濫與地震,歷經多次修建,如今在廟中乃可看到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遺構。水仙宮的白色山牆,在泥塑、彩繪的烘托下,被譽為「全台最美麗的山牆」。
水師提督 祈求六庄興旺
相傳乾隆年間,笨港溪上游漂來一段樟木,每逢夜晚即會發光,村民撈起後獻給笨港天后宮,依神諭雕為3尊媽祖神像,分別為「大媽」、「二媽」、「三媽」,並與「船仔媽」同祀於笨港天后宮。後來「三媽」神像被水師提督王得祿請回自家宅第奉祀。
道光6年(1826年)王得祿邀集溪北等六庄居民創建「六興宮」,取其「六庄興旺」之意。道光19年(1839年)六興宮增建,王得祿除了敬獻「水德增光」匾額外,並親迎「正三媽」神像入殿安座。六興宮彩繪裝飾藝術性極高,尤以正殿上方的「八卦藻井」最具特色。
芬芳巡禮 香藝文化園區
新港因媽祖信仰,也衍生出以「香」為主題的香藝文化園區。園區內的香藝文化館,除了介紹世界各國與不同宗教有關「香與香料」的典故及文化外,並展示多件百年以上的沉香木與檀香木雕刻。館內陳列有宋朝文人雅士的香道文化,可遙想古人吟詩作畫、焚香操琴的生活情境。
新港香藝文化園區還種植有數十種用來製「香」的中西香草植物,如沉香、檀香、肉桂等。創辦人陳文忠表示,其實製香的材料也是一種藝術媒材,可以製成芳香的香料藝品,也可以製成散發自然原木香味的手工香皂。
交趾剪粘 傳承寺廟工藝
台灣廟宇裝飾藝術中,交趾陶與剪粘是非常重要的傳統工藝。位於新港的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由熱衷寺廟工藝的陳忠正、謝秋緞夫婦創立,將舊陶藝廠房進行改造,並融入藝術園林造景而成。
板陶窯工藝園區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園區內有用剪黏、交趾陶、馬賽克拼貼而成的貓咪車站、貓咪天橋、青蛙娶親等公共藝術,還有用甕罐碎片拼湊而成的樹木,民眾更可以動手做馬賽克、陶板畫、碗盤彩繪。
新港是「古笨港」的一部分,早期為平埔族活動的場域,明朝天啟年間,顏思齊率眾登陸笨港,建立十寨,後來漳泉移民陸續入墾,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及台海的重要門戶,因此清廷特別調撥台灣水師營駐守。
乾隆15年(1750年)颱風肆虐,造成笨港溪改道,將笨港街一分為二,溪南、溪北分為「笨南港街」與「笨北港街」。後來又發生漳泉械鬥、林爽文事件,加上笨港溪淤積,笨南港居民只好遷至東南方的「麻園寮」,稱為「新南港」,清末改稱「新港」。
開台媽祖 奉天宮狀元虎
坐落於新港街市中心的奉天宮,相傳是先民為求平安橫渡凶險的「黑水溝」(台灣海峽),於明朝天啟2年(1622年)至湄洲祖廟迎請媽祖金身隨船渡海來台,因此也稱為「船仔媽」,由於來台最早,亦稱「開台媽祖」。
奉天宮最早稱為天妃廟,後來因清朝官方晉封媽祖為天后,改稱天后宮。嘉慶初年笨港溪氾濫,沖毀天后宮,神像與文物遷往麻園寮肇慶堂,後來由水師提督王得祿捐資倡建新廟,新媽祖廟於嘉慶16年(1811年)落成,始名「奉天宮」。
奉天宮除了「開台媽祖」神威遠播、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南下遶境進香之外,另一特色是「虎爺」供奉於神桌上。奉天宮董事長何達煌表示,一般寺廟的虎爺都供奉在神桌下,唯獨奉天宮的虎爺頭戴御賜金花,供奉於神桌上,據說這尊是「狀元虎」,曾因救駕有功而受封。
木雕彩繪 耀眼白色山牆
古笨港是台灣早期的重要港口,居民為祈求航運安全,於乾隆4年(1739年)興建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但因早期建築簡陋,後來由貢生林開周募資重建,是台灣最具規模的三大水仙宮(台南、嘉義、澎湖)之一。
國定古蹟水仙宮雕樑畫棟,木造結構巧妙,由於經歷洪水氾濫與地震,歷經多次修建,如今在廟中乃可看到乾隆、嘉慶、道光年間的遺構。水仙宮的白色山牆,在泥塑、彩繪的烘托下,被譽為「全台最美麗的山牆」。
水師提督 祈求六庄興旺
相傳乾隆年間,笨港溪上游漂來一段樟木,每逢夜晚即會發光,村民撈起後獻給笨港天后宮,依神諭雕為3尊媽祖神像,分別為「大媽」、「二媽」、「三媽」,並與「船仔媽」同祀於笨港天后宮。後來「三媽」神像被水師提督王得祿請回自家宅第奉祀。
道光6年(1826年)王得祿邀集溪北等六庄居民創建「六興宮」,取其「六庄興旺」之意。道光19年(1839年)六興宮增建,王得祿除了敬獻「水德增光」匾額外,並親迎「正三媽」神像入殿安座。六興宮彩繪裝飾藝術性極高,尤以正殿上方的「八卦藻井」最具特色。
芬芳巡禮 香藝文化園區
新港因媽祖信仰,也衍生出以「香」為主題的香藝文化園區。園區內的香藝文化館,除了介紹世界各國與不同宗教有關「香與香料」的典故及文化外,並展示多件百年以上的沉香木與檀香木雕刻。館內陳列有宋朝文人雅士的香道文化,可遙想古人吟詩作畫、焚香操琴的生活情境。
新港香藝文化園區還種植有數十種用來製「香」的中西香草植物,如沉香、檀香、肉桂等。創辦人陳文忠表示,其實製香的材料也是一種藝術媒材,可以製成芳香的香料藝品,也可以製成散發自然原木香味的手工香皂。
交趾剪粘 傳承寺廟工藝
台灣廟宇裝飾藝術中,交趾陶與剪粘是非常重要的傳統工藝。位於新港的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由熱衷寺廟工藝的陳忠正、謝秋緞夫婦創立,將舊陶藝廠房進行改造,並融入藝術園林造景而成。
板陶窯工藝園區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園區內有用剪黏、交趾陶、馬賽克拼貼而成的貓咪車站、貓咪天橋、青蛙娶親等公共藝術,還有用甕罐碎片拼湊而成的樹木,民眾更可以動手做馬賽克、陶板畫、碗盤彩繪。
最新消息
加爾各答禪淨中心慶祝印度獨立日 傳遞和平理念
2025-08-19新店禪淨中心讀報教育培訓 歡喜傳播《人間福報》智慧
2025-08-19壽天宮拜訪岡山講堂 商討「高雄三山媽祖平安賜福遶境」
2025-08-19雲水書車以閱讀關懷住民 開啟長者新視野
2025-08-19《365日》結緣宜蘭21家旅館 充實導引旅人身心
2025-08-19印尼佛學院參學金光明寺 與佛光青年互動交流
2025-08-19三寶寺知賓培訓彩妝色彩 展現佛光品牌
2025-08-19健康就是財富 佛立門醫療講座輕鬆照護自己
2025-08-19「輔印曦望」團隊走進印度加城 以染色藝術點亮孩子心靈
2025-08-19北海道場孝道月修持 朝山禮佛祈平安
2025-08-19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