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 談「空有不二」的生活
2017-07-10
「四大皆空示現有,五蘊和合亦非真」,「空」、「有」是佛教的主要思想,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體現真空。2017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7月9日在佛光山南台別院舉辦主題論壇「談空有不二」,近千位愛書人在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覺培法師帶領下,和與談人佛光山副住持慧昭法師、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國際佛光會檀教師鄭石岩教授,深入探討「不二法門」的意涵與啟示,進而把佛法生活化,精采的對話,激盪出深思的般若火花。
慧昭法師闡述什麼是「不二法門」? 不二即是空、平等的意思,也稱為空相或實相。實相就是虛妄相,無就是無所住,即不住於空有、是非、煩惱菩提等相對待的二相泯除對立。古德云:「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亦指空性,無住性。一切都是緣起性空,是虛妄相!「我」只是假名,所以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不二法門。
提到大珠慧海禪師所說「只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是名無住心,無住心者是佛心。」慧昭法師表示,人我之間要泯除對立,即能有五種利益: 一、生活比較自在解脫,不會有煩惱。二、修行度眾比較不會有障礙。三、能夠自我肯定「我是佛」。四、對別人能夠尊重包容。五、對一切眾生能夠平等無私的對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鄭石岩以心理層面提到,把握所有當下,凡事不要有二分法,不要與別人做比較,對於別人的批評議論,要用智慧來看,入不二法門。以平等心看待所有一切人事物,以如如不二,不被外境給影響。因為一個人的心整合為一,心會比較安住,進而接受自己,不抱怨相對即能安住當下。
永本法師則以入世間及出世間的面向指出,諸佛為眾生說法,一為世俗諦,一為第一義諦,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佛陀為眾生講出真理只有兩個,一個是分析世間萬象,一個從世間萬象中如何出離煩惱。諸佛菩薩都在人間成道,所以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大師教導行三好,以藉假修真,讓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福德智慧,進而藉境練心,不執著外相,人間佛國淨土即在當下。
覺培法師說「常覺無住」,如果一直住在現象界,就會產生執著和煩惱,若能體悟不住在生死現象界上,心就不會被困擾,當下就是如來法界。要知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說明迷悟之間的不同,以及清楚明白「不二法門」,是指超越相對、差別之平等、真理的教法。所以出離煩惱的世界,對一個修道人而言,只有面向煩惱,用佛法來轉念,方能出離,所以出世、入世也是不二法門。
澎湖縣議長劉陳昭玲說,聽了研討會的「不二法門」,深有所感,她認為「有求即苦,無求乃樂」,佛法教導的無住心不執著、五蘊皆空,能從中免除人我對立,就能得清淨自在。海天佛剎西嶼分會會長呂淑貞分享,從「空」學習到要隨緣放下,凡事不要太堅持己見,才能得到自在解脫,觀念知道了,就要落實在生活中。
慧昭法師闡述什麼是「不二法門」? 不二即是空、平等的意思,也稱為空相或實相。實相就是虛妄相,無就是無所住,即不住於空有、是非、煩惱菩提等相對待的二相泯除對立。古德云:「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薩面,菩薩與夜叉,不隔一條線」,亦指空性,無住性。一切都是緣起性空,是虛妄相!「我」只是假名,所以不住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是不二法門。
提到大珠慧海禪師所說「只個不住一切處,即是住處也,得如是者,是名無住心,無住心者是佛心。」慧昭法師表示,人我之間要泯除對立,即能有五種利益: 一、生活比較自在解脫,不會有煩惱。二、修行度眾比較不會有障礙。三、能夠自我肯定「我是佛」。四、對別人能夠尊重包容。五、對一切眾生能夠平等無私的對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鄭石岩以心理層面提到,把握所有當下,凡事不要有二分法,不要與別人做比較,對於別人的批評議論,要用智慧來看,入不二法門。以平等心看待所有一切人事物,以如如不二,不被外境給影響。因為一個人的心整合為一,心會比較安住,進而接受自己,不抱怨相對即能安住當下。
永本法師則以入世間及出世間的面向指出,諸佛為眾生說法,一為世俗諦,一為第一義諦,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佛陀為眾生講出真理只有兩個,一個是分析世間萬象,一個從世間萬象中如何出離煩惱。諸佛菩薩都在人間成道,所以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大師教導行三好,以藉假修真,讓有限的生命,創造無限的福德智慧,進而藉境練心,不執著外相,人間佛國淨土即在當下。
覺培法師說「常覺無住」,如果一直住在現象界,就會產生執著和煩惱,若能體悟不住在生死現象界上,心就不會被困擾,當下就是如來法界。要知道「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說明迷悟之間的不同,以及清楚明白「不二法門」,是指超越相對、差別之平等、真理的教法。所以出離煩惱的世界,對一個修道人而言,只有面向煩惱,用佛法來轉念,方能出離,所以出世、入世也是不二法門。
澎湖縣議長劉陳昭玲說,聽了研討會的「不二法門」,深有所感,她認為「有求即苦,無求乃樂」,佛法教導的無住心不執著、五蘊皆空,能從中免除人我對立,就能得清淨自在。海天佛剎西嶼分會會長呂淑貞分享,從「空」學習到要隨緣放下,凡事不要太堅持己見,才能得到自在解脫,觀念知道了,就要落實在生活中。
最新消息
范佐伊新媒體藝術展 佛光緣美術館巴黎館開展
2025-10-10高新三區重陽敬老 祈願佛光加被長者健康長壽
2025-10-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青年.佛教青年成功立業之道2-2
2025-10-10「秋月禪心」英語茶禪夜 各族裔共襄盛舉
2025-10-09屏榮高中生命教育十堂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5-10-09新加坡佛光山攜手校園 弘揚中華文化
2025-10-09敬老尊賢情滿人間 印支長者南天講堂沐佛光
2025-10-09佛光大學與宜蘭縣防災士協會 簽署區域聯防開啟韌性新篇章
2025-10-09西來寺慶中秋 明月映心光共聚佛光情
2025-10-09多倫多佛光山中文學校中秋文化課 撒播善美和歡喜
2025-10-09
相
關
消
息